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阅读日随感:《红楼梦》好在哪里?
01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算起来,前后看了几遍,但惭愧得紧,多是“硬”读。
第一次读,徒慕其名,装模作样。正是“反正有大把的时光”之年岁,觉得自己该读点名著,兼有伟人说“不读不算中国人”的压力,于是借来读,只能算是胡乱翻翻。读得不得要领的明证是,有种不可告人的感觉,越读到最后四十回,越觉得感动,前面反而没什么感觉。
第二次读,是有“刚需”,不得不读。自学考试有一门“《红楼梦》研究”,于是买了两本来读,虽为考试而读,但毕竟年轻,大多还是只看见“淫”“缠绵”“宫闱秘事“之类。读得无效的明证是,那门课没考过去。而且,因这一门是选修,后来就干脆没有再选。对第5回出场第13回逝去的秦可卿,被论者极为重视地反复写来写去也大为不解。
第三次读,为了虚荣,装点门面。那时开“巨人书店”,朋友和我聊《红楼梦》,很多细节我都不记得,觉得自己是个“矮子”,“恐被人耻笑了去”,于是进货时,就特意进了一套价格不菲的精装“脂评本”,再读一番,还偶在上面批了一些歪歪扭扭的字。这回有点入戏,有次回家干农活时,曾幻想着一锄头把曹公的后四十回原稿从地里刨出来。
第四次读,还是动机不纯,附庸风雅。当了高中老师之后,觉得需要读本书压压自己文学匮乏的惊,《红楼梦》就成为最佳选择。但依然读“故事”,而非读“情节”,除了薛蟠写的“诗”记得清楚,其余很多诗词,啃读不懂,就一概跳过去。这“跳读之法”,用来读其他三部古典名著,似乎未尝不可。
第五次读,是到了合肥之后,日久忘却动机,似与要上《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有关,零零碎碎读了几天,未读完。因同事送一本《红楼梦研究论》(天津人民出版社 白盾主编),转而读研究论,理论没学会,红学研究的八卦倒记了一箩筐。2013年和语文组同事到上师大参加“两岸三地古诗文教学研讨座谈会”,郑桂华老师送我们每人一本书,特意送我詹丹教授的《<红楼梦>与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很受鼓舞,回去又打开《红楼梦》读了几回。后来读詹丹教授的《文本解读与语文教学》,觉得关于《红楼梦》的两篇给自己启发最大。
第六次读,纯粹有现实需要,因为要录几节《红楼梦》的微课,又找出书来读了几回。那时正是我疯狂录课的时间,几乎每天两节课向前推进,忙得恨不能给时间充值并购买优惠券,书并未全读,只读了和微课相关的章节。不过这种“输出”需求的“输入”,却使我关注了很多细节,所以此后特别信服“输出才真正输入”之说。
最近又在读,这次是在计划内的,因《红楼梦》被安排成高中教材的一个单元了(专业的说法是“整本书阅读课程化”),再马虎不得。先在手机上听,然后再看书。虑及以前数次读得无效,接下来就从两方面加以改进,一个是读慢点、反复读,慢就是快,快常是慢,少就是多,多常是少。另外仍以“输出”带动“输入”,写点读书笔记,录点微课。这是第一篇读书笔记。
一位熟悉的老师说自己到40岁读《红楼梦》才读得有些感觉,于我心有戚戚焉。年岁已长,读来愈觉书之博大,每每翻阅,有如初见,常有恍然大悟之感,深觉前之所读竟是睁眼瞎,读而未见。情感体验也大不同,比如这次读刘姥姥第一次进荣国府,王熙凤“接见”,话说得滴水不漏、客套得体、有礼有威,刘姥姥“忙念佛”“未语先飞红的脸”“只得忍耻说”等情景时,竟生出许多心酸来。
02
今天的学生读《红楼梦》,先不说阅读方法,认识上就有障碍,他们心中“名著”二字几乎为贬义词,所谓“名著”者,无非就是自己不喜欢读,大人们又说很重要的书。
问题是大人们也未必说出“好”来,因为什么叫“好”也是见仁见智的,“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就有点难说。詹丹教授认为经典的魅力,是要捕捉到潜在的味道,是把纷繁杂扰的生活整合到一个更为人性、更有情感、更为温暖的世界里。但这又不能是专家给来结论,学生背下了之,还是要“亲自品味”。 所以第一次录《红楼梦》微课,就是选取书中有趣之事讲了,又讲得“一鳞半爪”“吉光片羽”,让学生见冰山而欲知其全貌,有兴头处又“不知后事如何”,意在“逗引”学生读原书。
还有,经验体验文化理解上的阻隔也是品味的障碍。郭德纲相声里说评剧女演员旗袍开叉开到腋窝下,结果卖票时中间的票没人要,两边的票很火爆,小孩子就问他妈妈这有什么可笑的,妈妈就觉得给小孩讲不明白。这一代孩子对亲缘关系的陌生,连林黛玉、薛宝钗对贾母来说有什么区别也理不清楚。就不得不给学生讲:黛玉是贾母女儿的女儿,亲外孙,就是你和你外婆的关系(这时有学生说我没有“外婆”,平常都是叫奶奶的);宝钗是贾母的儿媳妇(王夫人)的妹妹(薛姨妈)的女儿,是个远亲(这时学生会说,“差不多呀”)。学生一大堆问题,比如说,宝玉挨打一段里,为什么王夫人赶往书房中来,众门客小厮还要慌着躲避?为什么邢岫烟介绍给薛蝌了,邢夫人就想接岫烟出去住?为什么岫烟就不好意思与宝钗宝琴一起说话了?为什么鸳鸯自从贾赦要娶她为妾不成后就不再理宝玉了?林黛玉为什么只吃薛宝钗的醋,不吃袭人、晴雯的醋?
晴雯临死前把贴身穿着的一件旧红绫袄脱下来和贾宝玉交换穿了,学生看得极为糊涂。这里就要需要知道,中国文化里,衣服是肉体的一部分,“衷”字可不就是一个人的中间部分,表示内心嘛。晴雯觉得自己和贾宝玉并没有“私情密意”,没有身体上的交流,是被王夫人冤枉了,“太不服”“担了虚名”,所以,现在两人交换了衣服(又把自己两根二寸长指甲齐根铰下交给宝玉收了),这就算两人交流了身材,死了就“不冤”了。直到今天,男的把外套脱了披在女的身上,还是有暧昧气息的,就源于此。缺少这个文化知识,学生停留在大惑不解中,哪里还会有感动和对真情真性的理解和领悟。
宝钗给林黛玉送了薛蟠带来的江南的礼物,黛玉道谢,宝钗客气说“'物离乡贵’,其实可算什么呢”,宝玉听了这话正对了黛玉方才的心事,连忙拿话岔开。学生要是不知道这个俗语“物离乡贵”后面半句“人离乡贱”,就不太理解文中意思。在此场景中,黛玉的敏感,宝玉的细心,就不大能体会了。
另外,年轻的学生特别在意之处,反而可能恰不是曹公原作内容。上导读课时一定要提醒,曹雪芹写《红楼梦》不是为了出版和发行,更不是为让我们今天称赞其为“经典”,他本没有期待大众的理解,“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作者不是写给我们看的。但当这本书由抄本到被出版时,就必然会改动作品。因为出版物要迎合大众,增删替补,甚至被大刀阔斧改造,遭此大劫,恐是必然。几年前《XX文汇》杂志用了我公众号上的一篇讲话稿,直接把3000多字压缩成1000多字,正好一个版面,收到样刊,百般滋味,已不是自己 “孩子”,“家长”那一栏还印着我的名字,编辑的胆量,见识了一把。传抄中的更改不提,高鹗和程伟元以及后来的出版者在整理出版《红楼梦》过程中到底动了多少手脚、下了多少功夫,也不可知。商业目的是要夸张,如男女情事方面,恐失真甚多。写多浑虫灯姑娘见老公“器量宽宏”,“遂恣情纵欲,满宅内便延揽英雄,收纳材俊,上上下下竟有一半是他考试过的”,可疑;及至见了宝玉就当着晴雯面“拉进里间”马上就“紧紧地搂入怀中”等语,犹可疑。
最近听了不少老师讲《红楼梦》的课,觉得真爱《红楼梦》的老师,更容易引导学生、感染学生。只是把这个当成不得不教的课,各种程序、套路、杂耍一起搬上来,适得其反。
另外,作为《红楼梦》这本书的价值,和作为语文课程要讲的《红楼梦》价值,还是要分一分,不然理不出头绪来。
以上种种,表明让学生读《红楼梦》,以及教《红楼梦》,均非易事。
不管如何,须由浅入深,不要唬人,不要学生还没读,就先定其性,大谈经典,不读不肖,让学生未读而先存了畏惧之心,未开卷而知难却步。
03
从语文的角度看,自然不能从“考据派”“索隐派”“百科派”“题咏派”“续写派”来学,那是“红学”“'红学’学”“'红学’学学”的事;中学生,还是应该从文学鉴赏角度来学。文学鉴赏最重要无非两件事:一个是写了什么,一个是怎样写的。
写了什么自不待说,各种人、各种事要关注,人与人的关系,事与事的逻辑,要理清。至于主题的复杂深邃,可以思考,“多歧为贵,不取苟同”,形成自洽的自我思考即可。
《红楼梦》更大的教学和学习价值是写作方式,情节、人物的“预叙”手法,结构上大开大合手法,人物塑造方面动态又立体的手法,都值得讨论。
这里单从叙述手法角度举两个例子。
小说前七回,安排了四位“导游”,各司其职,从宏观到细微,有意无意,轻松叙出,多维多变,一支笔作千百支用,交待清楚,收放自如。
冷子兴是导游,讲家族兴衰、人物关系;林黛玉是导游,介绍空间及摆设,各人物总体印象;刘姥姥亦是,从乡村人视角,观察人物、用度;周瑞家也是导游,送走刘姥姥,她送宫花,又介绍到前面未及之人未及之处。在这个过程中,从不同角度,留下各种事由、话头、开端不提,还有人物形象的慢慢清晰、饱满立体,技巧着实令人叹服。
比如王熙凤的形象。冷子兴先总体介绍,“无一人不称颂”,模样标致、言谈爽利、心机深细,男人万不及一。林黛玉视角下王熙凤出场展示了一番,“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极为形象地展示了她的荣府总管身份及张狂的个性,整个出场,只有几百字,却充分表现了她的会说话、有心思、地位高、受宠爱等特点。而刘姥姥视角下又非常聚焦地展示了一番待人的才干,刘姥姥走进来,但见凤姐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里的灰,慢慢的问道:“怎么还不请进来?”整个交流过程,有礼,得体,圆滑,老到。而到了周瑞家视角下,一个是中午夫妻欢娱,一个是自己家女婿(冷子兴)打官司的事,“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晚间只求凤姐便完了”,写出了王熙凤的纵情享乐,极有手段等特点。一路下来,几个导游如剥洋葱一般,由面到点,由表及里,由笼统到具体,把凤姐写得饱满立体,妍媸毕露,又十分自然,了无痕迹。
再比如宝玉挨打一段,收起许多事,又开启好几端,实在巧妙。
贾宝玉终于有机会表白,“你放心”,情真意切,全是肺腑,黛玉如轰雷掣电,感动不已。偏偏宝玉发呆,袭人来找,人正在迷糊,他一把抓住,继续表白,“睡里梦里忘不了你”,袭人魄消魂散,只喊“菩萨”,宝玉羞得满面紫胀,去见他爹贾政去了。这是开端。
正因为这些经历,一则耽误了时间,二则满腹心事,自然见了贾雨村应对不似往日,全无慷慨挥洒谈吐之气。贾政不满一也。
出来以后,听说金钏投井自杀了,五内摧伤,茫然不知何往,正在感叹,与贾政撞个满怀。贾政不满二也。
贾政先训刚才会面之事,又追问叹气缘由,宝玉如同没有听见,表现惶悚。贾政不满三也。
此时忠顺王府长史官来找宝玉,索要琪官,出言不逊,宝玉先撒谎,后不得不承认,私会戏子,惹此大祸,贾政送客时喝令“不许动,回来有话问你”, 宝玉已经到了要被打的边缘了。贾政不满四也。
贾政送客回来,偏偏贾环跑得快一头撞在贾政怀里,见贾政生气,他就说出了金钏自杀之事,并上奏一表:听说是宝玉强奸不遂,所以死了。挨打已不可避免。贾政不满五也。
这一件事写来,如收渔网,收起前面“蒋玉菡情赠茜香罗”“贾宝玉午戏金钏儿”等许多事,紧凑自然,行文从容不迫。而且贾政的恼怒层层升级,一切都在情理之中。
而宝玉挨打,不仅集中塑造了各个人物的形象,而且与后文许多情节自然勾连,又如撒网,网引出“情中情因情感妹妹,错里错以错劝哥哥”“白玉钏亲尝莲叶羹,黄金莺巧结梅花络”等许多事。
整个设计是立体的,令人叹服。为其他古典小说所不及也。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应个景,写点读书笔记,一气敲了这些,欢迎大家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