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历史 韩鹏宇 | 绥化古代史简版(远古至1840年)
▲ 绥化市党政办公中心 摄影/戴金峰
-让我们穿越时空-
去探索这片神奇的土地!
|| 新石器时代(公元前1万年——公元前20世纪)
▲ 1982年,庆安县杨玉坡一号遗址出土远古人类比较精细的刮削器。出土地点/庆安县双银河右岸
▲ 1983年,庆安县莲花泡二号遗址出土远古人类的饰品。出土地点/庆安县
综合这两处遗址发现,可以得出这样的论断——此时期已有远古人类在绥化地域定居。他们的生活方式以农耕为主、渔猎、狩猎为辅,这意味着绥化地域一个人类文明的时代已经到来。
然而这一时期的文明进程是无比缓慢的......
........................
“一万年太久......”
|| 索离国(公元前400年——公元1世纪)
一万年间,在经历了残酷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之后,那些有能力获取更多食物的族群逐渐强大起来,形成部落。在东北的北部地域,逐渐形成了西部的貊(mò)族族群和东部的濊(huì)族族群。而生活在北部的族群,史学界称为索离族群,名称虽不同,但认定他们与濊、貊两大族群同源。濊、貊两大族群后来合并强大起来,势力范围逐渐从嫩江、松花江流域向南延展。
▲ 望奎厢兰头遗址出土的陶器残片,属索离文化。出土地点/望奎县卫星镇厢兰头村
|| 肃慎国+濊貊国(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世纪初)
肃慎国是几乎与濊貊国同时建立起政权的部落联盟组织,濊貊国是濊貊族对索离国的承继,那时东北并非只有濊貊族,而是濊貊族比较早的形成了部落联盟。肃慎国是发展于黑龙江东北部的众多部落联盟建立的政权,它们强大以后,势力范围逐渐向西、西南扩展,开始与濊貊族发生交流,双方在经历了近9个世纪的“并存”后,濊貊族群衰亡,原有族群成员逐渐融入其它民族中。
绥化地域通肯河西岸、呼兰河西岸,隶属肃慎国,东岸属濊貊国。
▲ 肃慎人打猎图。手上的鸟称“海东青”,是肃慎人的图腾。传说此鸟为《山海经》中“凤鸟”的化身,后人也常把三年以上的鹰隼称“海东青”。《山海经·海外西经》记载:“在白民北。有树名曰雄常,先入伐帝,于此取之。”郭璞注:今肃慎国去辽东三千余里,穴居,无衣,衣猪皮,冬以膏涂体,厚数分,用却风寒。其人皆工射,弓长四尺,劲强;箭以楛为之,长尺五寸,青石为镝。此春秋时隼集陈侯之庭所得矢也。图片来源/网络
|| 扶余国+挹娄国(公元前2世纪初——公元5世纪中叶)
《后汉书·东夷列传》中记载:“扶余国,在玄菟北千里。南与高句丽,东与挹娄,西与鲜卑接,北有弱水。地方二千里,本濊地也。主要势力范围位于今吉林地域,强大后,势力一路向北延伸,抵达至今富裕县。
此时期,绥化地域隶属扶余国和挹娄国结合部,大抵以通肯河、呼兰河为边界。曾经的濊貊族人部分后裔成为扶余国的先民。
▲ 夫余国地图。根据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中国历史地图集》制作/yeshu1235
《三国志·魏书·东夷传·扶余》记载:“夫余以殷正月祭天,国中大会,连日饮食歌舞,名曰'迎鼓’。行道昼夜,无老幼皆歌,连日声不绝。”
▲ 陕西韩城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行鼓祭祀。怀古之风由来已久。图片来源/网络
|| 勿吉国(公元5世纪中叶——公元6世纪中叶)
勿吉国是与室韦、库莫奚、契丹、柔然并存于北魏、东魏、北齐、北周的族群政权。
此时期,绥化地域隶属勿吉国西部与室韦(失韦)结合部。
《魏书·勿吉传》记载:“勿吉国,在高句丽北,旧肃慎国也,邑落各自有长,不相总一。其人劲悍,于东夷最强。言语独异。其地下湿,筑城穴居,屋形似冢,开口于上,以梯出入。其国无牛,有车马,佃则耦耕,车则步推。有粟及麦穄,菜则有葵。水汽咸凝,盐生树上,亦有盐池。多猪无羊。嚼米酝酒,饮能至醉。妇人则布裙,男子猪犬皮裘。”
▲ 勿吉所处南北朝时期的各族群政权分布图。图片来源/网络
|| 靺鞨(公元6世纪末——公元7世纪初)
靺鞨(mò hé)源于肃慎,存于隋朝时期,分七个部落,绥化地域属于黑水靺鞨部落。黑水靺鞨也并非单一族群,内部也细分了多个小部落。《金史》中记载:“黑水靺鞨居古肃慎地,有山曰白山,盖长白山,金国之所起焉”,靺鞨为女真族的祖先。
此时期,绥化地域属于靺鞨族群世居地。
▲ 《新唐书·黑水靺鞨传》记载:“畜多豕,无牛羊。有车马,田耦以耕,车则步推,有粟麦”。此图为靺鞨人发型还原图。图片来源/网络
|| 渤海国(公元7世纪末——公元10世纪初)
唐朝时期,东北各大族群发生较大变化,大部分族群相继臣服于唐。唐朝政府为了便于管理,在松花江流域北至黑龙江流域设立黑水都督府,南部设立渤海国都督府。
安达市地处绥化最西面,明水县地处绥化西北面,两地均与室韦都督府毗邻,不排除安达市西部和明水县西部隶属其内的可能性。除此,其它地域隶属黑水都督府。
▲ 渤海国地图。根据地图出版社1982年《黑水都督府和渤海都督府形势图》制作/yeshu1235
|| 辽(公元10世纪初——公元12世纪初)
此时期,绥化地域属于辽东京道辖区,这里的“道”相当于“省”,“省会”设在今辽宁省辽阳市,辽代称“辽阳府”。
目前,史学界对东京道各城市的准确分布意见多有分歧。因此,此时期,绥化各地域分属于哪座城市尚不能确定。但可以确定的是:此时期,绥化地域属于突吕不室韦部和铁骊部两个女真族群的交叉结合带。而绥化南部肇东、安达两地应属于涅刺拏古部东部。
▲ 辽代绥化地域分布图。根据中国地图出版社1996年《中国历史地图集》制作/yeshu1235
|| 金(公元10世纪中叶——公元13世纪初)
金代,行政管理体制为路(府)、州、县三级,全国共分为19路,相当于19个省。绥化地域属于上京路,此处容易混淆的是,上京路下辖有蒲与路、胡里改路、速频路等,这里的路是州级,史学界称之为“路下路”。海伦、绥棱、庆安、青冈、北林区隶属会宁府管辖,望奎西南部、兰西、肇东、安达隶属肇州管辖。
此时期,女真族兴盛起来,主要分为建州、北山(即索伦部)、东海(即野人女真)、扈伦(即海西女真)四大族群。
绥化地域主要为海西女真。
▲ 金代绥化地域分布图。根据中国地图出版社1996年《中国历史地图集》制作/yeshu1235
▲ 金代九叠篆书“都提控所之印”,印背刻“光字号”,《金史兵志》中说:诸路设兵马都总管府,兵马司,州镇设节度使,都军司;以都指挥使维持地方治安。按记载:都提控为官职,兵马都为正三品,故认定为金代三品武官官印。1974年出土,现存于黑龙江省博物馆。出土地点 /原兰西县临江镇民河村
▲ 金代山水人物故事镜,左侧树下有两位金代官员,右侧有一位挥着锄头的农民,下方在水纹中有一对雌雄鲤鱼在嬉戏,属金代铜镜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1975年出土,现存于黑龙江省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出土地点 /绥棱县
|| 元(公元13世纪末——14世纪末)
元代,行政管理体制除了设腹里直属中书省外,其它实行行省制,辖路、府、州、县,绥化地域属辽阳行省辖区内的荼剌罕。
▲ 元代绥化地域分布图。根据中国地图出版社1996年《中国历史地图集》制作/yeshu1235
此时期,世居绥化地域的民族仍以海西女真族群为主体。元帝国对东北地域的治理仍以臣服、纳贡、赐封为主要策略。因此,海西女真族群尚保持着自己的民风民俗,并未被蒙古族同化。
▲ 女真族人保持着肃慎祖先狩猎的习惯,对“海东青”的信仰沿袭下来。图片来源/网络
|| 明(公元14世纪末——17世纪中叶)
明代,绥化地域隶属奴儿干都指挥使司辖区。洪武、永乐两朝军事上开始推行卫所制,先后设立了三百多个卫所(相当于旅团),绥化地域内卫所的分布,具体如下:
绥化、兰西东、庆安西,属兀者卫,永乐元年设;
青冈、望奎,属兀者右卫,永乐二年设;
海伦、绥棱西,属兀者后卫,永乐二年设;
兰西、肇东,属塔山卫,永乐四年设;
庆安、绥棱南,属纳刺吉河卫,永乐五年设;
绥棱东,属阿者迷河卫,永乐六年设;
明水、安达西,属朵颜卫,洪武二十二年设。
▲ 明代绥化地域分布图。根据1982年谭其驤《中国历史图文集》和1982年杨旸《明代奴儿干都司及其卫所研究》 制作/yeshu1235
明代中叶,明政府改变民族政策,对奴儿干都司辖区内的各大女真人族群实施南迁,此时,居住在绥化地域的海西女真族群绝大部分开始南迁,他们在迁徙的路上逐渐与南迁的海西女真其它部落合并,最后融入于随后形成的海西女真四大部族之中。
需要注意的是,南迁过程延续百年之久,非一次性或数次迁徙。奴儿干都司辖区内的卫,由于当初设立本属民族自治军,非朝廷正规嫡系部队,故女真族群的南迁致使很多卫衰落终至名存实亡。
世居绥化地域的海西女真人从离开自己的家乡的那一刻起,长途迁徙400余公里,后定居在吉林地域。这种南迁,导致绥化地域人烟渐渐稀少,一些城池,就此没落,终至荒草丛生,淹没于一片莽原之中。
至此,黑龙江万年之久的文明演进历程,开始慢了下来。从远古人类到部族兴起,到建立部落政权,到部落纷争,到部落兴盛与衰亡,再到女真族群相继南迁,包括绥化地域在内的黑龙江地域文明从启程、发展、兴盛,经历了一个辉煌的周期。它的下一步命运是什么,出现“人口真空”的绥化地域,等待它的又是怎样的安排,我们拭目以待。
|| 清(公元17世纪初——公元20世纪初)
清代是黑龙江文明向近代演进的历史转折点,它的起点以康熙帝为加强对沙皇俄国防御,开始实施“建城永戍”计划为标志。黑龙江地域第一次在历史上被单独规划成一个统一的行政区,为了强化这个行政区存在的军事意义,清政府开始推行军屯政策,建立城市,屯兵驻防。相继建设了瑷珲旧、新二城、布特哈城、墨尔根城、齐齐哈尔城、呼兰城等城市。随军家属随之尔来,黑龙江人口开始显著增加。这是一个人口回填的过程,更有随后汹涌而来的闯关东流民,不但把黑龙江人口回填推至顶峰,更因此迅速促进了黑龙江的地域开发。黑龙江地域文明在经历了一个短暂的历史低谷后,迅疾崛起。而中间的过程,却并非一片坦途。
先是出于“龙兴之地”事关国运和戍边的考虑,实行二百余年的封禁政策,这种政策的顶峰就是始建于崇德三年(1638年)的柳边墙,这条土筑的矮小“长城”到康熙二十年(1681年)方修建完成,历经三朝,用时43年。随后日益严峻的中俄形势,迫使康熙帝不得不重新评估黑龙江的军事价值。黑龙江在此时才迎来了一次历史转机。大量八旗军和随军家属进驻黑龙江,客观上起到了人口回填的作用。但这种作用是有限度的,它受制于军事,当雅克萨之战结束后,军队虽然常驻各城市,但士兵和随军家属的增加要受到国库预算的兵额限制,虽然逐年增加,但规模小。因此,此时期,黑龙江的发展仍然是缓慢的。
此时期,呼兰城建于康熙十二年(1734年),绥化地域呼兰河上设有一个卡伦(警卫、哨所之用),名曰“诺敏河”,有水军驻防。
一切看上去很安静,鸟群们常在水草间窝藏,阳光正好,士兵们多少有些安逸,他们甚至有些急不可耐。那时绥化的祖先们不会想到,一个巨大的历史浪潮已由关内启程。正如每临大事须有静气一样,黑龙江此时呈现出的安静,不禁令我们深吸气一次。是的,这一次,我们需要慢慢地呼出。是的,慢一些,再慢一些。就像山雨欲来风满楼,此时风已带着消息出发了,它只是尚未到来。历史在等待一个契机,而这个契机,颇似静水池中的一个倒影,当你驻足凝望,这瞬息形成的象,正以某种神秘预言的方式暗示给我们,而我们尚在未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