【读书丨感悟】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新体会 ——《跟大师学语文之语文随笔》读后感 第⑨辑
写在前面
《语文随笔》是“跟大师讲语文”丛书中的一本,选编了叶圣陶先生二十篇文章,分作随笔、名篇评论、作文评改三部分,谈如何通过端正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以及正确的方法等提高语文素养,尤其是增强作文能力,以满足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需要。书中提出的文章就是生活本身、要养成认真的习惯、训练缜密的思维方式等概念和相应的方法相信不止对于语文学习,对于其他工作和学习,乃至处理生活方方面面的事情都会有所启发和帮助。从本期开始,我们将推出共读篇目的读后感,希望大家能够批评指正。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新体会
——读《语文随笔》有感
无忧
拿起叶圣陶先生的《语文随笔》,映入脑海中的是大学师范课上读得一知半解的《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依稀记得是影印版,读不懂便只顾摘抄下来。借着这次机会,“朝花夕拾”一番,也颇有几分旨趣。
工具要过硬。叶圣陶先生强调学习语文要练基本功,小到识字写字、用字用词,大到辨析句子、文章结构,都得下功夫,养成好的习惯。犹记得儿时,姥姥下了班回来,便陪我一笔一划地练习书写,强调笔顺,错了便免不了罚写多遍。那时自己也很不解,为何要反复地区分“的、地、得”,要不厌其烦地注音朗诵。而现在回想起来,多亏了身为语文教师的姥姥,为我的语文学习做了良好的启蒙,现在的我依然不敢说青出于蓝,唯有努力罢了。前几周凑巧去做了次教师资格考试的评委,目睹考生在台上错字连篇、前言不搭后语,身在台下的我也不由得紧张起来,紧张过后还有些庆幸,好在我的工具还算扎实。
人文要丰富。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语言学习、训练是始终和对作品情感内涵的把握联系在一起的。他主张语言学习要注重“涵咏、体味”,“要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欣赏文学作品“要善于驱遣想象”。在讲授《背影》时,他强调要多读几遍,品味文章的通体干净,毫无废话。并从动作、语言等角度,体会文章的主旨:父亲对儿子的深深爱惜。其实我们当下的高考,也正是回归语文本质的过程。少了些技巧上的考察,多了些文本内涵的把握;没有了套路化的答题模式,新添了基于文本阅读的情境式试题。这些无不在提醒着我们,要花大力气,下大功夫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丰厚文科底蕴,并在实践中不断学,不断练,方能在语文学习中拨云见日,一览众山小。
语文学习不是冷冰冰的,如果把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简单地概括为“工具论”,并解释为排斥人文教育,那显然是对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误解或者曲解。叶圣陶所反对的正是把语言和情感、工具和人文割裂开来,他说:“咱们绝不能作二元论的想法,一方面内容,一方面形式,咱们只能够作一元论的想法,内容寄托在形式里头,形式怎么样,也就是内容怎么样。”叶圣陶为自己的语文教育思想作了一个清楚的注脚。因此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既要为学生打下基本功,夯实基础,又要为学生擦亮精神底色,在诗意的生活中丰富情感,陶冶情操。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