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拳论》“得真法”诀
以武学打开世界
“得真法”诀
混元一气吾道成,道成莫外得真形。
真形内藏真精神,神藏气内丹道成。
如问真形须求真,要知真形合真象。
真象合来有真诀,真诀合道得彻灵。
养灵根而动心者,武艺也;
固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
【阐 释】
此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得真法”口诀,在武林界流传年代已久远,流传地域广泛,知之者众矣!历代拳术大家论拳术之练用,又多有引用者。然解释阐述者,尚未见之。就诀中“混元一气”、“真形”、“真象”、“真精神”、“彻灵”等数种名词术语之涵义、精髓的解释、阐述者,亦寥寥无几。故现时修炼传统拳术者,能通明此“得真法”诀中之精髓、真谛之人,亦凤毛麟角。大多皆对文兴叹,致使此传统拳学经典束之高阁,不能尽其至用尔,实为此而惋惜!痛哉!
“得真法”诀中所阐明的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宗旨、法则、过程及所成之艺境,如全部展开来,足可与传统拳术中任何一家拳种的全部内容相媲美,足可以涵盖任何一家拳种的理、法、术、功、形、意、体、用修炼之本末、始终。
“得真法”诀是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历史发展过程中,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的高度概括总结,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传统拳学文献经典。此言并非夸张,亦非夸大。实此“得真法”诀在拳学经典文献中,具有这样的地位和价值。这是为数不多的。故尔,系统地阐释此诀中的精髓、真谛,十分必要。
混元一气吾道成,道成莫外得真形。
首句开门见山,从混元一气功夫开始入手修炼传统拳术、拳道功夫艺境,而能最终完成。既然是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故而简单说:“吾拳道成”,这就与诀中最后一句的“修道也”前后呼应了。故知诀中的前后之“道”乃指拳术攻防之道的实质内容而言的。
什么是“混元一气”呢?这是关键问题。弄清楚混元一气,对理解“得真法”诀的精髓、真谛非常重要。
人以精、气、神三者生此身,亦以精、气、神而养此身于世间。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者当知此。
惟是神与精也,只用先天,忌至后天,先天是元神、元精,是有变化、有神通之物也。后天者,思虑之神,交感之神,无神通变化之物也。习拳者,修炼而得此“真精神”,此乃纯精粹之阳物也。
而气则不能无先天气、后天气之二用,二气者,先天是元气,后天是呼吸之气,此二者亦谓之母气与子气也。《入药镜》云:“先天气,后天气,得之者,常似醉,而后深得悟道成。”此乃修炼内功初级阶段的混元一气说。即先天气、后天气的混元一气之练、用的说法。此乃假借混元一气之说法,喻入手功夫之方法。
然所谓先天气者,谓先于天而有。无形之气,能生有形之天,是天地之先天。此即老子所说的“无,乃天地之始;有,乃万物之母”的“有物混成,无形无象”的元阳真气,简称元气。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人,用此先天始气,采之以安神入定,以成内劲,而得拳道。
夫用此气者,由何以知先天之真也?即“致虚极,守静笃”,无一毫念虑,亦未涉一念觉知。此真正先天之真境界也。如遇混沌初分,即有真性,始觉真气始呈,是谓“真先天一气”也。谚云:“道本虚无生一气”者之一气,即此真元一气,简称真气。此身内的真先天之气,乃精、气、神混合如一为纯阳之物也。故曰“混”。而惟此气乃真一无二之元也。元者,始也,大也。故曰“元”。自觉无形无象、如气之存在,故名“气”。合而名之“混元一气”尔。此乃混元一气之真名相。执此而修,方能道成。
诀中首句乃言“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的凝神入气穴和伏练入手法,即伏气练法。伏气息神于丹田气海之中,此乃用后天真呼吸。正是先天之气藏气穴(丹田),虽有动时十,犹是无形。依附有形而为用者,真气无形,呼吸之气有形,随之真气始呈而始觉,尚未坠于有形之用。此情此景此象,曰为气之真,后天之气退,先天真气进,乃初步的气之后天返先天了。即真气的聚散运行已脱离开口鼻呼吸之气了。此即拳家所说的内清虚的洗髓功法开始之要义尔。然真气的修炼方法亦分步骤、功夫层次,而有种种升华进阶的景象、境界,后文会详细论说。此时先将混元一气论述明白。知道混元一气的内涵之精髓,也就寻得练功入手之门道了;也就可按法而修,能得自身功法之根基了。
拳家假借外形体以练精、气、神之功能,是名“内功法”,有拳家的《内功经》可为之证。又经精、气、神的功能修炼外形体的功能,是名“外功法”。此即拳谚所云:“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之精义。可知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乃内外双修、性命双修的。
人之生也,形与神为表里,神者形之主,形者神之舍,然所耗之能量,气也。人的生命活动,乃神、气、形三者合一所至用尔。拳术亦是“布形候气,与神俱往”之事,无不是精灵所至也!
夫己身受气之初,乃父母真气两停,即精血成胞胎,寄质在母纯阴之中。阴中生阴,因形造形,胎气完足,是堂堂六尺之躯,皆属阴也。所有者一点元阳而已,必欲长生,拳修道成,而能超凡入圣境。练形化气,乃练形之上法,因形留气,以气养形,形得气养所化,以有入无,通灵无比,乃真形。拳家言此真形,简单而说,乃虚灵妙境;详细而言,曰:“身体如同九重天,内外如一,玲珑透剔,无有杂气搀入其中。心一思念,纯是天理,身一动作,皆是天道。故能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此圣人所以与太虚同体,与天地并立。”此论可以视为拳家修炼真形之定义尔。诸家所言描述不同,而真形之性状不二,即“有形如流水,无形如大气”之谓也。
此即拳家易筋、易骨等外脱换之练外形的要义尔。然要脱胎换骨、脱拙换灵、脱壳换相,只单纯外练是不够。主要还从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换虚之内功修炼方法入手进阶,层层递进,遵格式、循脉络,方可有自身形体的易筋、易骨,脱拙换灵、脱壳换相,达到从有入无虚灵妙境之真形境界。此乃第二句“道成莫外得真形”精义尔。指明拳道成时方有此真形功夫,其语精辟。
上述两句口诀,一曰练气,二曰练形,总冠“得真法”全诀之首,揭示了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精髓,指明了修炼功夫的内容及过程。
真形内藏深入精神,神藏气内丹道成。
内练混元一气,外练真形,不外就是一个精神,即自身内外合一、精灵神通之功能。拳家有言:“养精者,饱含真永之精以炼己;养神者,养外全体之神以合气。”气乃元精所化,神亦气之所化。炼去众阴邪,然后立正阳。正阳者,纯阳之精神,则外形因真精神所养所化自然虚而通灵。形之以有入无,是为虚灵妙境的真形,皆真精神藏于形内所致也。
就其所用,真精神具有知来藏往的变化先知功能,谓之“神通”。用于拳术攻防较技之中,有“神以知来,智以藏往”的明察秋毫先知之能、先动之机。外之真形,内之真精神,内外论述分明,然必内主外从合一而用,方具威力。
道本虚无生一气,空空静静最难求。即以有入无,夫还神摄,妙在虚无。虚无者,乃真先天神气之相也。神无思虑,气无淫垢,精之所和,必先有归依,神依气,气依神,神气相依,而又依中、下外鼎,方成胜定。下外鼎者,少腹丹田。中外鼎者,腹中黄庭。胜定者,最上乘至虚至无之大定也。古云:“心息相依,久成胜定”,即此意也。初练精化气,以神为气之归依,故用凝神入气穴的伏气功法修炼。及练气化神,又以气为神之归依,用凝神照气穴的入黄庭功法修炼,即搬运法修炼。具体练法,节目之多,数不胜数。总之,神气相依而相守,此乃元精蕴化之候,只有真形之中藏有此精、气、神合一之物,即一阳纯精粹之阳物也,此即真精神。真形阴物合德之名相,阴物也。内外合德,即一阴形、一阳气之合德则刚柔有体,已成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阴阳合德,此即“真形内藏真精神”之精义也;即自身的虚灵妙境也。
神依气,气依神,神气合一,乃炼内丹之法也。然此神藏气内是说拳家修炼“一气灵明不昧”之神明艺境的。拳家自以“内劲”名之。孙禄堂先生说:“夫道一而已矣,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物曰理,在拳曰内劲。”可为之证。
丹道成,是说内功修炼的练精化气、练气生神、练神还虚可以达到内神明而外真形的虚灵妙境;精满、气充、神足的全真之艺境。可以以拳入道,练拳合道,拳道归一,是因修炼丹道的系列功法而成功的。
丹道之说,源于魏伯阳《周易参同契》。拳家历来借此而言内功修炼过程。故“丹道”二字,可以与“内功”二字相提并论。修丹道者,必以“丹道”言之。非修金丹者,如拳家以“内功”言之,道家全真派以“修真”言之,自然所求之内容分明,不相混淆了。练精化气、练气生神、练神还虚的修炼功法内容,源于古代《龙虎经》及古代内功法中。老子《道德经》中,就没有具体金丹炼法之论,而有广泛的内功修炼功法之论述,亦含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的功法在其中。《黄帝内经》的《上古天真论》中贤、圣、至、真四种境界的修炼功法,亦未谈及丹道,而有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的功法在其中。故拳家依此功法修炼,可以修得拳道,拳道功夫成时,可得拳之真形,真形之中藏有真精神,此即“神藏气内丹道成”之精义。
同样的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功法,丹家以成金丹为目的,故以“丹道”言之;拳家以成内劲为目的,故以“内功”言之;修真者以成“全真”为目的,故以“修真”、“真气”言之。然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的三个过程,乃诸家入手功夫的通用之法尔,惟拳家有以“丹道”说、有以“修真”说、有以“内功”说、有以“运气”说。不管以何名言之,三个练功方法的过程是一致的。而拳家必须修炼技击之功夫,否则,就非拳家之功夫。而此“得真法”诀,是拳家里手为后来之拳家而作,故必以拳家技击之道的功法、功夫艺境来解之,方合正题。
如问真形须求真,要知真形合真象。
如问真形如何修炼而来?如何修炼而成?需求真气所养、真气所化。真气者,即先天元精,清者也。一气不化阴精,便是纯阳之真气。阴精,乃交感已成阴形的阴浊之物,落入后天,不能取也。故取血中之气者,曰横气,拳家亦不取也,惟取真气而用之。
真人修炼,先以神助气,即凝神入气穴的伏练,此乃练精化气之候。练得气纯阳而可定,后以可定之气而助神,神气俱定。气至无而神至纯阳,独定独觉,即谓之气之化神也。自纯阳气之无漏,以成纯阳神之无漏,而一神寂照,则仙道、拳道从此实得矣!实得拳道的虚灵妙境,即外得真形,内得真精神。真形的虚灵妙境,得之于真人的“呼吸精气,独立守神”,方能肌肉若一也。而此肌肉若一便是拳家之真形。诀中“须求真”中之“真”字,就是“呼吸精气,独立守神”功法中的“精神”二字之简约。合起来就是诀中的真精神,亦可说是真气运行法。
虚灵妙境,缘于拳经,可以真形说,亦可从内劲性状论。然形者说形,真形内藏真精神;劲者论劲,身体如同九重天;言外必有其内,言内必见其外,故此两说并行不悖,皆言拳道的虚灵妙境。虽虚灵妙境者一,然有形、劲的二体之妙用寸焉。故曰真形乃真气所化、真气所养而成。真气者,“纯阳之精,纯阳之神”的代名词,只不过立意不同,所取名相不同,然实质无异。这是古拳论中常出现的事情,令人亦要分辨明白,方得其中精髓,方见此中真谛。
“要知真形合真象”,此句点明外形与内象是相合一致的,即是拳家所言“诚于内,形于外”的意思。换句话说,有什么样的内劲之功夫景象,就有什么样的外形之功夫状态,此即内外合一之本质。
前面谈了真形乃拳道的虚灵妙境,是外形体功夫性状形态之简称。而此真象,乃拳道的虚灵妙境,是内劲功夫性状功能之简称。真象二学,简单地说,就是真气之景象,也可以说是内劲之景象。真形者,是真气运行所养而化之的虚灵妙境的外形,此外形具内感通灵之能,故名真形。象者,从天从乾而论,乃以“象”言。而此象从阳,则象灵。而真象者是真气在体内运行聚散所成之景象,具精灵神通变化之功。故简曰真象。直译其意,就是全真之气变化所成之景象。
形者,言外形;气者,言内象;形象者,见外知内也;象形者,知内见外也。真形、真象的虚灵妙境,皆真气所养、所化,则自身内清虚而外脱换了。内清虚,乃真气之象,名曰真象;外脱换,乃外形体之形,名曰真形。拳术、拳道之真形与真象,基本上是同步吻合的。真象的功夫层次升华,决定着真形的功夫层次升华,最终则真一不二,无内无外,是谓“太极”,体用皆如是。由此可知,内劲为主、外形从之“意气君来骨肉臣”的又一层意思了。这就是修炼内劲为主、为本之要义;也是诀中第一句“混元一气吾道成”和第二句“道成莫外得真形”的修炼顺序之精义。
真象合来有真诀,真诀合道得彻灵。
内功的修炼、真气的运行聚散是有真诀的。此真诀就是一句话:用后天之真呼吸,寻真人呼吸处。即脱开后天口鼻呼吸,而用先天真气呼吸法,便是真气运行聚散种种景象合成的真决。
内功修炼的“真气之吸提呼放、阴渺阳涨”符合“大道”的运行聚散之法则,得此真诀而久炼,可使自身内得“真气全真之景象,外得通灵之真形,自然而得神、意、气、劲、形、中六合一统的灵通无滞之妙境。而具体攻防功夫艺境又是什么样呢?且看下面“武艺也,修道也”两句之论述。
养灵根而动心者,武艺也;
灵者,心也,心灵是也。心藏神,心之至灵者,元神也。心气不通则不灵,元神不得元气所化,则亦无神通,不能至灵。故知,灵根者,元气也。元气不归根,不能练气以化神,只能浮游身中,化为阴精,以补后天之形骸脏腑,以及济其功能而所弃。气之归根,必凝神入气穴,又曰“伏练”、“伏气”,练精化气者,此也,即以神为气之归依之义。而神返身中气自回,此以气为神之归依,皆谓“养灵根”。练气化神,神得气所化,气充神足而得大定,神还虚空之体内,便具精灵神通变化之功能。于此可知,养真元之气,即是养灵根,养灵根即是养神之至灵。故谚云:“精养灵根,气养神。”“十年练拳,十年养气”,乃言说养神。由此而分明了“养灵根”和“养神”的界定,但又不能截然分开。
而“动心者”,是说拳术攻防较技时候“心之所在力随往”,是谓心在何处,力则随往何处;心之变动,则力随之变动而往。拳诀云:“人身筋力本不多,在乎用法莫蹉跎;心之所在力随往,上下一线是金梭。”此是“动心”之法的代表性歌诀。心意六合拳诀云:“捶名心意,心意者,意自心生,拳随意发,心气一发,四肢皆动”,亦是动心之法,皆说拳术攻防之武艺功夫;能如此而行者,是彻灵的胜敌之将才。这是拳术攻防功夫的最高艺境,即“养灵根而动心者,敌将也。”
然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分拳术、拳道两个不同层次。上面关于拳术攻防的动心者之武艺,已然论述清楚。然拳道的彻灵功夫,又是如何呢?
固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
根固精灵则神通,修炼至此,无需动心,便能无所不应。此乃拳道的精灵神通之境界。此精灵神通即前面所讲的真精神。功修至此,即自身拳道已至彻底灵通的境界。对于此种功夫境界之修炼方法和功夫艺境,孙禄堂先生有曰:“拳术至炼虚合道,是将真意化到至虚至无之境,不动之时,内中寂然,空虚无一动其心,至于忽然有不测之事,虽不闻不见,而能觉而避之。”《中庸组》云:“至诚之道,可以前知,是此意也。”此乃练神还虚之候;是以拳入道、以拳合道、拳道合一之正果。然不能具备慎终如之德者,终不能成也。
养灵根与固灵根;动心者与静心者;武艺者与修道者,这三个内容相比较,有前两者的一养一固、一动一静之不同,方有后者武艺与修道的不同。可知,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中,自有拳术与拳道两种功夫层次先后不同之境界。
谚云:“习拳练武,有德者得之。”如以德分,老子曰:“上德不失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以此论来认识,则有下德的拳术功夫之“养灵根而动心”的“无为而有以为”之艺境;上德的拳道功夫之“固灵根而静心”的“无为而无以为”之境界。
如按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顺序来认识,拳术功夫艺境乃拳道境界的基础功夫。不管是拳术、拳道,皆是由修炼混元一气功夫开始入手的,这是一致的。养灵根与固灵根和动心者与静心者,只是功成先后的彻灵境界不同、层次深浅高低不同而已,拳术、拳道是先因后果的关系,而又目的一致。故武艺、修道在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中,是功成先后的两个不同层次境界。正如文中所分析,拳术之武艺属无为境界中的有以为之层面,故须动心而可能胜敌。拳道乃无为境界中的无以为之层面,境界又高深得多,故静心而能无所不应,即可胜敌。可知“术近于道”,然非道也。然以无术字门功夫修炼为基础,则不可能入道字门而得拳道。此即进阶之顺序也。
如以修法来分,拳术之彻灵的“养灵根而动心者,武艺也”尚属“世间法”。其动心而做不到一心无牵无挂,故属下德的“无为而有以为”之法,还落尘技之中。而拳道之彻灵的“固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自属“出世法”。其静心不动,则一心无牵无挂而一尘不染,故属上德的“无为而无以为”之无上法,已不落尘技之中,是为拳道。
如果认为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只是养灵根而动心者,是拳术胜敌的武艺功夫;而修拳道的固灵根而静心者,只是修身养性、健康长寿,不能够敌人、胜人,那就在认识上错了。将拳术、拳道对立起来看待,是不明拳术武艺功夫为修拳道的基础功夫,拳道乃拳术武艺功夫的更高一层之境界。喻之曰:木透九分。拳术武艺功夫乃差一分便见拳道。而此一分,其中有质的飞跃,透过便是拳道的神明艺境,可谓之拳道的光明境界。由此可知,由拳术到拳道,是一项完整的、系统的、自我完善的艰苦工程。每一个能达到拳道境界的拳术大家,都经历了这一完整的过程。
“得真法”诀的全部内容,高度、深刻、全面地概括了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起始入手、本末根由、修炼过程、基本法则、进阶顺序和彻灵的武艺、修道之艺境,以及功果的微妙差异,肯定了“拳道”的存在及其可行之练法。只有真正理解“得真法”诀的全部内容,才能较为客观地正确认识其中所揭示的练、用之精髓、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