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谱新篇 温调平衡克顽疾

王现军正在给患者治疗。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这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主旋律和冲锋号。正确处理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关系到中医药事业的前途和命运。
  从《黄帝内经》奠定中医理论体系,到明清时期瘟病学的产生,中医药守正中创新,涌现出无数的医家典范,众多的中医流派,为中医药的传承、发展注入源头活水。在中医药防治肿瘤的拉锯战中,守正创新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派生出诸多流派。
对抗治癌非良策治病求本方为上
  很长时间以来,人们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及细胞形态学的观点出发,治疗癌症的主要目标是把体内的癌细胞“斩尽杀绝”。致力于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研究和临床工作的济南华圣医院院长王现军介绍说,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必然会促使人们对癌细胞“穷追猛打”,“不破楼兰终不还”。多年来,人们对于癌症的治疗大多遵循“对抗”的原则,现代医学或“切”或“杀”,部分中医人士信奉“以毒攻毒”,甚至超量应用巴豆、砒霜、斑蝥、马钱子等大毒药物,试图以此来控制肿瘤的生长或令其消失。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王现军表示,“对抗”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药物的毒性使患者的脏器深受其害,体内阴阳失衡,免疫系统遭到严重破坏,肿瘤的“壮大”和“反扑”更是打得人们措手不及。而放疗、化疗,大同小异。
  随着医学发展和对癌症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可“癌症是一种慢性病”。王现军表示,中医治病讲究治病求本。中医理论认为,病因为本,症状为标;整体为本,局部为标;正气为本,邪气为标。癌症患者局部的“瘤体”是人体正气虚弱的基础上,气血阴阳失衡的表现。因此,扶助正气,铲除肿瘤滋生的“土壤”才是中医抗癌的根本之道。因此,要想治癌,就要通过调整机体阴阳平衡、推动气血运化来改善患者机体的大环境,提升患者的免疫抗病能力,强化体质,釜底抽薪,使得患者体内的肿瘤失去赖以生存的条件,从而达到“一劳永逸”。
  王现军强调说,扶助正气并非一味地“补”。与治疗其他各类常见病一样,中医治疗癌症同样必须依照中医的根本法则,讲究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温调平衡溯本源共克顽疾求健康
  中医治癌注重扶正与祛邪相结合,主动调整机体平衡,调动患者自身的抗病能力与疾病斗争。王现军根据肿瘤的发病特点,坚持中医中药为主,中西医结合,运用独创的“温调平衡疗法”治疗各期癌症,让无数被权威肿瘤专家“宣判死刑”的患者“改判死缓”,减轻了痛苦,延长了寿命,提高了生存质量。
  年近八旬的张女士就是“温调平衡疗法”的受益者。1993年7月,张女士因为咳嗽、痰中带血,经当地医院及数家省级三甲医院确诊为右肺癌,病理为低分化腺癌。化疗2个疗程,无明显疗效且毒副作用大,病人难以耐受。在家属准备放弃治疗时,经一位治愈患者推荐,9月初张女士来到济南找王现军就诊。服用中药40天,疗效显著,症状缓解,CT复查显示肿块完全消失。至今28年过去了,张女士身体依然健康。这样的结果,让张女士和家人,甚至当初接诊医生都连称神奇。
  “温调平衡法”造福众多癌症患者,也得到医疗卫生主管部门的认可,被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2020年齐鲁医派中医学术流派传承项目确定为齐鲁医派中医药特色技术整理推广项目。
  王现军介绍说,中医学认为,癌瘤为病主要是由于正气虚损,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以致邪毒乘虚而入,蕴聚于脏腑、经络,导致痰、气、瘀、毒相互胶结,日久形成肿瘤。在“正气虚则成岩”及“由寒成积”学术观点上,王现军结合多年临床实践逐渐总结出癌瘤以脾肾阳虚、阴阳气血失衡为根本病机,逐渐形成了“温调平衡法”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方法。
  王现军强调说,“温调平衡法”不是一张药方或一剂成药,而是基于对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的科学认识,结合长期临床治疗经验而形成的一种中医治癌的理念和思路。根据机体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辨证施治,针对每一位患者的不同症候给予个性化的治疗,着力改善患者体内的大环境、微环境,消除人体细胞异常分化的内在条件,实现中医“治本”的终极目标。 (本报记者贾玉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