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和有产一族,差的不止是钱和房
全文共 2095 字,预计阅读 6 分钟
欢迎个人转发
Suya和我们见面的那天,她正忙着搬家。
房东儿子突然回来,要求她一周之内搬走。一周以内找到合适的房子,要想不被中介宰,很难。约我们出来,说的也是房子的事。
Suya的同事前段时间刚刚在我们这里成交了一套房子,因为都是外地人,社保也不满5年,所以想买房也只能走法拍这条路子。
听闻Suya的房东想让她搬走,同事建议她自己买套小房子,没必要一直租房住,并将我们推荐给她。
她说,毕业至今七八年的时间,一转眼发现身边的朋友都已经有了家,而自己还挤在合租房里。明明手里攥着一百多万存款,为什么从来没想过在上海买房。
为什么明知道,自己已经不是之前年入十万的阶段,资金放在手里明明在贬值,脑子里却没有一点在上海买房的念头,就好像脑海里的思维就是--在上海买房和自己没有关系。
“不是我没能力在上海买房,而是我压根不敢想我能在上海买房。”
“有产”与“无产”的差距,其实并不是因为钱的差距。
01
有时候转变思维,比转变收入,要难很多
以前搬家的时候,父母舍不得扔掉那些衣物,虽然以后一般都用不到,但他们宁可让这些无用的东西占据着几万一平米的空间——因为以前穷过。
长辈吃饭的时候,明明已经吃得差不多够了,却不舍得剩下,硬是尽量光盘,虽然知道多吃无益,还要花更多时间运动消耗——因为以前饿过。
回家过年的时候,宁愿争分夺秒的抢一张火车票,也不会想到买张机票、包个车,明明知道现在的收入可以支持这样的消费,还要不自觉的节省——因为以前就这样。
“这种思维,其实比牢笼更可怕。如果是牢笼,我们至少还有挣脱的欲望,想看外面的世界,而这其实是一口桎梏的深井,我们就是底部的青蛙,看着头上的那一圈天空,甚至觉得这就是世界的大小。以你自己的人生经历,去揣摩好像其他人也应该是过这样的日子。”
这就好比,打工的人,即使换一份工作,大概率也还是会选择当高级打工仔;按月领工资的人,也不会想到有一天会发工资给别人。
喜欢玩游戏的人,不会想到自己定制游戏规则。选择创业的人,也很难再回到打工仔的角色。
02
人生阶段的改变,往往是思维的转变
有产的人继续有产,无产的人还在挣脱。负债的人继续加贷,存钱的人继续躺在银行。思维这种东西,向来与收入无关;而思维的转变,就是阶段转变的源头。
怎么转变思维?
前段时间,在粥佐罗那里看到这样一个故事。
2008年,陆奇任雅虎全球执行总裁,离职时,他说:我还希望我的工作不能只利用过往的经验,而是要每天学新东西。不学新东西的话,就没什么乐趣。
后来入职微软,成为了华人在科技领域获得的最高职位。
就当大家以为他会在微软工作直到退休的时候,2016年9月,59岁的陆奇,选择从微软离职,而他离职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在练习自行车时摔伤了腿。
这辆车是一辆反向骑行的自行车,骑车时人和身体的反应全部都是倒置的,借以忘记过去的全部经验以及思维。
他一直都没有放弃转变思维。
从建立到拆解,再重组再拆解,思维的颠覆需要巨大的勇气。
可能是被放置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可能是工作的大起大落,也可能是收入的突增或是锐减。
冲出原来的思维框架,才能带来一个颠覆性的概念。
当你年入10万的时候,你会恨不得什么事情都亲力亲为,节流就是开源;年入几百万的时候,你要开始想着怎么才能让这些钱变的更保值,可以花钱办的事尽量减少时间。
越早明白颠覆思维的重要性,越早达到新的人生阶段。
03
持续成长,抓住机遇
不同于其他观点,像是鼓吹某城市房价一定大涨,某些新盘一定大涨。
我们非常不建议没有一定资产基础的人在平稳楼市里用太激进的投资方式,像是“零首付”、“一刀流”、“高评高贷”……
但也同样非常不建议:超额消费、少有积蓄、没有负债没有压力的状态。
人不能在一个生活状态持续太久,这样就不会发生裂变,也不会有很大突破。
我们身边有这么一个案例:
两个一同来上海打拼的小镇青年,经过三年时间的磨练,各自都挣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40万。
其中一个选择购买外环一套老小区,贷款买下;另一个选择继续观望市场。
转眼又三年过去了,已经有套房的朋友,前段时间联系我们,想要再置换个大房,又或者年底再买个小的。
而另一个还在继续观望,看到北京二手房又在降价、国家不断出台新的政策、法拍房市场很热门觉得不能捡漏……
这两位朋友的选择,其实是两种观点,两种思维。
当我们有了原始积累以后,你是选择继续积累,慢慢来;还是选择转变思维,转变价值。
选择不同,结果不同。
就像永动机,在限定的模式下转圈,永远也不会知道,旧的模式是无法顺应新的时代。永远也不会到达,自己一直期待的圆心。
要知道,旧的思维,永远不会到达新的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