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圣杜甫的夜晚情思,三首诗细读落泪,饱含家国情怀,诗法可学

品诗圣情怀

和尚有话说

黑夜来临,白天的喧嚣渐渐停歇,宁静之中更让人沉思和反省。

诗人多钟爱黑夜,顾城曾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夜晚让人放下防备,得以面对自我,与自我对话,寻找真实的自己,回味久违的年轻。

杜甫一生度过很多黑夜,今天,王和尚选取三首五律,来看黑夜中的杜甫会有怎样的感慨和哀叹。

生活艰难,面对妻子他饱含惭愧;兄弟离散,面对黑夜,他感到孤独和彷徨;国家忧患,又让他彻夜难眠。这三首诗,写出杜甫一生的漂泊和忧患,也写出他的寂寞和迷茫,更写出他的一腔忠爱之情。

细读这三首诗,可以了解杜甫的伟大胸怀与赤子之心。

王和尚读诗:杜甫的三个夜晚

01.惭愧与无奈,写给妻子的情书

·客夜

客睡何曾着,秋天不肯明。

入帘残月影,高枕远江声。

计拙无衣食,途穷仗友生。

老妻书数纸,应悉未归情。

这首诗写于杜甫草堂中期。严武从四川(蜀州)调回中央后,失去了庇护的杜甫开始在四川漫游,他在绵州、梓州、阆州四处拜托朋友求食。而他的妻子此刻正留在成都。这首诗即写于他漂泊途中。

因为在外四处求食,生活非常艰难,所以杜甫的心情非常沉郁。起句即说:漂泊在外,如何能睡得着?这漫漫长夜,简直度日如年,天死活不肯放明。因愁思多,所以睡不着;因睡不着,更加感叹秋夜漫长。“不肯明”三字非常好,好像天都在跟你作对,偏偏不肯天明。而“客”,也点出是客居漂泊之意。“何曾”二字反问句式,非常有力。

高手写诗,总是随手就把情绪渲染到位了,诸位要细读“何曾”与“不肯”两个词。

因为睡不着,故而在第二联细写夜景,有三重含义。残月萧索,江流有声,增加了作者的孤独之感。其二,作者如此寂寞,只有月光肯来探问他,听窗外江流有声,时光悄悄流逝,自己前途未卜,怎能不伤心?第三层含义:因为作者长夜难眠,徘徊太久,所以能看到月残;因夜晚太安静,所以能听到江流之声。越安静,越孤独;越漫长,越寂寞。

杜甫写诗很擅长在“四句分截”,即首二联一事,后二联一事,两段又相互补足。因此,第三联就转入写人事。作者在回顾这一路漂泊,有反省,更多的则是惭愧。自己没本事,携妻带子来到成都,却搞得衣食无着,真是惭愧。“计拙”就是写自己没什么谋生的本事。穷途末路,只好靠朋友接济,才能勉强度日。友生:朋友。这一联写得凄惨无奈,最能体现杜甫一生的艰难境况。

杜甫一生,既没有当多大的官,当官时间又短,作为文人又不善于种地,基本上都是靠朋友接济维持生存。这可能就是文人的悲哀吧,没啥谋生手段,又当官不成,只好到处求告了。杜甫曾经给高适写诗说“为问彭州牧,何时救急难”,也有诗说“但有故人供禄米”,可见朋友对他多么重要。而此时,好朋友严武又离开了四川,其他朋友又不像严武这么热心,够哥们意思。所以杜甫才不得已四处流浪求告。

尾联说:这个夜晚他给妻子写了一封信,希望她能明白自己的难出,也能理解他为何久久不能归家。这也是他为何起句说“客睡何曾着”的原因。思念妻子,感慨前途,秋天寒冷,而自己和妻子都还未办冬衣,如此境况下,他怎能睡得着?又怎么不感慨寒夜太长呢?因为天明出太阳后,至少不那么寒冷了。

所以这首诗,虽然在技巧上不甚突出,但是灌注真情,把作者穷途末路,惭愧无奈的心情描写得非常细致,故而读起来非常感人。

02.孤独而寂寞,杜甫渴望朋友提携

·倦夜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这首诗写得工稳老练,是杜甫经过漂泊回到草堂时期写的诗。题目很值得推敲,倦夜,即彻夜不寐。这首诗题目也叫《倦秋夜》,秋夜多凄冷,故而更让人难眠。

读这首诗要注意作者细致的刻画以及如何以景写情。风吹翠竹,在窗外作响,竹影摇曳。起句即写出森凉之感,“竹凉”二字值得推敲。凉是触觉,作者把视觉转化为触觉,非常有代入感。另外,竹迎风故知其凉,无形中就把风写出来了。月光照在庭院之中,“野”字用得好,野,荒野荒郊之意,就把作者庭院的萧索写出来了。而“满”,把月光写得非常形象。

另外,首联是初夜之景,能看出来么?第二联就写出时间变化了。从章法来看,“重露成涓滴”承接“竹凉侵卧内”。夜气清冷,露水深重,露水在竹子上凝结,故而成“涓滴”,此处写声音。“稀星乍有无”承接“野月满庭隅”,因为月亮很满很凉,所以星星就显得稀少而不明亮,此处写视觉。

颔联这种承接手法叫“分承”,这也是杜甫诗中常用的技巧,这样使得章法更加紧凑,层次也更加分明。而“涓滴”和“有无”,又是“句中自对”,“重”和“稀”属于反对。这是这一联对仗的技巧。露更加重了,可见夜已深,这是首联与二联时间上的变化。

第三联仍旧是写景,而这一联却有几分象征意义。先从句法来看,“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这一联的倒装很明显了。其正常句法是:萤暗飞自照,鸟水宿相呼。或者理解为“暗飞”形容萤火虫,“水宿”形容水鸟也可。这一联的节奏是: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这一联前句写视觉,后句写听觉。

为何说这联有象征意义呢?从诗章法来看,李梦阳说过“叠景者意必二”,即如果中二联都是写景,那么写景一定要注意意思区分。二联是客观之景,三联则带有象征意义。这一联妙在“自”“相”两个虚字。萤火虫一点微光,不正是写作者的孤独么?“自照”,自己照自己,把萤火虫的微形弱光,写得非常可怜。而水边夜宿的鸟,却有朋友作伴,故而说“相呼”,这也反衬出作者此刻的孤独。

另外,作者点出萤火虫“暗飞”,可见月已落,夜将尽,这也交代了时间的变化。前三联写景需要注意两点,其一,作者把夜写得非常形象生动,就在于,有视觉、有触觉,有听觉,有仰视,有平视,也有俯视,这就把景刻画得细致生动了。第二,三联写景,时间有渐变之意,这就暗示作者一夜未睡,这就照应题目“倦夜”。

尾联则点出作者之思: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作者为何一夜未睡?他感觉孤独,渴望朋友,而更让人忧虑的是国家正处在动乱之中。作者为何说“万事干戈里”?在兵荒马乱之时,任何事情都做不了,其实就暗示他与亲友远隔千里,有家不能回。在战乱中蹉跎岁月,所以作者说“空悲清夜徂”,作者只能感叹时光流逝之快,而作者却什么都做不成,这就是“空悲”的含义。

徂:消逝,时光流逝。

03.忠诚与忧虑,爱国之心丝毫未减

·夜

绝岸风威动,寒房烛影微。

岭猿霜外宿,江鸟夜深飞。

独坐亲雄剑,哀歌叹短衣。

烟尘绕阊阖,白首壮心违。

唐代宗大历二年的一个秋冬之夜,杜甫彻夜难眠,困扰他的不是穷困和漂泊,而是家国忧患之心。此时他已经56岁了,这首五律写得慷慨悲凉,充满无奈之情,细读这首诗,会发现杜甫还是那个充满热情和壮志的少年,也会被他的爱国之情感动。

首联起笔写景,“绝岸风威动,寒房烛影微”,绝岸,即高峻的河岸。夜晚,大风吹起,河浪翻滚的声音隐隐传来,作者独坐寒房,看到烛影摇曳,感到孤独和悲凉。首联对仗,写景一静一动,而且,前句写外,后句写内。整体之景显得苍凉、荒寒,起笔即渲染出孤独和压抑之感。

诗人写景,从不随意下笔。首联之景细思则还有深意。外界风声喧嚣,大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也象征作者此刻心潮澎湃,让他坐不安席。

大历二年九月,吐蕃发生叛乱,郭子仪率军屯驻泾阳,京城长安戒严,大唐王朝又一次处在风雨飘摇之中。这些信息传在杜甫耳中,怎能不让他牵挂和忧虑?因此“风威动”,看似写景,实则有现实的映射;而“烛影微”,既象征作者此刻已经是风烛残年,又暗示国家动乱的危险。

如此月黑风高之夜,作者徘徊不寐,看到了什么呢?第二联即写其所闻所见。“岭猿霜外宿,江鸟夜深飞”,大风寒霜之中,山下的猿猴估计也不能安睡,深夜之时,江鸟夜飞。王昌龄有诗说“愁听清猿梦里长”,猿猴鸣叫一向嘹亮凄苦,故而诗人多以“猿啼”来写清苦之景。苏轼有词说鸟“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江鸟夜飞,无处可宿,风喧夜冷,想来也很可悲。

从章法看,“岭猿霜外宿,江鸟夜深飞”,承接首句“绝岸风威动”,写得是夜晚之景,而这种景又显得孤独和悲凉。这正好衬托出作者此刻的心情。以景写情,是写诗常用之法,显得既含蓄蕴藉,又渲染了作者所处的环境,还能在写景中潜藏作者的内心思考。

此刻作者在想什么呢?第三联“独坐亲雄剑,哀歌叹短衣”,这一联视角从外转内,从写景转入写人事。雄剑,即宝剑。作者夜不能寐,在烛影下抚摸宝剑。

雄剑这个意象,有两重含义:其一,剑代表作者的雄心壮志,秋瑾曾有诗说“壁上龙泉夜夜鸣”,来暗示自己胸怀报国之心;其二,李白曾有诗说“提剑救边去”,杜甫此刻视宝剑为“亲”,可见他还不服老,还有为国靖边的强烈愿望。但是“哀歌叹短衣”一句,却打破了他的渴望,将他拉回到现实。

短衣,即平民所穿衣服,暗示作者此时人微言轻,已无官职在身。而“叹短衣”也是一个典故,典出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的重要辅佐者之一的宁戚。宁戚虽有治国之才,却出身卑贱,只好放牛为生。他做歌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歌曰:生不逢尧与舜禅,短褐单衣才至骭。从昏饭牛至夜半,长夜漫漫何时旦?杜甫用这个典故,正是有怀才不遇的伤感之情。

由杜甫感叹怀才不遇可知,上句“亲雄剑”则还有第三重含义,即自己像一把宝剑,却被尘埋地下,而无人赏识。据传说,豫章丰城监狱下曾埋藏宝剑,剑气直冲斗牛。作者在大风之夜,得知国家正处在危亡之中,想要尽忠出力,却报国无门,只好发出哀叹之声,这就是“独坐”和“哀歌”的含义。

从章法上来看,“独坐亲雄剑,哀歌叹短衣”,则照应首联之“寒房烛影微”。二联承接“绝岸风威动”,这样就可知,这首诗的承接方法乃是分承,以中二联来分别承接首联上下句,这种写法也是杜甫写诗常用的手法之一。此种承接,使得全文非常紧凑,章法更加严谨。

尾联“烟尘绕阊阖,白首壮心违”,收束全文,点题扣意。作者为何彻夜难眠,又为何哀叹不已呢?两个原因,其一,国家笼罩在战争阴云之中,“阊阖”即代指京城。其二,作者虽有报国之心,却年老力衰,无官在身,而年少的壮志,早就被现实折磨得所剩无几了,这就是“违”的含义。

曹操曾有诗说“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杜甫虽然穷困且衰老,却依然胸怀天下,牵挂着家国安危,这种至死不渝的忠诚热爱,是杜甫称之为“诗圣”的原因,也是杜甫虽一生饱经忧患,依然心如赤子的写照。

如此杜甫,自然让人敬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