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京剧叫好,即使不是艺术,至少也是一门专业的学问”

 我从小就是戏迷,那个时代所谓戏,就是京戏,现在叫京剧。我现在还对京剧十分喜爱,家里有不少京剧磁带、VCD和DVD,包括实况的和音配像形式的,并且经常收看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的京剧节目。不过,今天看京剧,不论是台上的演出方式或台下的观众反应,都与从前不大一样。

 举例来说,我小时候看戏可不是坐在那里看或者听那么简单,作为观众,你必须懂得如何叫好(也就是喝彩)。作为戏台上的主要演员(那个时代叫角儿),最重要的是要得到“碰头好”,就是甫一出场台下立刻响起一片彩声,这个彩声可以是观众齐声叫一声“好!”,这个“好!”可不简单,因为那是观众们用尽力气大声嚷嚷所爆发出来的;除了“好!”,同时也有人大声发出短促的“哟!”或者“呃!”。这个彩一定要喝在节骨眼上,早了迟了都不行。这个“碰头好”对演员是莫大的鼓励,台上台下马上有了交流,演员精神百倍,观众也情绪高涨。现在可不同了,名角出场,台下来一些疏疏落落的掌声,以前那股子热烈的气氛就谈不上了。

梅兰芳慰问演出

 鼓掌是西方习惯,京剧既是国粹,为什么不提倡有民族特色的喝彩呢?据说禁止(?)喝彩的理由之一是怪声叫好可能妨害别人欣赏京剧艺术,但真正的内行叫好简直就是京剧艺术(包括其他地方剧种)不可缺少的构成部分。我小时候就亲眼见到老戏迷们听戏(他们真的是低下了头甚至闭目静听而不是看戏)不断微微摇头晃脑,当听到台上唱到精彩之处,只是轻轻地从喉咙里哼出一个“好”,不但绝对不妨碍别人以及台上的演出,甚至等于在教育坐在一旁的像我那样初入门的孩子,使我能开始略窥京剧艺术的门径。如果把这种有学问的喝彩改成鼓掌,那还成个什么样子!

 看戏时高声喝彩,是极为需要艺术修养的一种学问。戏迷们在积年累月的实践之后,大多能渐渐入门而在恰当的时候叫好。看文戏是如此,看武戏的时候,在节骨眼上喝彩对演员尤其重要。试想一个人身穿大靠,背上插了四面靠旗,头上戴了重重的头盔,有时还有两根翎子,即长长的野鸡尾,再披着两条粗大的狐尾,还要手持大刀或者长枪翻身跳跃,在锣鼓“崩咚锵”中准确地单足着地而来一个“亮相”(即摆一个美观英武的姿势),那可有多难啊!如果不在“崩咚锵”的“锵”结束的当口及时大声来一个“好!”,岂非辜负了那位经过至少八年苦学和毕业后天天练功的演员的辛劳以及他对艺术的忠诚?

《挑滑车》茹富兰饰高宠

 当然,叫好不能随便乱叫,台上的演员一句还没有唱完就叫好,那等于是听名家钢琴演奏,在一曲未终的时候就鼓掌一样不成话。所以,善于叫好也可以成为专业。以日本为例,他们的国剧歌舞伎在演出时,便雇请专人在剧场内叫好。这些人都是老资格的歌舞伎迷,不但懂得什么时候该叫好,而且还懂得怎么叫,也就是懂得该用怎么样的声调、多大的音量叫以及喝彩的长度。这些叫好者往往埋伏在大剧院的战略性地点,在演员出场以及该叫好的时候大声叫好之后,立刻“转移阵地”到另一个“战略位置”,以便在下一个关键时刻叫好。他们为什么不在固定位置叫好呢?就是为了教育观众,让更多的观众学到在什么时候叫好以及用什么音量叫好。

 为了提倡和普及京剧,我们该不该向日本学习(其实据说日本的叫好艺术是学自中国的),那就得留待专家们来研究了。但是这些专家却不能是京剧的门外汉,外行去研究内行的事,肯定行不通。

 叫好这门艺术其实同样存在于西方,和中国不同之处是他们不是在节骨眼的半道上叫好,而是在演奏方终止时,马上由知音人士大呼“Bravo!”(意大利语“硬是要得!”的意思)。要是你在钢琴家弹到一句精彩的地方忽然来一个“Bravo!”,那当然要引起震惊了。

 我就曾因为一时兴起,又于事前没有入境问俗,而有过一次颇为尴尬的经历。记得那大概是1971年左右,我到华盛顿公干,看到报纸上的广告,说有来自中国台湾的歌剧在肯尼迪中心演出。我当然知道那是京剧,和东道主提起,他十分有兴趣,便设法弄到票和我一同去欣赏。记得那晚第一个剧目是《古城会》,讲的是关羽在护送二位皇嫂过五关斩六将以及在黄河渡口刀劈秦琪之后,到古城找寻结义兄弟刘备和张飞的故事。那天扮演关羽的是李桐春(名武生李万春的胞弟),他一出场,我马上给他一个“碰头好”,啊呀不得了,几乎全场的人都站起身朝我看,坐在我旁边的美国朋友也大吃一惊,不知道我发什么神经病,连台上的关羽和马童也看了我一眼。我这才知道我可能在肯尼迪中心创下了纪录,此后就一声不发、静静看戏。当然,这出戏演毕,台下发出了掌声,我虽然也鼓了掌,但还是觉得只叫了一次好,大大的不过瘾!

李桐春之《古城会》

 在散场时,我对美国朋友说,我方才的喝彩方式是我们中国“歌剧”的特有学问,我从小就是在这种喝彩的气氛下长大的。他虽然不置可否,但知道我绝不会说谎。此时我们步出剧场,还有人在向我这个不懂规矩的中国人看,好在我的美国朋友遇到几个熟人,对他们解释说:“他们在中国看戏,都是像我这位朋友那样大声喝彩的。”尽管人们听了将信将疑,但我总算过了这一关。

 岂知那个年代内陆也已经不流行大声喝彩了,因为1980年我初次重返上海,又因为叫好而碰了一个钉子。那一年我和两位美国学者被邀请到中国,在上海时我们被招待去看京剧。我们在晚宴后才赶到戏院,台上已经在演出,我一进入戏院就对陪同的翻译说,这出戏是头本《宏碧缘》,令他们十分惊讶,因为他们想不到来自海外的我居然懂京剧。我那时非常兴奋,因为真想不到在经过“文化大革命”洗礼后还会看到这出当年上海共舞台以机关布景为号召的连台本戏,于是在台上演到精彩之处,又情不自禁地大声叫了一个“好!”。这下子不但同去的外宾们个个差一点从座位上跳起来,就连我们的陪同们也被吓得面青唇白,前后的观众当然都向我“行注目礼”。我哪里知道,当时看戏,已经由叫好改为礼貌地鼓掌了。唉!不叫好,看连台本戏还有什么劲儿!

 在香港可不同。记得80年代中期时,北角的新光戏院常常有来自内陆的京剧团演出。那时我常常到香港,后来还在香港工作,于是就成了戏院的常客。香港的京剧观众大都是头发灰白的老戏迷,他们之中就有不少懂得叫好的行家,我当然加入了他们的阵营,在恰当的时候对演员们报以热烈而专业性的叫好声。虽然观众之中有不少不喝彩而只是鼓掌的人(尤其是坐在最佳座位的大人先生们,大概是领导吧),但是老戏迷们还是放声叫好,真乃看戏的一大快事也!

 看京剧叫好,即使不是艺术,至少也是一门专业的学问。此话怎讲?不妨举例说明。

 有一次在香港报纸上看到一篇文章,提到京剧观众喝彩或拍掌的不合理。写文章的是谁,我已经不记得了,可能是戏剧评论家,但是显然不但不懂京剧,也不懂中国文化。因为他文章的大意是说,当戏台上的剧情非常悲苦,或者演员扮演的角色正遭受危难的时候,观众居然鼓掌甚至叫好,真是令人不解:人都快死了,还有什么好呢?

 读到这种怪文,怎能不令人气结?看京剧(看西方歌剧也是一样)主要是欣赏表演艺术,不是看剧情,因此演唱精彩就该喝彩,剧中人的死活和喝彩根本没有关系。譬如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用空城计吓退司马懿,乃是家喻户晓的故事,搬上京剧舞台,就是著名的《空城计》。去看这出戏的观众谁都知道司马懿不会杀进城去,因此没有人会替诸葛亮担心。于是当剧中的诸葛亮听到司马懿大兵即将杀到时,尽管他表现出忧虑和焦急,在唱词中表示了内心的无奈,观众却因为演员的做功细腻、唱功优美而高声喝彩以表示欣赏,又有哪个傻瓜观众会为了诸葛亮处于险境而担心以至噤若寒蝉的呢?

谭富英之《空城计》

 由此观之,要提倡京剧,不但要教育观众如何欣赏它好在哪里,更要纠正某些不懂京剧和传统艺术的所谓有学问的人们的无知和错误观点,以免他们的谬论贻害社会!

(《顾曲集》)

(0)

相关推荐

  • 天蟾记忆丨奚中路:期待天蟾下个百年再创辉煌

    CHAN TIAN 2021 上       京 X  天       蟾 2021,新春,历时近三年的修缮,1000余个日夜的期盼与守候,终于迎来了重逢的时节."天蟾"是无数名伶 ...

  • 这一次相见,我们只谈欢喜 | 曾静萍、雪小禅艺术对谈

    这一次相见 我们只谈欢喜 嘉 宾 曾静萍 雪小禅 时 间 2018年6月28日 地 点 泉州伯勒小镇 国家一级演员,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团长.福建省首位文华表演奖.梅花奖.梅花奖"二度梅&q ...

  • 京剧锣鼓:我看京剧司鼓艺术

    在京剧乐队中,司鼓既是一个演奏者,又是一个指挥者.说他是个演奏者,鼓的疏密错落有致的点,与文武场结合,使京剧乐队听起来,有筋骨.有血肉,显得格外的饱满.醒目,灵动而有生气.就职责来说,司鼓更是一个指挥 ...

  • 看京剧如何叫好

    (来源:运城日报) 京剧的叫好,并没有一定之规.最早的时候,看戏本不必叫好,但后来叫好的人多了,慢慢就成了一种习惯.到了现在,好像看京剧不叫好,就显得有点外行.会叫好的戏迷,在剧场总有点优越感.那么京 ...

  • 看京剧可别瞎“叫好儿”,看看还有这么多规矩!

    旧京听戏有"叫好儿"一俗,就是台下喊"好"字.叫好儿也称作喊好儿,非喊出来不可.严格讲,鼓掌不能算"叫好儿".鼓掌全世界通用,不能算地域习俗 ...

  • 看高科技如何赋能舞台艺术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1-05-02 02:46 X 作者:济洪娜(中国国家话剧院研究教育部副主任) 2021年春晚的创意表演节目<牛起来>亮相,身在香港的刘德华空降 ...

  • 别再说吴宣仪是“小杨幂”了, 看她素颜后的状态, 至少显老二十岁

    很多人都是在<创造营>中认识吴宣仪的,自从吴宣仪在节目中出道后她就成为了内娱中的话题人物,最近有关于她个人形象问题更深受于网友们的讨论. 以前吴宣仪是被她的粉丝们誉为是"小杨幂& ...

  • 孙晓云书法 | 经久耐看才叫好字!

    孙晓云,女,1955年8月生于南京,江苏省美术馆馆长,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代表.江苏省第十次.第十一次.第十二次党代会代表.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副院长,中国文联委员,江苏省文联副主席,江苏省妇 ...

  • 一看就停不下来丨艺术网站推荐(上)

    - 以影像为媒,拉近大众与艺术的距离 在前几期「审美清单」的文章里,为大家挑选了许多摄影师的个人网站,希望大家能跳出社交网络泛滥的图片阅读环境,去真正了解摄影师创作的全貌.今天我们推荐一类不容忽视的网 ...

  • 十五幅经典人物作品看:中国古代人物画的艺术表现特征

    中国古代人物画经过千百年的发展演变,其特征不断明显,主要表现在: 1.以线造型. (1)这一点在顾恺之代表作品<女史箴图>中表现突出,顾恺之对图卷中的一系列人物形象以线造型,线条以连绵不断 ...

  • 追忆“京剧第一世家”两代艺术大师津门往事

    4 谭富英在天津街头为群众演唱       今年是"伶界大王四海一人"的谭鑫培诞辰170周年.其孙"新谭派"创始人谭富英诞辰110周年,纪谭演出早已开始,天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