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旭萍:骨梅【09同题·非虚构】
骨 梅
文/杨旭萍
春花烂漫正当时,万紫千红报春晖。风雨千年,历史沧海。千百年来,梅花以无一相争的雄霸地位,高居在万花千层之巅。泛舟诗海,三朵凌雪的梅花,绽放傲寒,穿越了历史的浩瀚,映射了铮铮的骨梅。花枝俏,雄姿千年。
谢道韫
“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岩中间虚宇,寂寞幽以玄。非工复非匠,云构发自然。器象尔何物?遂令我屡迁。逝将宅斯宇,可以尽天年。”一首大笔挥就的《泰山吟》一改古代名媛诗作多以阴柔见长、以宛转细腻见胜的特点,充满了阳刚之气,气度非凡,昭示了巾帼不让须眉的巍峨之势。
东晋名媛谢道韫才华横溢,小小年纪就能在大雪纷飞的严冬,随口吟咏出“未若柳絮因风起”的千古佳句。然而,才华只是她内心的柔肠,凛然、浩气才是她的诗魂、梅骨。
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孙恩叛乱,会稽郡被围,城中大乱。谢道韫的丈夫——王羲之次子王凝之作为会稽郡的最高领导,危难之际,不是赶快调兵遣将去击退叛军,而是在府中设坛祭神,祈祷神灵保佑。谢道韫着急万分,几次三番催促丈夫赶快出兵与叛军决一死战,但王凝之始终虔诚地跪在佛像前,念念有词,磕头不止。没多久,城破兵败,仓皇出逃的王凝之和儿子稀里糊涂就被乱军截杀。
危急的处境下,谢道韫横刀在手,抱着年幼的外孙,镇定自若,带领女眷,杀出重围。虽然终因寡不敌众被俘,但她凛然的气概和言行、奋勇的抵抗和突围,却令贼兵折服。被俘后的谢道韫面对贼兵首领孙恩的屠刀,神态淡定,气势逼人,反倒令孙恩心生敬重而以礼相待,护送她返回会稽。
面对家破人亡、横尸遍地的境况,谢道韫硬是以任凭波澜起伏,自有宠辱不惊的从容沉静应对。她把家里收拾干净,在堂上拉一块素帘,为闻名而至的学子传道、授业、解惑,惠及了无数学子。
谢道韫,这个东晋的才女、名媛,高洁、坚贞,不低头于权贵,不下跪于恶霸,不淫威于多舛的命运,就像不畏严寒暴雪的腊梅,傲骨、傲霜、傲雪,坚定着信念,坚定催绽着春光的到来、春晖的播撒,春意荡漾,不绝万古……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夏日绝句》。
李清照十六七岁随父亲到北宋的都城汴京。未过多久,便被众名家惊为“千古第一才女”。就连苏门四学士中的张耒、晁补之也叹为惊奇。晁补之更是赞赏李清照的才华,甚至还与李清照结为忘年之交。
才华横溢、名震京城的李清照后与喜好研究金石文物的赵明诚结为连理。婚后初始,他们一起诗词唱和、研究金石文物,过着志趣相投、琴瑟和鸣的幸福生活。才气卓群的李清照同时又最具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深爱不依附,深爱不随流。遗憾的是,她读懂了丈夫的款款柔情和渊博知识,却没有读懂丈夫生命的筋骨,他的责任不担和苟且、营私令李清照仰天长叹!也黯然诞生了撼人心魄的千古名篇《夏日绝句》。
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赵明诚担任江宁知府,彼时有一位将领率京都的部队驻扎在江宁。不曾想,这个将领意欲谋反作乱,当地的一位官员探知了这个秘密,迅速地向身为知府的赵明诚进行了禀报。本该严查此事的赵明诚恰巧此时接到朝廷的调令,调往湖州担任知州。赵明诚还没有离开江宁知府,前往湖州,仅凭手握的一纸调令,对待这个紧急事件的态度不是迅速严查,铲除隐患,却居然以调任为借口,推诿拖延,留给继任者。当地的这位将领看到赵明诚不予理睬、不负责任的懦夫行为,只好自己采取了单独行动。这位当地将领精心部署,挫败了叛乱,维护了一方百姓的安宁。平息叛乱后的当地将领,在第二天黎明就匆匆去叩见赵明诚,意向他汇报夜里突袭平乱的战况和战果。哪知,知府内根本就没有赵明诚的一点踪影。原来,就在这位将领率军队奋勇平叛的当晚,赵明诚以一根麻绳翻越高高的城墙,逃命而去。
李清照深爱赵明诚,曾写下一首首深情缱绻、相思入骨的词作,但面对丈夫擅离职守、临阵脱逃的不齿行为,她毅然挥笔疾书,鞭挞其苟且不为、不耻其营私、龌龊之心。
天地英雄气,千秋共浩荡。李清照胸中横亘的英雄之气、独立精神,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礼法社会下,犹如狂风暴雪中依然傲立枝头、尽情绽放的一朵骨梅。身为女子的她,心怀天下,心怀家国,虽未能为国事而披坚执锐,但她以刚直与坚毅的品格,独立与自由的灵魂把春的力量积蓄,呐喊出了漫山遍野的争春之声。
秋瑾
生命不在于长短,生命无所谓性别。巾帼不让须眉的秋瑾,以三十二岁的短暂春秋,诠释了腊梅的坚韧、风骨。
1907年7月13日下午4点,浙江绍兴大通学堂被众多清兵包围,学堂内只剩校长秋瑾一人。秋瑾浩然正气,视死如归,蔑视着末日腐败政府的血洗!
三天前,秋瑾得到消息:与她联合反清的徐锡麟在安庆起义失败后被捕就义。当时,就有好心人劝她火速离开绍兴;也有朋友已为她在上海的法租界找到了一处隐居的住所,但她一一断然拒绝。她说:“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如满奴能将我绑赴断头台,革命至少可以提早五年。”她遣散了所有学生,唯独自己没有去逃命。
清政府的绍兴知县李钟岳,连夜提审了身着一袭白衫的秋瑾。为了得到确凿的证据来处死秋瑾,知县百般诱供,企图要她招出革命组织内情和同党名单。即使写不出同党名单,写下 “秋瑾罪该万死”也算她投降,以震慑其他仁人志士。秋瑾提笔写下一个“秋”字,沉思片刻,毅然奋笔,如天际的狂风暴雨溅落纸上:“秋风秋雨愁煞人。”绝笔长叹!
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在家乡绍兴被“即刑正法”,饮刃轩亭口。
从小接受了良好教育、嫁在阀阅之家的秋瑾,本可以过雍容华贵的贵妇生活,但她看到八国联军侵略后的清政府官员(包括她的丈夫)在朝廷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后,依然过着歌舞升平、花天酒地的生活。她极度愤懑,冲破藩篱,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一条艰巨的道路——革命救国。她东渡日本寻求救国之道,学习之余,积极参加当地留学生举办的各种社团活动。回国后,为了倡导并实现男女平等,她艰难筹款办了《中国女报》;作为大通学堂的校长,她亲自进行真枪实弹地训练学生;反清起义失败后,为了唤醒沉睡中的国民继续进行革命斗争,她没有逃命,义无反顾地走上断头台,以单薄的生命之躯,诞生了爱国救国的浩然之魂,波澜壮阔之势……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秋瑾,用她三年的革命生涯履行了 “鉴湖女侠”“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的铮铮誓言。她离去了,燃尽了生命,却化作了永恒的光明,感召了前行的仁人志士,激励了一代代华夏子孙、炎黄儿女为心中深爱的祖国前赴后继,抛头颅,洒热血。她离去了,却没有倒下,这朵万山萧索、遍野肃杀中一抹枝头的殷红,永远盛开在我们的心中,激情昂扬、家国共生。
……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腊梅争晖报春来。谢道韫、李清照、秋瑾是不与春花争艳、独傲寒雪的缩影,是一个时代传承的殷红。但这一朵朵傲雄的骨梅,却用一副副看似孱弱的铁骨,撑起了巾帼红映的天空。红艳不衰,一如血染的红旗,昂然飘扬,在华夏历史的浪涛声中,振聋发聩,与日月同辉。
洪流不息,骨梅永存!0
杨旭萍
山西忻州人 中学教师
心向阳光 用挚爱倾心职业
以文字荡涤灵魂
意往幽兰 心向雅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