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粪养殖蚯蚓技术总结(精髓)

牛粪养殖蚯蚓技术总结(精髓)

红虫饵(精髓)

牛粪是一种很好的生物资源,含有大量的矿物质元素和丰富的营养物质。有效的牛粪处理方式不仅能降低环境污染,还能获取额外的经济效益。利用牛粪养殖蚯蚓,就是一种高效、低成本的方法。现将牛粪养殖红蚯蚓技术进行介绍,供广大养殖同行参考。

一、红蚯蚓简介

成年红蚯蚓体长为9~14厘米,背面及侧面为橙红色,腹部略扁平,食性广,繁殖率高,生活周期短,但对周围环境十分敏感,适于在温度15~25℃、相对湿度60%~70%、pH值6.5~7.5 的环境中生活,条件不适时会爬出逃走。蚯蚓雌雄同体,异体受精,受精卵在卵茧中直接发育,无幼虫期。红蚯蚓一般4~6月龄性成熟,1年可产卵3~4次,寿命为1~3年。体色为紫红色,尾部浅黄色。喜吞食各种牲畜粪,倾肥性强,适合于人工养殖。

二、蚯蚓引种的注意事项

1.慎重选择引入个体

选择体型健壮、年幼、无畸形、无疾病、活泼好动、爬行迅速、粗细均匀、抗病力强的蚯蚓。而且种蚯蚓色泽要鲜亮,身体各部位基本一致,光泽柔润,体态丰满。

体态:选择体型健壮饱满活泼爱动,爬行迅速粗细均匀的蚯蚓,这样的蚯蚓体质好,抗病力强。

色泽:种蚯蚓要色泽鲜亮,身体各部位基本一致,光泽柔润,体态丰满。

对光的敏感度:蚯蚓对光的敏感度直接反映蚯蚓对生态环境及生理活动的调节能力,敏感度越大,说明对环境的调节能力越强,因此要选择对光比较敏感的蚯蚓为种蚯蚓。

2.蚯蚓种苗怎样选择

北方地区适合养殖什么品种的种蚯蚓?沙质土地适合养殖什么品种的种蚯蚓?改良土壤适合养殖什么品种的种蚯蚓?干旱地方适合养殖什么品种的种蚯蚓?蚯蚓来源的途径比较多,但要实现蚯蚓的高产、高效养殖目的,首先应选择适合本地条件的优良种苗。

3.蚓种选择

绝大多数的蚯蚓是有益于人类或可以应用于生产实际的,只有极少数种类(如线蚓科的少数种类)对农作物有害。但有益的种类未必都适合人工养殖,能养殖的品种未必能够在大规模生产中取得商业成就。

适合养殖的蚯蚓,首先应当符合饲养目的和当地环境条件。

a、用于充当经济动物蛋白质饲料的,应选择富含蛋白质,且生长快、繁殖力强的蚓种,如赤子爱胜蚓、参环毛蚓、亚洲环毛蚓、背暗异唇蚓,太平2号是其中的良种。

b、用于改良土壤,疏松下层泥土的,宜选择善于钻土挖洞、抗逆性强、栖居深层土壤的环毛属蚯蚓。

c、用于疏松表层土壤的,宜饲养体形较小的异唇蚓属和爱胜属蚯蚓;用于处理垃圾、污泥、废物的,可选择食量大、繁殖快的种类,爱胜属蚯蚓是其中的佼佼者。

d、若用于人药,则选择参环毛引、威廉环毛蚓和背暗异唇蚓等。从环境条件来看,应根据当地的土壤土质和酸碱度、温度、湿度等条件,选择适宜的养殖品种。

e、地下水位高的地方,或江河湖泊、沼泽的潮湿土壤,士壤呈酸性(pH 为3.7~4.7)的地区,宜养殖微小双胞蚓和枝蚓属蚯蚓。

f、地下水位低的干旱地方,可选择耐旱的杜拉蚓、直隶环毛蚓。

g、在沙质土地区,可饲养喜沙栖的湖北环毛蚓。

h、气候较寒冷的北方地区,耐寒的北星2号蚯蚓是值得选用的养殖对象。

总之,适合养殖的蚯蚓,应当具备以下基本条件:能提供经济价值高、富含蛋白质或特殊药用成分、生物化学物质的蚓体、蚓粪;生长快,具有较高的繁殖力,年增殖率达300~500倍以上;易于驯化,具有定居性,不逃逸,适合高密度养殖;抗逆性好,耐热、抗寒,抗病力强。

4、合理安排引种时间

春、秋季节为蚯蚓的繁殖高峰期,应把握好引种的最佳时机。蚯蚓对环境温度敏感,夏季引种最好在凉爽的清晨和傍晚运输,而冬季应在中午运输。

三、牛粪饲养红蚯蚓

1、蚯蚓饲料

新料

蚯蚓饲料中80%为牛粪,另外20%为牛采食后的残余饲料,主要成分是秸秆渣。蚯蚓喜甜食,有条件的可加入少量水果皮。牛粪与其他饲料的比例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在添加牛粪以外的饲料时,一定要仔细检查,不能加入霉变饲料,否则会引起蚯蚓中毒。牛粪和秸秆渣等饲料用于蚯蚓养殖前,需要通过堆积发酵处理,以杀死粪便内的寄生虫和病原微生物。给蚯蚓投喂饲料需分批进行,以表面吃光为准,不宜堆积过多,否则蚓床含氧量下降,会导致蚯蚓逃逸或死亡。此外,蚯蚓饲料中淀粉、碳水化合物、盐分不宜过多,否则会引起酸中毒。

补料

饲料被蚯蚓吞食1个月左右,要及时补充营养丰富的新饲料,补料一般在清粪后进行,蚯蚓由上而下取食,粪粒排泄在面上长期堆积,对蚯蚓生长繁殖不利,应及时消除。刮取蚯蚓粪同时,在养殖床上补充新饲料。

成蚓每月投料两次,除蚓粪、取蚓茧或倒翻饲育床三四次,每次给料厚度为15厘米至20厘米,始终保持饵料新鲜透气,创造蚯蚓最佳环境。

饲料注意事项:

a.ph值。蚯蚓的生长繁殖与饲料的PH值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适应范围在 PH6.0—8.0之间,最适宜为PH7.0,超过此范围,蚯蚓会出现脱水、变干、萎缩,体色变黑紫,感觉迟钝,往外逃逸等现象。

有生产实践证明,在投饲料前,用水冲洗饲料,可以调节PH值。用水冲洗饲料,虽然会损失一些水溶性养分,但能排除有害气体,洗涤盐分和有害物质,但发酵较好的饲料,不用调整PH值。

b.饲料的调制和发酵工作,是蚯蚓养殖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技术关键。蚯蚓的饲料来源很广,凡是无毒的有机物质,如畜禽的粪便、各种植物器官、果皮、蔗渣、烂水果等,经过发酵腐熟后,均可作为蚯蚓的饲料。

蚯蚓的生长繁殖,需要多种营养物质,主要的营养指标是碳氮比例。氮素饲料和碳素饲料不宜单独使用,必须适量搭配,使其比例调整在20—30之间。蚯蚓是杂食性动物,要求营养丰富的有机物质。

蚯蚓的饲料是经过充分发酵后的有机废物,如各种牲畜粪便和秸杆等。在发酵前,所用的畜禽粪便都要经过洒水、捣碎。如用农作物秸杆、稻草,最好用锄刀切成6-9厘米长,再浇水,拌均匀,使其充分湿润,然后在地面堆制。

堆料时,要求堆料松散,不要压实,以利高温细菌的繁殖,堆制时要充分洒水,所含水份在50-60%之间,堆积高1米左右。

饲料堆积好以后,上面可用塑料布覆盖,以达到保温保湿的目的。蚯蚓是杂食性环节动物。这些有机废物必须经过堆制发酵后,才能吞食利用,否则会使蚯蚓大量死亡。

堆积的有机废物经过3-4天后,里面的温度可上升至50-60℃之间,半个月左右可翻堆1次,并添加水分,经过三、四次翻堆腐熟后,即可使用。

2、蚯蚓适宜生长的环境

喜湿、怕干:蚯蚓体内含水量80%左右,要求饵料含水量60%-80%(以用手握料, 指缝滴水为准),所以要求养殖床含水量在60%以上,这样每天或隔1-2天,必须浇一次水,水不要太大,但要浇透和下层料接上,浇水时间为冬季中午浇,夏季晚上浇,春秋季节可白天浇。

喜温:15℃-25℃为最佳温度,为了创造最佳温度,冬季扣塑料大棚或盖塑料布, 夏季盖稻草,多洒水降温,0℃-5℃冬眠,0℃以下冻死,40℃以上死亡,32℃以上停止生长,北京地区10月25日扣棚,盖塑料布,第二年4月10日揭掉,这样蚯蚓生长到12月20日,以后至第二年2月10日,基本上处于休眠,从2月气,防止因温度过高,蚯蚓逃亡,注意及时揭开10日以后,逐渐转入最佳温度,这时要特别注意高温天塑料布。这时最辛苦,白天把塑料布四周揭开,早晚及时盖好,并要及时浇水保湿,这样从3月到6月10日是蚯蚓生长的春季产卵高峰期,高温期,要防暑降温,最好每天浇一次水,6月10日至8月20日是夏季日以后至逐渐进入休眠。9月末,是蚯蚓第二次产卵高峰期。

喜暗、怕光:蚯蚓养殖床要盖稻草,保持湿润、 遮光。白天伏穴不动,夜间进行掘土、摄食和交配活动。因此,夏季需要在蚓床上铺一层秸秆渣或稻草,减少强光对蚯蚓生长繁殖的影响。

喜空气、喜静,疏松饵料有利蚯蚓生长,我们多年经验是投料前将床翻支一遍(大 约20公分厚)增加透气。这一点很重要,多年来,我们发现床土底层,蚯蚓数量很少,但饵料还是有的,主要就是缺少空气,这样对蚯蚓生长不利。蚯蚓是好气性运动,靠皮肤呼吸,因此要求养殖床的饲料氧气充足,必须通风换气,疏松饲料,保证有充足的氧气,蚯蚓才能生长良好,否则就会生长发育受阻,体色发暗不鲜,行动迟缓。

3、养殖管理

蚯蚓养殖分种蚓、蚓茧孵化、前期幼蚓、后期幼蚓和成蚓等几个时期。不同时期的管理要求如下:

种蚓管理。养殖密度宜控制在每平方米2公斤至2.5公斤或每平方米1万条至1.5万条,每隔六七天清除一次蚓粪,采收的蚓茧投入孵化床保湿孵化,同时翻倒种蚓床,用侧投法补料,以改善饲育床条件,以利繁殖。

孵化床的管理。孵化基厚度以10厘米至15厘米为宜,孵化基要保持碎细和湿润,每平方米可孵蚓茧5万至6万个,孵化基每月用铁叉松动一两次,以利通气与幼蚓成活。

前期幼蚓管理。待孵化基大部分粪化时,要及时除粪,用下投法补料并及时扩床,以降低幼蚓密度。

后期幼蚓和成蚓管理。后期幼蚓生长迅速,要增加除粪补料次数,用下投法补料并及时扩床养殖;当性成熟进入繁殖期后,要发挥蚯蚓生产和产茧优势,不失时机地降低养殖密度或及时采收利用,或取代旧的种蚓

4、生长繁殖

红蚯蚓4~6月龄达性成熟后即可交配,每年的3—7月份和9—11月份是繁殖季,一般在夜间进行交配。目前,主要采用自然交配法,选择性成熟的种蚯蚓,放在蚓床内使其自然交配。为防止近交衰退,最好每年到外地引种1次,进行血缘更新。

通过种蚓的不断更新和养殖床的周期轮换,不仅保证了种群的旺盛,而且也避免了在同一床位长期养殖同一蚓群而形成的种群自然衰退。种蚓宜每三四月更新一次。

产茧量:大平二号蚯蚓每条年产茧在56-58个之间,其中春季占40%,夏季25%,秋季 27%,冬季8%。

孵化率:一个蚓茧平均孵出幼蚓5-8条,最多12条,但是发育完全的幼蚓一般只有3-4条。不同温度孵化所需时间,孵化率不同。 温度 湿度% 15 20 25 30 30 50 70 90 孵化率(%) 89.3 95.6 80 57 11.7 84.6 89 38 孵化期(天) 40 25 20 16 幼蚓生长(天) 90 68 55 40 成蚓(天) 120 90 70 55 3、 生长期:期幼蚓体重增加缓慢,进入毓期后,增长也缓慢,只有在性成熟期前后一个 月内,蚯蚓生长最快。此时采取可获取高产。

蚯蚓生长速度与饵料状态有密切关系。尽管饵料相同,由于其碎细度不同,幼蚓的生长速度可相差1.5倍,所以要保持饵料碎细状态,避免饵料有大小团块(如出现团块,可用水浇湿捣碎),保证蚯蚓快速生长。

养殖密度:种蚯蚓数量,应控制在每平方米1万条以内,生产蚓群每平方米3公斤(2-3.1 万条),前期幼蚓3万条/平方米,后期下降到2万条。

产量:每平方米产量可达10公斤/年,一般在6-8公斤,(因北方每年生产期只有8-10个月)饵料每消耗25-30公斤,可产1公斤鲜蚓,并可获得 70%蚓粪,我们多年经验是5方牛粪产一吨蚓粪,鲜蚓50公斤。

5、注意事项:

虫害防治

在蚯蚓的饲养过程中,养殖户蚯蚓的天敌有鼠、蛙、蛇等。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如梅雨季节、暴雨及闷热的夏季,蚯蚓会逃跑,做好排水工程和防暑降温工作至关重要。此外,饲养密度过大也会引起逃逸。因此,定期检查、适时分养和收取成蚓,不仅能有效防止逃逸,还能显著提高蚯蚓产量。

食盐中毒

此症发病急,经激烈挣扎后很快麻痹僵硬,色泽趋白。防治方法:立即清除发病基料,并用大量净水清洗,面积大且严重的可把基料连蚯蚓一同浸入净水中,待蚯蚓不挣扎时取出蚯蚓待自然苏醒后放上新鲜基料重新饲喂。

胃酸症

本病表现蚯蚓痉挛状结节、环带红肿、身体变短粗、转圈爬行或钻到底部不食不动,全身变白死亡,有断节现象。防治方法:立即掀开蚓床覆盖物通风,同时喷洒苏打水或1%新鲜石灰水中和。

缺氧症

本病蚓体色灰暗无光、体弱、行动迟缓,是缺氧所致。防治方法:揭去蚓床覆盖物通风、检查基料干湿程度并调整到目的干湿度改用腐熟好的基料饲喂。

病害

蚯蚓的病害主要有:细菌、真菌、病毒三大类。生产中要经常观察群体发育情况,只要发现体软或体硬、变色、有恶臭味、体色异常的个体应及时淘汰,群体发病的要整体淘汰。实践证明采取适当降低蚓群密度,勤除薄饲,分期饲养,保持良好的饲养环境等措施,是提高蚯蚓抗病能力获得高产的关键。生产中应在饲料中添加0.01%土霉素或定期用0.01%土霉素喷洒饲养床面。

人们可不能轻视小小蚯蚓的作用,它被称为“环保卫士”,处理城乡垃圾;它排出的粪便星星点点,不仅是优质的有机肥料,而且还是喂养畜禽鱼虾的高蛋白质饲料。

要及时清除蚯蚓粪便,清理蚯蚓粪便的目的是减少蚓床的堆积物和收获成蚓,一般1个月清理1次。笔者采用人工清理法,此方法对蚯蚓的产卵和生长发育影响最小。清除粪便后要及时添加新饲料,以保证饲料充足。

6、蚯蚓采集

当床内大部分蚯蚓体重已达到400-500毫克时,并且每平方米密度达1.5-2万条时,即可收取—部分成蚯蚓。

适时采收,年收获蚯蚓3次至5次。但在生产中发现,在饲料充足的情况下,利用蚯蚓生长繁殖的优势期实行短期(一般以1个月为宜)高密度养殖,而又增加采收次数,及时调节和降低种群密度,保持生长量和采收量的动态平衡,是夺取蚯蚓高产的关键。

蚯蚓收集常采用人工采集法、诱捕法、水驱法和光照法。

人工采集法,操作简单,但耗时、耗力,适合少量收集。在养殖床表面,用多齿耙疏松表面的床料,等蚯蚓往下钻后,刮取表面蚓粪,反复进行疏松床料和刮取蚓粪,最后蚯蚓集中在底层,达到收捕成蚓的目的。

诱捕法,利用蚯蚓喜甜食的特性,在饲料表层放置沾糖水的稻草,经1~2天,蚯蚓大量聚集在稻草下,这时可将大小蚯蚓“一锅端”; 诱捕法高效省力,适合大规模收集。

水驱法,利用蚯蚓怕水的特性,在蚓床中加水,大量蚯蚓爬出蚓床时即可收集,采用此法需慎重。

光照法,利用蚯蚓避光的特性,用日光或灯光照射蚓床,驱使蚯蚓往下钻,用刮板逐层刮料,最后蚯蚓聚集成团,即可收取; 光照法较适合在室内收集,操作简单,采集量大,夜间效果更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