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比文章更“像匕首”5首诗,句句有力字字珠玑,现代无人可及

鲁迅一生将杂文当匕首,剖开社会弊端,创作颇丰,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开中国现代小说之先河,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野草》等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皆有重要位置。在这诸多文学成就中,他的诗歌,却少在显学之列。也许跟鲁迅生前,没有出版过专门的诗歌集有关。

但是鲁迅先生的旧体诗,却无论在意境上还是情感上还是在文字辞藻上,无一同样是铿锵有力,读起来为止动容。

一、七言律诗 狂风暴雨中的诙谐、乐观

自嘲(近现代·鲁迅)题注:1932年作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这是一首标准的七言律诗,平起平收式,首句押韵,全篇押平水韵【十一尤】,中间二联对仗,千夫指对孺子牛略宽但也算偏正结构的名词工对,其他异常工整。

据《鲁迅日记》1932年10月12日:“午后,为柳亚子书一条幅云:(略)。达夫赏饭,闲人打油,偷得半联,添成一律以请之。”当天是10月5日,郁达夫在聚丰园宴请兄郁华,鲁迅先生作陪。根据日记中说“偷得半联,添成一律以请之。”可见作诗先有妙句,无论古人今人,凑成一律的情况非常常见。

这首七律,对仗工整,用典较多,押韵严格,黏连无误, 可见鲁迅先生对自己的旧体诗的要求还是很高的。

二、五言律诗 像投枪、像匕首的一首诗

《学生和玉佛》题注:1933年

寂寞空城在,仓皇古董迁。

头儿誇大口,面子靠中坚。

惊扰讵言妄?奔逃只自怜。

所嗟非玉佛,不值一文钱。

1933年北平局势十分危急,国民政府担心北平保不住,故将大量的文物运到南京,《申报》号外:“故宫古物即起运,北宁平汉两路已奉令备车,团城白玉佛亦将南运。”

国民党当局以“战略关系”和“诱敌深入”为借口,放弃北平,既不准大学生爱国请愿,又不准他们逃难。所以鲁迅先生以此为话题,创作此诗予以讽刺。

了解了这个背景,再看这首诗就如同看白话文一样好理解了,所谓的“面子靠中坚”就是指报纸中的中坚分子:“查大学生为国民中坚份子,讵容妄自惊扰,败坏校规”,不准大学生爱国请愿,又不准他们逃难,“不由得让人想起晚清的外交家薛福成对叶名琛有一评价:“不战不和不守,不走不降不死,相臣度量,疆臣抱负,古之所无,今亦罕有。”

三、七言 鲁迅最著名的一首诗

题三义塔

奔霆飞焰歼人子,败井残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此诗作于1933年。鲁迅做此诗缘起有一故事:1932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一二·八事变”进攻上海,“淞沪会战”爆发,中国上海与南京均遭荼毒。特别是上海一带成为废墟,百姓流离,鸟亦无家可归。日本人西村真琴于战后在上海闸北三义里一带寻得一丧家斑鸠,带回国内抚养。但是不久,此鸟不适应日本环境,以致死去。西村真琴认为此鸟是思念故国而亡,心悯其义,为此鸟建塔立碑以志怀念之意。名此塔为“三义塔”,并向鲁迅索诗纪念此事,鲁迅先生感此作七律一首。

四、五绝 这首五绝是鲁迅最好的诗

题《呐喊》

弄文罹文网,

抗世违世情。

积毁可销骨,

空留纸上声。

“弄文罹文网,抗世违世情”,鲁迅先生以笔做枪,故勤于以文为战,说“弄文”,乃有自嘲之意;“抗世”抗,庇护,救助也;“抗世”即维护人间正道。但是作者得到的是“罹文网”被当局迫害与绞杀;“违世情”,违背世俗之人的意愿。此联对起,写出迅翁所遭受之毁谤与非议。

此联虽调侃,但是内含悲愤。

这首诗言短意长,瘦骨挺立,融悲愤、自嘲、自谦、自信于一体。真有“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之力量。

其实鲁迅先生的诗词,单从文笔来说,是写的极好的,语言极精炼,增一个字嫌多,减一个字嫌少;抒情也抒得有克制感,不泛滥。结尾隽永,回味无穷。这样的功力,当今中国的文坛绝对没有一个人有。绝对没有。

身边许多人谈到他,动不动就说他批判国民性,说他的《阿Q》《狂人》《祝福》如何好。

这些确是极好的文章,但我却更喜欢那些表现出鲁迅先生个人内心世界的文章,都是鲁迅内心最深层的东西表达出的产物。

这些文章中能读出无限的孤独、绝望以及恰好与这两者相反的微薄希望,你会看到他从未在绝望中停止挣扎。几篇文章读下来,展现在你眼前的实在是一个伟大不屈的灵魂。我爱鲁迅,也就是因为这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