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编修之第四章(一)
来源:王大良的《家谱文化知识与编修技巧》
如前几章所述,家谱作为与家和家族相关的文献,具有悠久的编修历史,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又随着“寻根热”等的出现而形成了新的编修热潮。在上海图书馆主编的《中国家谱总目》一书中,收录2003年以前编写的各种家谱52401种,其中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编修的家谱占相当数量。这些都说明,编修家谱在民间已有相当的热度,编修完成的家谱数量也很多。从主要特征上看,这些家谱中的有些是在以前基础上的续修,有些则是初修,所修成的家谱又可进一步分为传统家谱、研究性家谱(姓氏书)等。但无论是何种性质的家谱,都有不同的编修方法,同时也不乏值得借鉴之处。本章便以所见家谱为例,结合笔者本人多年从事相关研究经历,从方便修谱的角度对各类家谱的编修方法分别进行介绍,以便有志于编修新家谱人士参考。
(一)一般家谱的基本检修过程
在传统社会里,尤其是在明清至民国时期,由于社会上基本形成了“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的修谱习惯,甚至一些家族还明确规定如果届时不修就是不孝,因此,上至一国之君、下至普通百姓都要定期修谱,进而形成家家有谱局面,家谱也基本形成了大同小异的编修基本程序和方法。其中如皇室家谱的编修,在编修都要组成临时性的专门机构,下设具体的编修官员,人数最多时可以达到五六十人,兴师动众,耗资巨大。家谱修好后还要举行专门的颁布仪式,制定家谱收藏的保存办法,把新修的家谱妥善保存,至此才算修谱告成,以后续修时也基本照此进行。孔子及其后裔家谱的编修也基本是上述程序,明代以后还明确规定每逢甲子年大修家谱一次,甲午年小修一次。修谱时同样要组织专门机构,下辖监修、提调、编次、掌收、校阅、誉录、暂刊、收发、供应等专门人员,各司其职,择期告庙开馆,修成后同样举行颁谱仪式,并颁发辛苦,收回旧谱。为确保所修家谱不出差错,还制定和颁布修谱凡例、榜示、告示、祝文、誓词等规章制度。
在近年各地编修的家谱中,有些仍然延续了传统的家谱编修习惯,所编修的家谱也基本与传统家谱相同。编修前,一般有热心人自行筹划,成立家谱编委会,宣传发动,
筹集资金,搜集资料,经过三至五年的时间编修完成,最后以举办颁谱大会为标志而完成整个修谱工作。这种有筹划到颁谱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边修一部家谱时所要经历的基本过程,如果加以概括,还可以进一步分为家谱编修前的准备、具体边修家谱、印制家谱、颁发家谱、收藏家谱等五个环节,也叫家谱编修五步法。至于每一步究竟如何去做,下文将详细阐述。
2021/3/24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