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央视网联合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bilibili出品的12集系列人文纪录片,豆瓣评分9分以上,内容囊括了从出生、上学、长大到工作、结婚、生子、老去,每一个重要的人生节点。
由一个故事讲述人,即旁白朗读者开始导入,每一集由几个不同的主人公一起讲述人生某个共同的阶段,从个体的成长轨迹去细微展现他们的成长路上的喜乐悲欢,引起观众的共鸣。这个片子特别能够勾起人心中最柔软的那一面,每一集我几乎都会感触地落泪。仿佛回到当年我家孩子上幼儿园时的场景,简直像一出“人间惨剧”。小远说,他当时一直在哭,吃饭的时候停了,含着泪午睡。抱着小远一起看“上学”时,他也跟着片中的孩子们一起回忆起幼儿园的时光,以及当一个一年级新生的感悟。纪录片的价值就在于此,仿佛在看着别人的人生,其实是比照着自己的生活,不禁慨叹,不禁思考。我特别喜欢“长大”这集,展现的是在偏远山区的留守儿童们,如何在“诗歌”这个窗口中,表达自己内心波澜起伏的情绪。种子,
被埋在大雪下,安静发芽
老枯树,
在夜里,长出一根新枝丫
而我,
在爸爸妈妈看不到的地方,偷偷长大
漭水中学的校长说,这些孩子太安静了,像没有声音的瀑布,这不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该有的冷静。所以,他鼓励孩子们学诗,写诗,去抒发自己的情绪和思想。因为,诗歌也许不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却可以改变一个人,爱诗的孩子不会砸玻璃。这一集的主人公之一,施应锁,12岁,在漭水中学读书。上完诗歌课后,走进大山,小锁有了不一样的感受,他写下了人生的第一首诗歌。闭上眼睛的时候
我看到了
绿色的风
它拂绿了山林树木
烫金了我的小牛
亲吻了家里的白墙
染黄了阿爹的苞谷
但我不会把风的秘密告诉你
孩子们的诗,特别灵动,美在用质朴的词语表达了小小年纪对世界的认识。诗歌课上,孩子穆庆云说:“十年后,我希望做一个自私的妈妈,把自己的爱留给自己的孩子。”她如今一个人生活在村子里,自己照顾自己,姐姐去上大学,妈妈在外地打工。她说,妈妈把太多的爱给了姐姐。
观看链接:《人生第一次》https://tv.cctv.com/2020/05/23/VIDE3S46KAvfUypiCk3IocCv200523.shtml?spm=C55924871139.PGHhECZjcTkS.0.0
这部片子关注的是和我们一起生活在城市里的动物们,地点选取在北京。像北京这样的繁忙都市,钢筋水泥,地上地下都穿梭着人流,仿佛容不下别的物种。这个片子纠正了我们的错觉,动物们不仅生存于远离城市的地方,它们还和我们一起分享城市生活,仿佛我们陌生的邻居。它们不是关在动物园里被观赏的物品,而是和我们一样,努力在城市生活的市民。它们一样要解决生计问题,如何在闹市里解决住房、如何寻找配偶和育儿、如何寻觅食物养活一家老小,谨慎又坚韧。我们的动物邻居生活在高楼、公园、草丛、绿化带、湿地、树林,城市中到处都有它们的身影。红隼是城市狩猎的专家,它的体型像鸽子一般大,擅长发现城市森林中的食物。摩天大楼是它的空港,发现猎物时,一跃而下,就像穿行在崇山峻岭之间。出逃的仓鼠,是雄性红隼的美味食物。如果有一天,孩子们养育的仓鼠失踪了,也许是进了红隼的肚子里。👆小红隼看见的第一眼世界,也许和我们并无不同。这是它第一次学会飞行。我特别喜欢这个角度的叙述,从一个小的切入点,引领孩子们去发现身边的自然。原野动物们的生活虽然精彩,却离我们很远,而同样和我们一起生存于城市里、社区里的动物们,是我们最息息相关的自然。在城市里,一只红隼可能在你家的空调主机下筑巢,雨燕们在故宫的朝阳门上安家,喜鹊们则激烈地争夺着广告牌背面的地盘。白天我们在CBD里工作,而晚上刺猬们则出来觅食,我们都是CBD的常客。👆一只怀孕的岩松鼠,在颐和园的垃圾箱中翻找食物,它已经锻炼出可以接受淀粉的肠胃。👆在城市的园林中,大刀螂有可能因为人类的祛除害虫的行为而挨饿,因为这些害虫是它们的食物。所以它们有的选择退居乡村。👆这棵国槐被运送到一个建筑中心的下沉花园中,跟着树一起迁徙的还有树上的螳螂小窝。它们随着人类的活动而四处迁徙,散落在城市各处。👆在天坛公园中,曾经有一类神秘的居民——长耳鸮,又叫长耳木兔,每年十一月份它们来到北京,第二年三月份离开。现在已经很难在天坛看见它们了。一个公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人类有人类的轨迹,动物有动物的节奏。我们一起分享公园这个空间中的所有资源。被遗弃的猫,成了野猫,它们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流浪,伴随着饥饿、疾病、大量繁殖和高死亡率。北京乌鸦的行动轨迹当年对我来说真是一个谜。在铁狮子坟一代,师大校园里,一到傍晚就有无数的乌鸦前来夜宿高枝,黑压压一大片,白天又集体消失。原来,他们是去了郊区的垃圾填埋场觅食去了。什刹海的绿头鸭。它们需要上岸才能繁衍,在水中只是觅食。所以一个叫曲喜圣的市民为它们在什刹海建了野鸭岛,长年照看这群动物。我们常常提及环境保护,说地球是所有物种共同的家园,我们更多想到的是野外的动物们。而这部纪录片则实实在在地拍给我们看,就在我们生活的楼房里,社区里,也活跃着大量的动物。我们的环境一点点破坏,会给他们带来最直接的生存威胁。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的某些做法正在谋杀我们的邻居,我们还会做吗?真希望每座城市都能拍摄一部属于自己的动物邻居纪录片!
观看链接:《我们的动物邻居》https://tv.cctv.com/2019/10/29/VIDErwtvGjKjXuxsQLhdQLTp191029.shtml?spm=C55924871139.PT8hUEEDkoTi.0.0
纪录片通过“冬春两季”探寻中国当下生活中的“节气之美”,目前更新到冬季和春季的12个节气。它看起来更像是真人综艺的氛围和节奏。每一期都有两个嘉宾,一个拜访,一个迎接,互相在某个节气时相互畅谈关于这个节气的历史渊源或生活礼节和常识。节目里的嘉宾来自各行各业的佼佼者,有大学教授、演艺界明星、绘本作者以及各路专家。片子的整体氛围比较轻松,以人物谈话为主,其间会随着嘉宾的谈话内容而衍生出节气美食、礼仪、出行等等生活知识。对于节气并没有很厚重扎实的描述和追溯,更侧重于节气在当下生活中仍旧发挥的影响,个体生命的秩序、生活的节奏如何顺应节气,生发更多的美好。对于孩子而言,这样的表现内容,接受起来,可能会比学术式的叙述要更亲切一些。“春分”这一集,音乐剧演员阿云嘎,绘本作者熊亮一起拜访风筝大师孔令民,去石焉博士的农场里劳作、享受时令菜肴。熊亮创作了绘本作品《24节气》,他说,身体中的变化,从切肤感受开始。在春分这一天身体的各种感官被唤醒,一切都要生机勃勃地开始。放飞风筝,有驱邪的意味,所以在春分这天,民间有放风筝的习俗。在“惊蛰”这一集中,武汉大学老师陈铭拜访了古典文化学者董梅。董梅说,今年的惊蛰和“花朝节”这个民间节日正好在同一天。现在的花语,沿袭的是西方的传统,而中国也有自己的花语。在长江流域流传着一套民间花历,叫“24番花信风”:“小寒到谷雨,共八气,一百二十日,每气十五天,一气又分三侯,每五天一侯,八气共分二十四侯,每侯应一种花。”如桃花,在中国有“宜室宜家”之意;芍药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是爱情的象征;柳树,同“留”,意味着惜别。在惊蛰这个节气中,一侯桃花当立,二侯棣棠花,三侯蔷薇花。各种花守信而来,次第开放,实在是非常美好。这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节气知识,以及它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底蕴,体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是能方便学习和效仿的。
观看链接:《24节气》Bilibili
https://www.bilibili.com/bangumi/play/ss33689/?from=search&seid=11179327305785145585
我对它的第一感受是,美,画面美,植物美,每一帧都能做屏保。这部可以当作孩子对中国植物的启蒙纪录片。它从整体上概括了中国不同区域的植物样貌,并选取了一些和我们的生活十分息息相关的植物来讲述,是很好的入门影片。地球上拥有约三十万种的植物,在中国的就有近十分之,中国以三万多种植物的数量位居世界第三。本片选取其中28种植物,跟随它们的生长、迁徙轨迹,从中国到海外,走遍国内27省和世界7个国家。青藏高原在接近雪线的地方,在零下的环境中,生长着一些极其美丽的植物,它们不常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海芋的叶片如果被破损,叶脉会输送毒液,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海芋的防卫战在小昆虫面前彻底失效了。甲虫转着圈地切断了叶脉,阻止毒液输送,好好地饱餐一顿。梭梭是沙漠中最常见的植物,没有叶子,只有根茎,一点点水分就足以让它生存下来。每一株梭梭,都有极其发达的根系,可长达十几米,以便在地下探寻水源,可以固定10平方米的土地。当他们连成一片时,就可以阻挡风沙,牵制沙丘的移动。植物的历史,不仅仅是自然的历史,更是人类社会发展、演变的关键。如水稻,从原来的杂草,变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粮食。桑树养育了蚕,造就了日后的“丝绸之路”。茶树从密密的树林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影响近30亿人的经济作物。还有我们每天都可能需要的大豆、水果,那些被用作药物的草本,被文人赞颂的梅兰竹菊等等。被驯化的植物,从野草到粮食,最开始是西北地区的“稷”,而几乎同时,稻也在南方地区开始被种植。此后陆续被人类驯化的有大豆,桑树,桃树,柑橘,茶树,从衣食住行、药用到审美,植物塑造着中国,也影响着世界。👆不育水稻和正常水稻穿插种植,利用无人机的风力将花粉传播出去,实现杂交。水果。人类至今已经驯化培育了700多种水果果树,其中有一半在中国。猕猴桃是中国本土的水果,大山深处的野果,后来被成功引进新西兰,大量种植。
观看地址:《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P7411m7LM?from=search&seid=1087200619210778117作为曾经的编辑,我对书有特殊的感情,看着纪录片中熟悉的人,熟悉的图书制作流程,庆幸自己仍然是一个爱阅读的人。如今我有了孩子,也带着孩子一起步入这个广阔天地中,别有一番感触。纪录片围绕“书籍”这个主题,呈现了与它相关行业的专家以及那些爱书人的故事。片中的主角,有图书编辑、翻译、藏书家、开书店的人、绘本作者、图书设计师、爱书人、阅读推广人等等,他们的人生故事,也串联起了一本书从无到有,并流转于世界上爱书人之手的轨迹。半小时一集,不长,画风也清爽,还有动画效果,挺适合和孩子一起观看,当作了解书籍的一个入门。尤其看到绘本作家们如何创作出孩子们喜欢的作品时,他们会觉得又亲切又神奇吧。这是秃顶的编辑朱岳,徜徉在文学世界中,但现实生活却有些枯燥。这是图书编辑的工作环境,很真实。我做编辑的那些年,也是埋在书稿里挣扎,发现了好的书稿或者新的作者,都会非常兴奋,而面对无法完成的码洋任务时,又非常沮丧。一位藏书人说:书是一个故事,写书的人本身又是一个故事,书的流转又是一个故事,买了一本书,收获的是好几个故事。蜗牛和lulu的移动书摊,从上海出发,经江西、四川、甘肃、内蒙、北京,行程九千多公里,出现在咖啡馆前,音乐节上,菜市场里,水果摊边。艺术家蔡皋创作了《荒原狐精》《花木兰》《孟姜女》《宝儿》等等诸多作品。她说,当花开的时候,她喜欢一个人在楼上坐,“安安静静的时候,很多东西都会来,文字也会来,阳光来,蜜蜂来,香的味道也飘过来,很养我的,舍不得下楼。”这是熊亮,他的很多作品,如《小木客》《梅雨怪》《金刚师》等非常受孩子喜爱,我也是他的粉丝。
观看地址:
https://www.bilibili.com/bangumi/play/ss27249/?from=search&seid=13710176247446000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