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诸子百家都去哪了!
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王权衰落,封建制度解体,封建贵族独占文化的局面被打破。诸侯争霸,各国开放政权以延揽人才,又因为人口的增加,土地分配困难,社会发生剧变。这一时期有思想的知识分子,面对现实的社会问题、人生问题等,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和思想。个人利害与国家之间的利害交互运用,相互影响,标新立异。各种学说、思想纷纷出现。出现所谓“诸子百家”(百家争鸣)。
传统上关于百家的划分,最早源于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他在《论六家要旨》中,将百家首次划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等六家。后来,刘歆在《七略》中,又在司马谈划分的基础上,增「纵横、杂、农、小说」等为十家。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袭刘歆,并认为:「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后来,人们去「小说家」,将剩下的九家称为「九流」。自此,中国古代学术界都依从班固,百家就成了「九流」。今人吕思勉在《先秦学术概论》一书中再增「兵、医」,认为:「故论先秦学术,实可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纵横、杂、农、小说、兵、医十二家也。那么,为何秦朝结束后再无诸子百家了呢?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制度大变革时期,是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度的时期,是生产力不断增强、各诸侯国争霸的时期;这一时期百家齐放、百家争鸣,根据当时的社会环境诞生了诸多流派的思想家,他们对当时的社会变革提出自己的思考和看法,可谓针砭时弊。百家争鸣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战国各国君主都在寻求富国强兵之道,默许各种学说互相角逐,意图在大舞台上找到真正的学说。在这样的环境下,有学识的人肯定会找到自己立足的学说,所以又何止百家争鸣。
当中国大一统之后,开始了中央集权,那么百家之说中谁最适合君主统治谁就会脱颖而出,这是必然的。后来汉武帝废除百家独尊儒术,其他流派都成为歪门邪道,之后各个朝代一直把儒家当成正统,直到现在国人还是无法摆脱儒家所想的束缚。所以,思想统一后很难对当时社会进行深入的思考。纵观前史,自汉武帝之后将近两千年的历史其实就是儒家思想的发展史。
秦皇汉武所以要罢黜百家,除了统治本身的需要。其实,统一之后,诸子百家本身也逐渐衰落了。墨家墨子之后,就分成八派,儒家分为三派。孟子只是其中一派而已,直到宋朝时,才被朱熹他们拔份成四书之一,这才牛逼起来的。至于兵家、法家、纵横家等这些都是“技术性”学派,是应运而生的。变法潮的时候涌现了很多法家,到战国后期,虽然也有人在学习刑名之学,也在谈论变法;比如韩非子。可是已经时过境迁了,纵使有大才也没有用武之地。纵横之学,直到汉代也有。不过已经没什么意义了,诸侯国都没有了,纵横之学也就没有存在意义了。至于道家或者叫阴阳家,他们本来就讲究隐、无为;无碍于任何人。甚至直到汉武帝前的汉朝就是以黄老之术作为治国理念的。所以,特定的土壤才能培育出特别的花朵,诸子百家犹如一朵特别的花朵绽放在那片诸侯割据的历史土壤中,土壤没了,花朵也就不复存在,但前人为后人留下的珍贵知识,却永远被后世所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