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老师注释金刚果论之十八
王舍城论第三十五
【原文】
文殊菩萨问佛:“云何是王舍城?” 世尊曰:“心喻舍;性喻王;清净斋戒喻城墙;六根喻六部宰辅;六尘喻六贼强梁;六识喻六门出入;五欲喻五道井坑;见闻觉知喻住国四相,同佐性王,一体家邦。性王一出,坐于心舍,常共六臣四相,同理国政。若性王有道,不顺私情;有功则赏,有过则罚;替天行道,死者无怨。如此刑政,能令在外,戒墙坚固。六门警慎,六贼不起。在内六臣清政,四相体公,不敢作弊;内外如一,性王大平。若性王无道,听谗纳佞;背公向私,赏罚不平;上下相乖。在内六臣相背,四相作弊。在外六门不关,六贼乱起。攻破戒墙,入自家邦,劫自功德,福尽法无。身心落魄,便受沉沦。是故,治世有法,治心有理。不公不行,不正不立。直叫内外一如,上下无失。君臣道合,心性圆明,体用一致。性王君民,同乐太平。故名王舍城也。”
解释
文殊师利菩萨问释迦牟尼佛说:“什么是王舍城呢?” 世尊回答:“我们的心,譬喻为舍;我们的心性,譬喻为王;洁净斋戒,譬喻为城墙;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譬喻为六部宰辅;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比喻为六贼强梁;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六识则比喻为六个城门可以出入;眼耳鼻舌身的五欲则比喻为五道陷坑和陷阱。见闻觉知则比喻为国家柱石的四位宰相,共同辅佐国王,成为整个一体的国家与邦畿。心性之王一旦出现,自然坐于心舍之内。经常共有六位辅臣、四位相国,共同治理国家大政。若是心性之王是位有道君主,为政决断不徇私情,做到有功则赏,有过则罚,替天行道,致使死者无怨。如此用刑理政,能令在外的戒墙坚固,六门出入,驚觉谨慎,由之六贼不生妄念。在朝廷内部,六臣为政淸廉, 四位国相,体谅公家,不敢循私作弊,使得内外如一,心性之王自然太平。若是心性之王是位无道昏君,自然听信谗言,接纳佞臣,违背公心,偏心私党,赏罚不公,臣民上下,相互乖违。在朝廷内部,六位辅佐大臣意见相互违背,四位相国共同作弊,在外则使六个城门日夜不关,色、声、香、味、触、法的六贼乘乱而起,攻破城墙,进入自己家邦,劫持自己功德,使得福德已尽,法律全无,身心落魄,便受沉沦之苦。是故,治理世间自然有法,治理心思自有道理。不是公正,绝对不会施行;理由不正,法令不能确立。直叫内外如同一体,上下联系没有失误,君主大臣志同道合,心性圆明,体用一致,心性君王与广大民众,共同享乐太平生活。故而名为王舍城也。”
桑老师述评
释迦牟尼在此所讲:“治世有法,治心有理。” 是治理社会的两条基本方略。治理世间的各种人和事必须要有法律法规,必使世人共同遵守。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公平合理,人心钦服。如此则人心平和,安享太平。但是总会有人痴心妄想,总会有人肆意妄为。因而治理世事必须有法的同时,还得有治人心的一番正确的道理。人之为人的关键在于人有思想,治理思想必须得有令人信服的道理。依理治心,依法治世,从而使大家自觉自愿,安分守己,遵纪守法。 使社会步入和谐的状态。
自己佛法论第三十六
【原文】
文殊师利问佛:“云何是自己佛法?” 世尊曰:“悟明自己,本来真性,即自佛也。于世间法,及出世间法,通达无碍,即自己法也。心要理养,佛要法扶。是故,财食养身命,道理养慧命。悟道兼通,即成佛道。”
解释
文殊师利菩萨问释迦牟尼佛说:“什么是自己佛法?” 世尊说:“人若能悟明自己本来真性,于世间的修行之法,以及出世间的修行之法。遇到事情道理,皆能通达无碍,如此即为自己佛法也。人的心灵需要道理来滋养,佛的教化需要方法来扶持。是故,财产和粮食只能滋养肉身之命,道理才能滋养我们的智慧之命。觉悟与修道兼而通达,即刻可成佛道。”
桑老师述评
释迦牟尼的说法非常正确:“心要理养,佛要法扶。是故,财食养身命,道理养慧命。” 我们的心灵只需要靠哲理滋养,使人觉醒的事业需要正确的方法扶持。财产和粮食只能滋养肉身之命,哲学道理方可滋养智慧之命。故而财产再多,也无益于生命的觉醒,食品再精也不能解决心灵的愚昧。只有自心的觉醒才使生命找到真正的意义。
文章选自桑老师著作《生命的觉醒》
桑敬民简介
桑敬民老师198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桑老师从1990年开始,一直担任北京工业大学德育课的教学工作,主讲课程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德育主干课。作为教师,桑老师以三尺讲台为光荣,恪尽职责,展现着教师的风范;作为德育教师,更是以她的良好德行感染着每一位与她接触的人,成为学生的楷模,教师的典范。作为一线的教师,教学育人是本分,以自己的职业为荣,热爱自己的职业,投入热情和精力努力工作是桑老师最典型的特点,同时也就是在这一份简单但又是最难坚持下去的理念支持下形成了她独有的教学风格并受到学生的好评。
生病期间仍不忘教师职责是桑老师对人生信念的追求。由于长期超负荷的工作,桑老师曾一度重病在身,在家养病期间,她还时时惦记曾经教过的学生,与他们保持书信往来并邀请学生到家里与他们交流。让学生感动的不仅是桑老师的真诚与热情,更是一种求真、求善的精神。由于肾病较为严重,不能过长时间的工作,但当她发现学生问题并没有解决的时候,仍坚持与他们探讨,有的时候学生看到她真的很疲倦了,就说下次吧,桑老师却一笑而过,说与学生在一起谈学问是对自己最好的治疗,直到学生们满意而去,但过后她却需要很长时间的休息。
著作:
《华夏传统文明教程》
《我们从远古走来》
《生命的觉醒》
《桑老师解读论语》待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