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钟心理学科普:惊人的四个心理学定律,越早知道越好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在人与人的交往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的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所运营好与坏就成了生活中的调剂品,以下略举几个心理学定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 超限效应
在与别人的相处中,批评或者讲解的时长最好要在既定的时间内或者在一定的限度内进行,否则会使他人产生逆反、或者厌倦心理。
本效应起源于马克吐温的聆听演讲,最起初的时候他觉得这位牧师讲解得非常好,准备捐一笔不菲的钱款,超过十分钟后,他有些不耐烦了,只准备捐一部分。
又过了十分钟,他开始觉得厌烦了,决定一分钱都不捐,直至最后结束的时候牧师开始进行募捐的时候,马克吐温不仅分文未出,还拿走了2元。
这就告诉我们当所要表达的事情开始进行频繁和反复地表达的劝说的时候,都会引起对方心理上的不满,而且时间和频次越多,这种厌烦的心理就越强烈,从而事与愿违。
在与对方的交流和相处当中,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切记不要做反复和重复的事情。
二、 虚假同感偏差
虚假同感偏差(false consensus bias),又被称为虚假一致性偏差,指的是人们往往高估或者夸大自己所既定的信念和目标或者观点,同时也认为其他人也拥有同样的想法,低估了行为的普遍性,而错误地判断了其他人的想法。
这种情况普遍发生在高估了自己在群体中的领导力和融合力,高估了伴侣在某件事情上与自己拥有相同的想法,以最简单的事情举例。
你和伴侣之间决定去某个城市一起生活,你选择了一个大城市,并毅然决然地要求对方也跟你的目标一致去选择这个城市一起去拼搏。
因为你对自己的观点非常的确定并且用无数的观点论证了你的想法是正确的,你就会理所应当地觉得伴侣应该跟你有相似的想法,但实际上伴侣只想找一个相对稳定一点的城市生活,这就是很典型的虚假同感偏差。
这就启示着当我们站在我们的角度上和世界观里去观察某个事物的时候,由于我们的强度自信和认可,就会认为其他人拥有跟我们一致的特性,但这是充满了局限性的。
我们应当站在多维度去考虑一件事,因为这件事发生的过程也是不可预知的,跳出我们的固化思维,才能让自己思考问题的维度更为多样和开阔。
三、 巴莱多定律
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的经济学家巴莱多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
巴莱多定律其实就是二八效应,其本质是说生活的努力和收获,或者过程和结果之间一定是存在着不平衡关系的,影响这件事结果的最核心的要点往往就存在于那20%之间,而剩余的80%都是在为这20%做铺垫。
这是一个经济学原理,运用在心理学当中就可以解释为:生活中的大多数烦心事都是因为那屈指可数的百分之二十,也许是伴侣在晚上回家后没有及时地向你问好,这件事导致你忘记了曾经他冒着大雨去药店给你买药。
或者本身今天的生活没有那么不快乐,当你听到伴侣的抱怨,便让一整天的心情陷入低谷。而这件事只占10%,剩下的10%却被全然忽略。
这就告诉我们:不要把所有事情都放在一起解决或者分析,真理和这个问题的核心,往往在于最关键的问题上。
也不要把生活的重心放在使自己不开心的事情上,要学会反向思维,一天当中所经历的事情很多,不要被这20%过多地影响,去寻找发生这件事的主要问题,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永远比逃避问题更重要。
四、 共生效应
这个效应所能达到的高度与吸引定律相匹配,吸引定律是说当自己的思想专注于某一个领域的时候,当我们足够专注和优秀,就会吸引这个领域相关的人也开始关注我们自身。
而共生效应是指:当我们想要成为某种类型的人的时候,最好与这个人相关的圈子和领域相关联,和这样的人达成共识的时候也会促使我们向着我们所希望的拥有这种优点的人向靠拢。
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会显得矮小和单调,当多种同类植物共同生长时,则会显得更为浓郁。
也就是说,当我们想成为怎样的人的时候,就要脱离出现在的舒适圈,努力让自己变得优秀起来,去融入另一个圈子,去接触更高层次的人,让自己也变得优秀起来。
同样的,当自己变得优秀的时候,自然会吸引更为适合你的人的目光和关注。“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编辑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Psychopharmacology bulletin》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