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女排成长之路(2)
二、下定决心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世界女排出现了颠覆性的革命,日本女排在魔鬼教练大松博文的带领下,推出了勾手飘球和滾动救球两大法宝,从而刮起了一股东洋魔女的旋风。
有必要先说说这两大技术的优势。之前我们说过中国女排率先在比赛中使用过勾手大力发球,威力很大。但是,那时排球规则规定发球擦网为违例,是要判失去发球权的。在当时平均身高不过1米70多的女排队伍中,要保证勾手大力发球既有足够的速度和力量,还要保证安全的越过2米24的球网,难度确实不小。这也就是说勾手大力发球虽然有威力,稳定性却较差,包括中国女排自己掌握这项技术也很有限。中国队那一次惊人的大逆转其实是队员在场上擅自做主,并超常发挥的结果,过后也再没有过稳定又成功的案例了。所以,勾手大力发球虽然有威力,但是不会成为世界强队的主流技术。
但是,爱钻研的大松却机敏的认识到:用有攻击性的发球来冲击对手的一传,造成对手的进攻没有威胁,当对阵双方不靠比拼谁的矛更利,而是看看谁的盾更坚,这对于当时身高明显处于劣势的日本队就有了和强队抗衡的资本了。其实,这么多年来,日本女排的这一基本理念从未改变过,由此可见当时只不过是一名中学体育教师出身的大松对排球的理解是何等的深刻和长远啊。
理论要落实在行动中才会有实效,当时,在国际排坛比较流行的发球是上手飘球。但是,这项技术对于身材矮小的日本女排有限制。上手飘球的击球点基本是在肩部的高度,低于头部;而勾手飘球的击球点可以伸直手臂,平于或高于头部。这对于那时的日本女排是有决定性的意义,具有革命性的突破,因为日本队员当时的身高实在是太矮了,平均身高都达不到1米70,发球时能增加超过10公分的高度对她们来说太有用处了。
另外,勾手飘球更适合东方人的体质。因为,发上手飘球是主要是要用上肢,特别是肩部的力量,而这方面的力量,东方女子普遍弱于欧美女子。发勾手飘球则可以加上拳部的击打球的力量,拳部的力量当然大于掌部的力量,所以, 日本女队发明的勾手飘球在很大程度上又弥补了东方人力量上的欠缺。
从性能上看,勾手飘球在空中左右摆动的非常厉害,特别是到了接球人眼前还在飘,这种性能是不同于以往的上手飘球,刚一出现,就让其他球队很不适应。而且当时裁判对持球、连击判罚的尺度相当严,队员一般不敢用上手接发球,只能下手垫传,而勾手飘球平冲追胸,确实难接,不仅难以到位,直接失分也不少。当时资讯又没现在这么发达,其他的球队在日常训练时并不容易有针对性的适应,日本女排凭这一招鲜,可真够她们好一阵子吃遍天的。
何况,她们可不只是一招鲜呢。这又要说到当时的比赛规则了,当时是发球得分制,就是在接对方发球时,拿下一攻赢得的只是发球权;只有在自己发球的轮次中赢球,才能得分。同时,当时拦网算做一次击球。所以,会出现如果拦网队员触及到了对方进攻的球,但是没有直接拦回到对方的场地,自己打防反时就只有两次处理球的机会了,所以,那时的防反很多时候是推攻、吊球、站着打角度和线路。总之,球的力量和速度远不如现在凶和快。
因此,对排球技术有细致研究的大松博文领悟到,靠稳健的防守也能取得比赛的胜利,他甚至提出:防守是最好的进攻的新理论。而要提高防守就要扩大每个队员的参与防守的面积。于是,他又研究出了滾动救球的的新技术,熟练使用这种防守技术可以做到速度快,范围广,效果好,另外,这种姿态的防守也有利于保护女队员身体的胸部。这一时期,拥有这两大利器的日本女排就凭此打不死的防守,加上牛皮糖的缠劲,往往磨的东欧那些彪型大姑娘心烦意乱,失误频频。
由于有此两大利器,加上东洋魔女的疯狂训练,当时日本女排和前苏联女排在世界上以两大截然不同的风格轮流做庄,而六十年代还正是日本女排占上风的时候。由于各种原因,那个时期,中日民间的体育交流多于同前苏联的,乒乓球在同日本的民间交流过程中,还取得了出色的成绩。所以,周恩来以一国总理之身份邀请到在国际赛场上已是声名显赫的大松博文来中国做短暂执教。
1965年4月大松博文接受邀请,来华一个月,协助训练中国女排。在训练中,大松博文给队员的扣球,其力度之大、速度之快、频率之高、角度之刁,都是中国排球界闻所未闻的。以当时的认知,我们还不可能让这位曾经创造出魔鬼训练并率领东洋魔女夺取世界冠军的日本人任中国队的主教练,但是,当他把那一套大运动量,大难度的训练理论和方法完全展示在国人面前,还是给我们了极大的震憾——原来运动员的训练可以如此大的量,可以如此高的规格,人的训练极限原来又是如此的深。我们自己后来将这一套训练方法完善总结为: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大运动量训练的“三从一大”方法,在各个体育领域里推广,并且长期延续下去了。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三从一大”确实不够科学,也不利于运动员的身心健康。但是,以当时国力贫穷,各种资源有限,国际比赛少的可怜,关起门来严格训练也是迫不得已啊。何况,人家日本女排就是靠这种拼身体拼下了世界冠军的,有成功的例子放在那,我们做为学习者还有什么可说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