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国乡村之隆坪篇6】秦娥山与秦氏三姐妹信仰现象
在兴国西面的隆坪、永丰、茶园、均村一带乡镇,秦娥、秦英、秦玉——秦氏三姐妹的女神信仰影响非常广泛。
《兴国县志名志》记载:秦娥山东距潋江镇18公里,在永丰公社牛径大队西北,系均村,茶园,永丰公社界山,主峰海拔760余米,东西走向,植被松、杉,蕨类,顶有庵。同治《县志》载,泰娥山一名“白云峰”,⋯⋯岿耸独出。唐时有秦娥自楚来虔,性至孝,得道于此,能致云雨,园以名山。有东西二井及晒衣台,衣影犹存.里人立祠,肖像祀之.每三,四年,雷必一发其处。张令尚瑗额题:“雷峰云海”,有记。
秦氏姐妹的来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新编的《兴国县志》辑录了一个民间传说:传说唐代秦娥姐妹云游至县西一山,见奇峰异石,苍松翠竹,景物宜人,都想留下安居。但一山不能容二主,因此两人商定,分挑同样重的金子、灯草上山,先到山顶的就是主人。
妹妹心想灯草轻飘,可借风力相托省力,抢先挑了一担灯草,把那担金子留给了秦娥。到了半山,秦娥放下担子休息,妹妹心中窃喜,仍快步上山。那知越上越难,杂树藤蔓象蜘蛛网似的绞绊着灯草,弄得寸步难行。休息过后的秦娥,挑起金子很快登上山顶。妹妹后悔不及,只得退回到君子岭上安居。
秦娥在山上住下后,人们把此山称为“秦娥山”。她在山上经常唱出愉快的歌声,妹妹以为是姐姐有意挖苦,于是指山大骂:“秦娥山,高又高,三年一过雷火烧。”骂声传到秦娥耳里,于是指着对山相骂:“君子岭,低又低,三年一过生白蚁。”后来,秦娥山上的殿宇多次遭到雷击,君子岭上的寺宇也常遭白蚁蛀蚀。(参见《兴国县志》1978年版第598页)
这个传说见诸于史乘,而当地百姓千百年间口耳相传的是秦氏并非两姐妹,而是秦娥、秦英、秦玉三姐妹,她们都已得道,分别有山场和观堂,历千年香火祭祀。
志书记载简略,民间传说的内容就丰富了。相传公元664年,秦娥的父亲带女儿由楚至虔,先到赣县的“桃株”,再到鳌源村的罗坳隐居。罗坳有个小土墩,叫白云峰。秦娥至孝,父亲让秦娥出嫁,因母亲早逝,秦娥不肯,留在家里侍奉父亲。有一天,她变成了菩萨,先在白云峰,后迁于此做庙。庙由一个五十四人组成的常恩会筹资兴建,供田供钱,起初叫“秦娥娘娘庙”,后改成“孝女祠”。王思轼去高丽代祭,先许了愿。回来后,皇帝问他为何安全返回,他说明此事,皇帝问能否让秦娥显身,果然显现,皇帝封为“通天圣母”。
秦娥由王思轼奏请皇帝赐封为“通天圣母”一段公案,寺庙里至今仍有“通天圣母”碑,只是史志未有记载,但兴国历史上的著名文史大家张尚瑗在他的游记里,给我们详尽描绘了三百五十多年前的秦娥状况(见附)
张尚瑗的游记与民间传说并不完全一致,他认同秦娥“唐时自楚来虔得道,能行云雨”的传说,并说王思轼称秦娥为孝女,没有提到“通天圣母”一事,可见那时寺里并没有这块碑。对雷击事件,张尚瑗是亲眼看见雷击坏的木柱:“入祠观雷击柱,若刳其中,乃丁亥年新震者”。
秦玉与金子岭
金子岭位于登秦娥山途中的一处山坳上,清初张尚瑗登秦娥山时,这座山还叫金子岭。张尚瑗登山眺望,只见隆坪和鳌源一片乱山丛中,惟独这座石峰巍然雄峙,鹤立鸡群,大有君子之风,慨然赋诗称赞道:
金子岭
(一名君子岭)
鳌源乱山堆,有峰屹然峙。
峨峨高切云,巾子名有以。
驅马我髻斜簪,颓唐弁有䪻。
劈皱成折角,秀琢类瑱耳。
古人尊冠石,巾山或其比。
流传土语伪,相率呼君子。
山僧援旧闻,辨析词累累。
我谓两无伤,总成岩壑美。
珞珞石皆贵,嚣嚣崖遂滓。
童顽满目前,兹独秀而岿。
仁者尝乐山,至人亦居垒。
秽里与愚谷,亮其知免矣。
假尔君子称,英灵固无訾。
诗中说明此山如同古人头顶的方巾,故而得名。但张尚瑗更愿意称其为君子岭,因为头顶方巾,乃古代仁人君子的装扮,后来志书均以君子岭称这座山峰。
金子山
据兴国同治县志记载:清顺治丙戌年,柴震龙由贡生知县事。当时群贼蜂屯各寨,知县政令止行于城中。戊子二月十八日,王大勇、宋朝宗合贼党数千攻城,旬日城破。缚震龙,并掳其妻陆氏,行至君子岭,震龙曰:“予待罪于兴,经三载,不能守民社,应死。其释予缚,以谢君恩。”望北四拜,拜毕,遂遇害,全家皆罹难,雍正元年,奉查死节诸臣,入祀名宦。这座山因君子以身许国,地以人名,获得君子岭的尊称。
兴国同治县志载:君子岭,在清德乡,距县西四十里。有峰屹然端峙,高耸入云中。邑令张尚瑗常登眺赋诗。民间却称其为金子岭,传说是女财神秦玉的得道场所,山上有百姓修筑的秦玉殿。
秦玉相传是唐朝人,唐初玄武门之变的第二年,一位年仅十三岁的柔弱的女子出现在这个荒山野岭搭茅棚居住。秦玉逃离长安时,只有十二岁,先逃到赣县,住在一个叫“逃诛”的村庄里,一年后又隐入隆坪的深山。秦玉先登上隆坪最高峰秦娥山,可惜这里经常遭到雷击,她感叹说:“秦娥山,高是高,可惜年年雷火烧。”后来她来到金子山居住,这座山位置低,比较潮湿,房子长白蚁,她又感叹说:“金子山,低又低,可惜年年长白蚊。”秦玉在金子山把茅屋搭在朝西的石璧上,太阳照射,地势干燥,她用石头垒成高台居住,避免白蚊干扰。
据传,秦玉得道后,香火鼎盛,附近百姓纷纷上山祈求发财。她有求必应,让一方百姓富裕了起来。后来人们称这座山为金子山,为她修筑了殿堂供奉。殿里还供奉一个灵王菩萨,传说是一个替人治病疗伤的神医。这尊神喜欢吃毛芋子,擅长治疗烂疤子,治好后,送一些毛芋子供奉即可。殿堂旁边有一块一米多见方的巨石,石面平坦,上面纹路纵横,仔细观察,石头上面真好象是一个天然的“金“字。
金子山门楼
金子山顶是四面峭壁,古代筑有山寨,相传是老百姓躲避兵灾所建,现在尚有石门框留存。
秦英与福慈山
隆坪福慈寺
福慈山虽然是茶园乡境内,义渡和教富之间,山头与秦娥山、金子岭毗邻相望,海拔略低于秦娥山,高于金子岭。《兴国县地名志》记载的名称叫乌仙岽:在茶园公社境内,东南距潋江镇22公里,海拔744米,东西走向,植被油茶,松、衫等.因有鸟仙庙故名。福慈山和秦娥山、金子岭都不一样,不是供奉一个女神,而是供奉了秦娥、秦玉、秦英三尊女神。
秦玉娘娘相传是隋末唐初来到这里,十三岁为神。具体是玄武门之变的第二年,她先是到赣县躲避,那个地方后来叫“陶朱”,逃避诛杀的意思。后来才到这里,修炼为神。
福慈山又名乌仙岽,是因为山上也供奉了乌仙神。相传古代这里出现了为害一方的凶神――蛟,后来十八排来了一位叫乌仙的得道高僧,用法术斩蛟。蛟的血四处喷溅,周围山上的木梓树变得乌黑乌黑,便会腐烂死掉。乌仙神便是能治木梓树的病,保佑油茶丰收的神。
慈福山流传一首歌谣:
先有鸦髻后秦娥
山清水秀幸福多
欺神灭像王福显
儿孙世代出风波
王福显相传是古代一位欺师灭祖的人。秦玉娘娘是得道后,能够发掌心雷惩治恶人,维护道场与一方百姓的平安。
秦氏三姐妹信仰现象,流传千年并非偶然。秦娥是中华孝文化的代表,秦玉是救民苦难的医药之神,秦英是惩恶扬善匡扶正义的护法之神,她们身上呈现出来的是人民的需求,百姓的心愿。兴国所处的隆坪、茶园、永丰、均村等地,是兴国最早客家聚居的上洛山区,信仰中明显有尊崇母系的烙印。秦氏三姐妹的民间信仰现象,和兴国东北部山区流行的“跳觋”与三奶娘信仰,遥相呼应,异曲同工,充分体现了兴国县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资源。
附:游秦娥山记
张尚瑗
兴国秦娥山,以祠为名。为邑人及赣、泰和、万安里俗翁妪禳礻会 奔走之地。香灯膜拜尝踵于路,秦娥之迹诞漫成讹。旧志称,唐时自楚来虔得道,能行云雨。近者,王封公潋泉先生,则以为孝女。其说于世教为有裨,亦无明征。国初祠毁于寇,康熙己巳,僧函潆始募构,三年乃成。岁乙酉,僧昆智复营前栋,皆铁瓦石垣,山势耸而岿,拔地十五里,风雨砰击,浇脆者易于摧泐,故庀材为艰。每春雷动蛰,三五年中,必一发其处,破楹及莛,輙复更葺,以为常。祠东西各一泉,凡山祠必因泉绝汲,不可栖也。戊子年八月下浣,余以公暇游焉。道龙坪,过鳌源,计程六十里。鳌源在山坑中,地势已高,复十余里,造白云峰之巅,乃得。祠踞邑之西鄙,祠面东拱向兴邑,旷望百余里,诸山林立,殆千百数,无不出其下。入祠观雷击柱,若刳其中,乃丁亥年新震者。僧曰:“公之来幸早,少顷大雨至矣。”顾左右,远山皆滃云,雨脚下垂,絳虹蜿蜒起于山前,俯视犹在四五里下,贯诸山之巅。诸山参错,而虹直;诸山高下,而虹平。诸山断续,而虹若丽若悬,横亘自如。既渐远,山不可见,虹乃入于云际,良久云合迷离,虹灭雨至,相与入祠避雨,夜分雨息,凉月窥檐,夜气凄然甚寒。黎明,僧启户请观云,则白云如团絮,如堆雪,弥漫布濩于山之腰。祠处漻然而清,泬然而皎。下视云所积,去祠亦三四里。诸山为云所汨,争露其尖,千百培塿若溪滩乱石,涌现出没于水面,山尖皆黝黑色,以云白相形,故也。逡巡,红日升于旸谷,山色绀赪相激映云,乃霏霏奕奕,萧索飘飏,渐减渐微,以迄于尽。忆予入闽,行江郎山中,夏雨新霁,白云晨蒸,林峦上幂下豁,若横截者。冬暮登泰山,抵磨崖碑下,日次禺中,忽风起云涌,比肩离立,不能相顾,疾趋而下,十里乃撤。二者皆云上,而山下其景相符。兹则山上而云下矣。岂十五里之白云峰,出泰岳之上乎?闻之,黄庐二山有云海,意者其类是乎?僧言:“此山中,凡深秋之云皆如是,夏云甚澹,冬云则汗漫无际,,祠亦幂于云中。”予乙亥,池阳渡江,作<<饮虹记>>,以虹宛转依山不能丽天。若今所见,虹乃丽于山之庳者,山高则虹亦不越,岂其然乎?兴国在万山中,山庞杂不可名,秦娥之名,里俗以禳礻会 而趋之,其说不足征,亦不足辩。求其嘉树珍石,足以赋咏而盘桓者,亦一无所有,独其能蓄云,又能召雷。而予之来登也,适与虹值,聊述而传之,不可谓非山之藉是以名也。
作家协会考察秦娥山古寺
文/胡玉春
摄影/黄贻辉
编辑/胡祥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