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华落尽大义街

老界首有句俗话,叫做:界首集的南门,有个大义。

何为大义?也就是说,做人要以仁义为上,做生意不能见利忘义。界首这块儿地处两省交界,来来往往做生意的多,大义就是每个人的心里那杆秤。

宋代之时,《元丰九域志》始有界沟镇之名。当时老城不大,南北长二百五十多米,东西宽五百多米,四周以黄土筑成寨墙,上开十个寨门。城内商户不足百户,人口不过五千。范围南到大义街南首,紧靠沙河;北到至公街南侧第一小学(今四中);东到臧家公馆(县供销社家属院);西到新华街西首。老城内南北纵横四条街,是为大义街、花布街、笆子街、大关帝巷。老人常言老界沟集为四街十大门,即源于此。

界首集的南门,就叫做大义门。大义门建在沙河堤岸上,前有红石条台阶直通河下,是当时有名的大码头,后为界首第一渡口。八十年代初,界首出版《王莽赶刘秀》民间故事集,搜集有《关帝庙的传说》一文,文中后人回忆:大义门四面儿是金龙吞珠的大红柱子,上面是淡绿色的挑角儿琉璃瓦,东西南北四个角上挂着四个迎风大铜铃铛,要多气派有多气派,进去的出来的都打这门里过!

南起大义门,北至大关帝庙(位于今新华街,现不存),这之间南低北高的街道即是大义街。“七七事变”之后,战火蔓延。日军对国民党统治区实施经济封锁,人民日用必需品如火柴、煤油、食盐、糖等奇缺,藉此,位于两省通衢孔道的界首,商户云集,走私猖獗,借助水运地理优势迅速发展,成为全国知名的“小上海”。大义街因有大义门装卸码头优势,街内商户云集,俱是行栈,其中最大的商行是“德胜公司”,主营外商品种,如亚细亚煤油、炮台牌、哈德门洋烟等,前店后库,也有少量棉布绸缎店。位于大义街卅六号的界首信中烟厂,主打产品“大金城”牌香烟,烟标上所使用的城楼图样,当是大义门的绘本。街南首路西的乐天居戏楼,始建于1929年,是界首第一家戏园,上下二层,可容纳七百名观众,内分池座、楼座、站签3种,男女分坐。该戏楼由郭子原、郭明甫出资合建,1948年废毁。

1947年10月1日,界首市解放。48年至49年期间,鉴于界首周边残匪已被肃清,群众生活稳定,市政府决定整顿城市,进行扩建,原老城墙寨门均被拆除,大义门也不例外。其后,大义门码头废弃,作为台阶的红石条被撬下移作市内明沟上的路桥。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路沟填平,这些石条现已难觅踪影。受水路交通衰落的影响,大义街完全失去了商业作用,沿街店铺纷纷关闭,仅南首有一家俗称豆腐店的豆制品加工厂,八十年代中期,豆腐店关闭,大义街终繁花落尽,令人扼腕叹息。

1976年,原界首磷肥化工厂转产为界首县卷烟厂,以机械驱动,生产“界首”、“春燕”、“双喜”等多个品牌的香烟。其间,试制生产了“大义门”牌香烟,烟标样式仿照上海名烟“大前门”,其大义门图像似是取自“大金城”烟标,但又作了进一步的美化,勾起了多少老界首的记忆!可惜,由于经营不善,县卷烟厂于1978年停业,这枚烟标已经成为人们记忆中最美好的一页。

春节之后,我带着照相机,从大义街的北面一直向南走到河堤上,一路拍照,记录下眼前的景象。老街有小部分盖起了还算好看的住宅,而大部分地方,依旧是破败不堪的低矮平房。街心有一间坍塌的老屋,空旷见天,残留的土坯墙体倔强矗立,让人心中留下无尽的苍凉。作为沿河的棚户区,大义街纳入老城区改造规划是迟早的事情,经济社会的发展会让百姓生活得更好,相信承载界首老城记忆的这条老街,其寓意深刻的大义二字,将会永远流传下去。

资料来源:《界首县志》、《安徽省界首县地名录》、《界首文物志》、《小上海岁月》、《界首史话集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