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辉煌一生,晚年却贫困潦倒,不是向朋友借钱就是被儿子骂

诗圣杜甫,他的诗因为多描写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可以作为研究历史的辅助资料,因此被人们称为"诗史"。

杜甫其人,因诗显名,虽然生前默默无闻,却在死后一千多年来深受世人的敬仰和称道,奉为"诗圣",与李白齐名,并称"李杜"。

杜甫的一生,几乎和苦难、倒霉紧紧拴在了一起。

一分钱难倒英雄汉,相信很多人对此话深有体会,人生大起大落,难免经历各种困境,落魄到吃不饱饭也不是没有可能,古往今来皆如此。

诗圣杜甫,名气与李白不分伯仲,但他没有李白那般幸运,至少李白一生基本衣食无忧,而杜甫相对寒酸。

杜甫字子美,祖籍湖北襄阳。他的祖上,一直可以追溯到司马晋朝的开国杜预。

杜甫的爷爷杜审言,在武则天时期不仅是有名的诗人,而且在朝中担任高官。

他的父亲杜闲,担任过朝议大夫、兖州司马等官职,他的外祖父崔家,也是名门望族。

因此,杜甫虽然称不上家世显赫,但也是书香门第,算得上官三代。

尽管杜甫三岁丧母,但是因为家境优渥,衣食无忧,他的童年年时期一直过得很幸福。

杜甫七岁能诗,天赋异禀,充满书香气息的家世背景,对他的成长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杜甫早年家境还算可以,毕竟父亲在兖州做官,虽然官职不高,养活一家人肯定没问题,所以杜甫无需为生计发愁,过着潇洒自在的日子。

二十三岁那年,杜甫参加朝廷组织的科举考试,却榜上无名,愤然离开长安,开启了长达十余年的游历生涯。

安史之乱不仅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拐点,也是诗人杜甫人生当中的转折点,从以前尚可糊口,沦落到居无定所、一无所有。

四十八岁时,杜甫飘泊到成都,他并没有拿到朝廷的offer,日子过的紧巴巴,每天喝点米粥,吃点亲手挖的野菜。

杜甫原本打算跟姓崔的好友借钱,但崔公子距离太远,当时不能转账,就让杜甫向在彭州为官的彭先生求助。

他在《百优集行》中写道:"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

一进门便瞅见家徒四壁,妻子看着他也是一脸愁容。大儿子已经被饿得不知礼节,指着他的鼻子大骂,要吃饭。

杜甫的一生,无疑是凄凉悲苦的一生,然而杜甫的一生更是忧国忧民始终不忘国家不忘百姓的一生。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杜甫及杜甫的诗作,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价值及意义,永远不应该被人们忘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