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祖父的往事

我与祖父的往事

 张珑辉

1987年,春天,祖父离世,家人还在悲痛之中。冬天,我便应征入伍。时隔不到一年,家里出现如此变故令人始料未及,悲喜交加。就当时而言,即便热闹非凡的家,也会被折腾得格外的冷清与凄凉。

那年入春开始,突兀的事接踵而至。我去部队,算是短暂的分离,几年后又可回来。但祖父不一样,离世意味着永久诀别,再也回不来了。那一年,亲情间经历了一场生离死别的考验,家庭突变也对和谐家庭带来重大创伤。那段时光,父母是怎样度过的我无法想象。我想,多半应是从悲欢离合中煎熬过来吧!即使度日如年,艰难过日。但家人终究走出了寒冬,迎来了春天。通过一波三折的折腾,离别的伤痛已成了家人难以取舍的内心负荷,也让家人熟知每个成员在家庭中的重要,珍惜聚合时光的美好!

我出生60年代末的农村,那时的农村青年都想跳出农门。但跳出农门不是一件容易之事。真想出来,只有两种途径可行,即:好好读书,考个大学;或选择参军,争取立功受奖、转志愿兵等。只有这样,才能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学生时代,我不是积极好学的人,只想玩耍混日子,甚至有厌学、弃学的念想。靠读书改变人生有点不切实际。因此,从16岁开始就立志参军,保家卫国。可连续4年体检都已过关,政审时却未通过。带着失落与沮丧,遗憾与埋怨,独自垂泪。甚至抱怨自己出生卑贱,没有后台和背景,在节骨眼上出现意想不到的结局。还好,几天后我又调整了心态,继续孜孜以求。苍天还算有眼,终于在祖父离世那年,第四次体检后我如愿了,穿上了橄榄绿的戎装。有人说:是祖父的祖坟葬得好,护佑我应征入伍,走进了革命的熔炉;也有人说:是我八字硬,老天爷把我拦到农村没能拦住!总之,当我迈出家门,去参军的那一刻起,在大家的心里就认定我已跳出了农门。我能走出大山深处,有许多对我褒奖的吉祥话,把我刻画出各式各样的版本,说得神乎其神。那些过往,在家乡人的口碑中,像说故事一样的在山寨流传了许久。

祖父生前我们家有11口人,除叔父一家4人在贵州工作外,祖父与我、父母,2个姐和胞弟都在农村。当地农村曾流传过一句话:爹妈爱满崽,公婆爱头生。那时的农村有种“重男轻女”的倾向,话中的“满崽”与“头生”专指男孩,不包含女孩。话中的意思大概是:做父母的都喜欢小娃崽,而公婆却偏爱于大孙崽,也许是盼孙心切吧!叔父家的哥哥生活在城里,我是农村孙辈中的男娃老大,祖父自然对我格外偏袒和宠爱,把我当成家里的宝处处倾情于我。甚至把祖德家风,传承弘扬的厚望都寄托于我。从记事起,祖父走东去西就喜欢把我吆喝一起,这种待遇是其他姊妹不曾享有的,我与祖父可以说是形影不离。他对我的疼爱确有明显迹象,譬如从山里采摘野果回家,他会第一个送给我吃,若有多余的,才会考虑其他的,以至引来其他姊妹的不满与嫉妒,以为我才是亲生的。我与祖父在一起的机会多,留下的回忆相对也就多了。祖父给我的印象甚至比晚去世15年的父亲还深。可不,我的童年时代,几乎全在祖父的关爱中成长的。爷孙独处的美好时光和生活片段,时刻浮现于我的脑海和眼前。以至于我的为人处事,办事风格等完全罩有祖父的影子,他已潜移默化地感染着我。一些奋发图强、开明大义、忠厚老实、热情好客的思想等都遗传有祖父的优点。

祖父是个生意人,一辈子都在经商。尽管也在农村,但他从没干过农活。即使偶尔从事农业生产,多半也是放牛、养猪之类的杂活,或是生产队的专职副业人。生产队每年都要抽出几个精明能干的出来,从事副业经营,主抓农村经济。队里给副业人拟定相应数额费用交予生产队,交足了费用,生产队再按交钱的多少衡定工分。祖父是个不会干活的人,队里选调副业人首先准会将他抽出。祖父靠赶转转场做买卖挣钱,他的任务是每月向队里上交30元钱,然后享受队里男人每天10分的主力工分,妇女是8分,到月底或年终参与集体劳动所得的利益分配。祖父之所以选择弃耕从商,主要是为人谦和、脑子灵泛、他不想被约束,喜欢自由。其次是家里只有3个劳力,4人吃闲饭负担重,靠工分享受利益分配已无法满足家庭的正常需求。为了家庭生活得更好,祖父得挣回更多的钱来养家。他轮换着跑“四八”场,按五天一轮回到邻近集市上去转悠。他这样做,说白了就是每月除上交生产队应交的钱外,还得多挣点钱来填补家用,哪怕每月多挣一二十元钱,总比在集体做工给工分强,多挣的钱可以任由家人自由支配。

记得上初中,我得在校寄宿,祖父五天一轮回准会转到镇上来赶集,学校离镇就600米。那天,我会趁着学校午休或读报时段偷偷溜达出来,前往街道与祖父碰面。我去有两个目的:一是嘴馋想祖父请客吃碗米粉或油炸粑粑。二是向祖父索要些零花钱。尽管祖父挣钱不易,只要我开口,他定会满足。有时我没诉求,祖父会主动从挂在胸前的绷(皮)兜里摸出钱来给我,有时1元,有时是2元。他怕我还不够花,对着摊位旁的粉店老板和炸粑粑的阿姨说:我孙子来吃东西,若没付钱,你们记个帐,我赶集来付!粉老板和炸粑粑的阿姨瞟我几眼后会爽朗答应。但我从未到过祖父打了招呼的店里赊过帐,我体谅祖父做生意辛苦,知道他挣钱不易。镇上学生多半来自农村,较为贫寒,偶尔有几个家境好的插班生,都是从贵州大龙来的,他们的父母都在二万四厂里上班,家里条件格外的好,农村孩子与他们相比,真是千差万别。那时,农村苦,有的家庭穷得叮当响,寄宿生家里条件稍好的,周末返校可从家里炒瓶酸菜或剁椒带到学校,每餐饭舀上一勺放到碗里,与学校清汤寡水的大锅菜混搭着吃,可以增加味道和食欲。若带来的菜接不到周六,就到街上的知青饭店花上3毛钱,打份猪血或豆腐来改善伙食,这是有经济来源的农村孩子仅有的奢望,我隔三差五要搞几次。祖父五天一次的给钱,同学们看在眼里,知道我有祖父这般疼爱,他们既羡慕又嫉妒,他们也希望家里有个像我这样,有个会挣钱的祖父。到了高中,杂费和生活费都挺昂贵,祖父为了供我上学,他得比以往更为忙碌,除了白天忙于集市,晚上还得锤棕,撕棕,放箩索;有时也会抽空砍些巴木须来扎扫帚,这些加工成日用品不计成本,换得的钱都可随心所欲地使用。每根箩索和扫帚都可换得七八毛钱。那时物价便宜,人民币值钱,8毛钱可以换回一大堆商品,一盒火柴、一个鸡蛋几分钱,一块肥皂一毛多钱,猪肉也就七八毛钱一斤。祖父为这个家可谓是千辛万苦,煞费苦心。可最终我却辜负了他的希望,以8分之差无缘大学而终止学业。

之后我去了部队,在部队锻炼了42个月,移改了我从农民向军人的过渡,退伍后,县民政部门按政策把我分配到湖南省的百强企业——湖南省西部商业批发总公司,我又从军人转变成了工人身份。算是彻彻底底的跳出了农门,圆了我梦寐以求的居民户口。尽管我已跳出了农门,但父母还在农村,我的根还在那里,我与那里还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和瓜葛,我不能完全的脱离农民。因此,工作之余的每年插秧、打谷等农忙季节,我会回去搭帮一把,从不落下。我这么坚持,一是去体验乡村生活,从事点体力劳动,感受农民百姓的艰辛疾苦。二是警示自己不要离乡背弃,得福忘本。虽然每次劳作都搞得精疲力尽,全身疼痛。但通过劳动,我收获了自己想要的一切。也懂得不管任何时候,切勿忘记自己是农民孩子,得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珍惜现在应有的工作和生活。

从知事到如今已经历了大半辈子,从农村到城市也有34个春秋,该忽略的忽略,该看透的已看透。往事如云烟而过,有的甚至模糊,被淡化和健忘了。但与祖父独处那段时光的点点滴滴却历历在目;祖父的忌日与诞辰纪念日,我没忘记,我一直记得87年的3月19日是祖父离世的忌日,10月19日是我离家参军的从戎日,我与祖父一春一冬,两个时段分别各占那年的两头。

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八日是祖父的诞辰纪念日。34年来,我会把祖父当成生前一样的敬重,每逢那天,我会搞上几道菜,满上几盅酒,尔后与祖父说几句悄悄话,一杯一杯的替他把敬奉的酒全部喝下,或买把香一捆纸焚烧给他,释怀对祖父的思念。与祖父相处虽然只有短暂的10余年,但留存心中的美好却是我一生的记忆。

如今,祖父已走34年啦,但音容相貌依然刻画在我的脑海和心里,永远也挥之不去!

作者简介:张龙飞,曾用名(张珑辉)男,侗族,1968年出生,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林冲镇人,务过农、当过兵、上过学、当过工人、经过商,是典型的工农兵学商代表。爱好写作,自90年代以来,相继在《人民日报》、《湖南日报》、《文萃报》、《新湖南》、《湖南工人报》、《怀化日报》、《吉首日报》、《怀化文学》、《边城晚报》、《怀化新闻网》、《湖南邮政报》、《湖南移动通信》、《龙溪艺苑》、《怀化广播电视报》、《芙蓉楼》、《夜郎古林枫》、《大议朗》、《舞水文艺》等报刊发表小说、散文、新闻、言论、读者来信等500余篇。2000年、2003年、2017年被中共新晃县委、县宣传部评为“十佳通讯员”,曾多次获奖,去年,参加怀化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抗疫复工”感动中国(怀化)诗歌散文摄影大赛,获得散文篇一等奖,同时还获得怀化日报和市作协举办的“百姓记事”征文比赛一等奖,系怀化市作家协会会员,新晃县文联副秘书长、县作协秘书长,新晃一国企经理。

(0)

相关推荐

  • 身边的改革开放之前之后/老邓说事

    身边的改革开放之前之后 1982年,长达20年的队为基础三级所有的大锅饭终于退出历史舞台.在那段贫困彷徨的岁月里,除了极少数几个招工,或从部队跳出农门外,其余百分之九十五以上被圈在贫穷的农村,笔者有幸 ...

  • 【大荔文苑】李冬花:北荣华村往事

    北荣华村往事 文/李冬花 北荣华村,有四个小生产队,一队一眼吃水井,井都在各队的巷子头.都是大口井,安装的是木头绞水的辘轳带一条粗麻绳,人老几辈都用它,十三四我就会担水,而且一口气挑三担水. 村东头坐 ...

  • 徐宜业丨毛胡子其人

    毛胡子其人 作者:徐宜业 说起毛胡子,金圩大队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是金圩的"名人". 毛胡子是我的家里弟兄,今年七十多岁了,比我大二十来岁.他年轻时爱留络腮胡子,毛头毛脑的,生产队 ...

  • 拾麦记

    今日芒种,俗话说"芒种一半茬."又到一年麦收最忙时,这是农民最高兴的时节,也是农民最繁忙.最辛劳的时节.为了夏收,为了夏粮颗粒还家,农村无闲人,男女老幼齐上阵,故有"五黄 ...

  • 家(七 、八)/ 文 : 林承金

    家 林承金 (七) 1968年冬天,生产队换届选举,社员们一致推选一某姓队长,因为他解放前走村串户,卖过小百货,有经济头脑.他上任后,果然不负众望,认为生产队集体没有经济做支柱不行,农闲时大量劳动力闲 ...

  • 南洋十二年(十八)

    25.又一"发明",工分打折   七四年元旦刚过,中舍河工我因年终决分方案在陈姓农家也就是裁缝师傅家同队干部研究方案最终定夺.我先大致汇报了一下七三年粮棉副业总收入情况,鉴于七三年 ...

  • 六七十年代的时候,农村虽然实行大集体,但...

    六七十年代的时候,农村虽然实行大集体,但国家还是鼓励农民家庭养鸡.鸭.兔子.猪等家禽家畜的,也允许养殖户买卖.如果说有"割资本主义尾巴"的现象,那是指严查无正当职业的人或其他人充当 ...

  • 卞阿根 | 养蚕

    [往期回读] 蒋勋细说红楼梦合集 我那时的高考 我的最后一届高三生 丁中2020高考全景扫描 养  蚕 大桥镇  卞阿根 作者卞阿根先生:1955年生,江都文史学者,大桥镇历史文化研究会秘书长.曾做过 ...

  • 梨园往事 | 谭富英忆祖父谭鑫培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我曾问过谭富英兄,关于谭鑫培向余三胜学戏的情况,他说:"我祖父拜余老先生时,已经有了点名气,托一位外行朋友请余老教< ...

  • 再见了,师父,感谢这四个月的关心及照顾,回首往事,不禁会默默流泪,感谢有您

    今日头条:中医林佳明 荔枝微课:中医林佳明 更新时间:每天更新 今天是我写日记第978天. 明天就要告别师父院长,我从1月3日,来到师父身边,在这几个月时间,深深感受到师父治疗急危重症魅力及对我的鼓励 ...

  • 黑色幽默的英国往事

    话说那年,英国有一小镇,镇上住着亨利家族.这家族真奇怪,自二战后生的娃是清一色的男娃,所以整个镇上大多是沾亲带故的关系!从小贝蒂出生后整个镇子都哄动了:可算是见着女娃了!家族之人奔走相告,兴奋不已!什 ...

  • 他是徐静蕾的前任,冯小刚的贵人:风流才子王朔的传奇往事

    遇见荠麦青青 荠麦青青与你一起书世间万相,品人生百态,最终,找到一条自我修行之路. 77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点击上方名片,关注荠麦青青 当年的文坛,没有谁比他红! 世界华人周刊专栏作者:荠麦青青 洞 ...

  • 金匮之盟,最好的解释是杜太后的母亲情怀。(两宋繁华往事150)

    杜太后,生于唐末,历经五代,直至北宋建国.60岁的人生,一个甲子而已,却经过了七个朝代.如此乱世,会赋予人怎样的思考?至少,会迥异于四海升平之世. 北宋初立,所占不过中原之地,南方割据称雄.北方契丹虎 ...

  • 皇宫是个寡情地,缺少母慈子孝、兄友弟恭。(两宋繁华往事149)

    可惜,皇宫是个寡情的地方. 皇宫内,母慈子孝.兄友弟恭,从来都是稀缺品. 在赵匡胤化家为国的时候,有些东西就永远失去了.老太太为这家操劳了一辈子,家一下子变成国了,她能习惯吗?后世,很多人说杜太后有大 ...

  • 赵太后临终遗旨,改变了赵光义和大宋朝。(两宋繁华往事148)

    丈夫去世,儿子称帝,大悲大喜. 悲喜之间,似乎耗尽了四娘子的心血,她的人生走到了终点.不过,她人生最后的决定,再次改变了历史. 赵匡胤登基次年,杜太后病危. 赵匡胤.赵光义跪在榻前,兄弟俩泪如雨下.太 ...

  • 胜者为王,胜利者的传说都是杜撰的多!(两宋繁华往事147)

    赵匡胤称帝,国号大宋,是为宋太祖. 赵弘殷,被追封为大宋宣祖.杜四娘子,成了大宋太后. 再回头想想,那四十多年前的大雪,看门的门房,杜庄主.那时的他们,会想到多年后的事吗?眼光独到的杜庄主,即便有千条 ...

  • 知子莫若母,赵匡胤黄袍加身,赵母不意外。(两宋繁华往事146)

    岁月如梭. 当四娘子年近花甲,她的人生,再次迎来巨变. 公元956年,相伴40年的丈夫赵弘殷去世.终年58岁.年少时,正厅门后短短的凝视,约定了一生的缘分.40年来,身处乱世.飘若浮萍,相濡以沫.不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