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又福一一与进修生谈话摘录(八)


有些同学,尤其是进修生,在美院只能学一年时间,他们迫切要求一些老师谈谈自己艺术发展的经验,让我也讲一点我是怎样走过来的,就艺术的足迹而言,我在课堂上讲的,不过是我的一点实际体会,也很难清理出个头绪,只能提示一个线索。

贾又福  《书法摘录》 1999年

《黑白之于书法》

其实黑白的精神意蕴体现在书法艺术中更为直接,姑且不谈诸如“龙跃天门”“虎卧凤阁”“飞鸟出林”“惊蛇入草”一类象征比喻,就单说这张白纸,它不是仅供容纳摆列这些黑字的地盘,它是我们的心灵空间,我们感情无限制地在这心灵空间中活跃。字的生命力,借助我们的精神在这心灵空间得以长生不老。至于布局、顾盼、行气、点画、斜正等等则随心所欲不逾矩,自然不在话下。
“琴棋歌舞松石上,诗酒文章水月边。”这样的胸怀,用书法表现,若字写得拥塞、压抑,无异于悬吊字纸篓一般的别扭。
文重“言”外意,画重“象”外意,书法重“点画”外意,书法点画,外之情韵,别把那张白纸小看了。

贾又福

《书法摘录》 2010年

大可不必把上了书本的古代画论都作为“经典”供奉,画论就是画论,是古代评论家的见解和古代画家的心得体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和今天的评论家、画家论画一样,有独到见地,就能启发读者,浮泛之词,大而无当的定论,往往有害。有时理论家的吹捧,往往给艺术带上一个夹板,给艺术人类上莫明其妙的荣誉头衔,使跛脚者硬撑着装硬汉。譬如水墨画可以为例:水墨、水墨,水与墨合,浓淡干湿,一任天然。天下万物,人之感慨,风雨晦明,变化不测。用笔用墨,一切发自情感,不必为一时的技法专利而固步自封,而限制艺术发展,导致艺术僵化。艺术形式应该千差万别,标新立异,但以最能自由地表现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为高标,要能“舍筏登岸”,何必“抱梁溺水”。

贾又福

《书法摘录》 34㎝X106㎝

苏轼《登玲珑山》诗云:“足力尽时山更好,莫将有限趁无穷。”人生的任何追求都是遗憾的,越是不易得越要追求,这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理想与现实总是有可望而不可及的距离,这正是理想的魅力所在,也正是一切文学与艺术的滋生地。
“作诗火急追逃捕,情景一失久难摩”,机敏地捕捉生活中感人的事物,不要等待,不要怕遗憾而失去创作契机。

贾又福  《妙峰山写生》

46㎝X50㎝ 1974年

人生之苦是常,乐为变,变为常始,乐为苦始,艺术事业亦然。变化创作之初,愿足意快,是为乐也,为时无几新愿又出,苦又继之,即乐为苦始。佛经云:“是身实苦,新苦为乐,故苦为苦。……”或云:“艺术创作自始至终都陶醉于成功的欢乐之中,并非理想的高境界。”艺术的千锤百炼,即是吃苦的体验过程。凡有志于变革社会,变革人生,变革艺术之勇士,注定要吃大苦,耐大劳,然后有所作为,千古美誉。
感谢阅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