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回二中
6月30日那天,我又一次回到了母校二中。
也许是机缘巧合:31年前的这一天,我们高三学生带着书本回家复习休整五六天,准备参加高考。31年后的这一天,我又回到了学校,看到高三的学生们还在紧张复习,马上要准备放假休整参加高考。——延续了多年的六月高考,因为疫情延迟到了七月。
关于二中的文章,我已经写了10篇,约3万余字。我原以为自己应该把母校的枝枝节节角角落落该写完了,但是我错了。我发现自己远远没有了解透彻自己的母校。一个有历史,有故事的地方,怎么可以那么轻易就能写得尽呢?
昨天,主要任务是陪同市教育局领导和省图书馆专家一行,实地查看学校图书馆建设。我没有想到,到了图书馆我发现了母校如此厚重的源头。
我们总以为学校里最值钱的是高楼,现在发现学校里最值钱的是图书馆。这里面有学校的历史痕迹,是学校的智慧之泉。
学校图书馆不大,就在进大门西侧一楼:阅览室在前,图书室在后。阅览室是个两间教室,那会儿刚好下课时间,不少学生来看书。书一见了学生,立刻就活了。
其实这个迎面开门的阅览室,在我们上学的时候就有,那个白色花格子墙壁我印象太深了。这座楼应该当时学校里最阔气的地方,我们的教室、宿舍都还是一排排的平房,灰砖碧瓦红檐头。
当时高一报名走进学校的感觉,跟现在走进陕师大雁塔校区和西安交大兴庆公园小区的感觉一样:浑身上下猛然就收紧,心底里升起一股肃然之气。真的!
不过当时这里是个商店,不大,卖的东西也不多,就是笔呀本呀之类的小玩意。因为,我们饿了的时候,想要拿零钱买点吃的东西垫巴叽里咕噜乱叫的肚皮,都没有。所以,平常我们都不太去那里。
图书馆,——说是图书馆吧,还真有点寒碜:四间教室改做的,门口也有检测登记的设备。不过,这设备是半洋半土的:学校把主体部分买了回来,然后自己组装在一台电脑上。这样的手工痕迹,不由人一下子觉得,它看起来就有点东北二人转胡穿乱搭的样子,实用但有点搞怪。——可以理解:资金有限,实用为先嘛。
图书馆隔成了两个部分:新书区,老书区,各是两间教室大小。应该承认,书的质量很高,《活着》《平凡的世界》《巴黎圣母院》《雾都孤儿》等等名著赫然在列。
读名著的好处在于能让人学会思考,深思。而且,我不赞成名著的压缩版或者减缩版进校园,即便是小学也不应该。主要是改编者的水平有限,会对原作有损伤。学生读不懂不要紧,可以从初步了解到了解,从了解到有体会,从有体会到会思考。这是阅读的必然过程,这种过程本身就是阅读的收获。
——学校选的书很负责任,内容好。出版社也不错,多是全国知名的大出版社,保证不会有什么问题。进校园的书,必须做到内容好,印刷好,可以是简装本,——我更喜欢看简装书,但绝对不能出现有错别字现象。
叫我们眼馋的是最里边不大的旧书区,虽然有陈旧的书籍土霉味儿,但在好书者这里,就是一种无穷的吸引力。
果然,红木格档的老式橱柜里,有好多好多宝贝。收藏的最久远的是1947年的书。——据专家们说,这在陕西省中学图书馆里太不多见了。还有1950年完整版的《新华月报》,更是难得觅见的宝物,
这些老旧书籍,纸质已经泛黄,但还保存得很完整。那时候,图书的管理也很规范,上面盖的图书馆红色印章,略微模糊,但还能辨认得清。
我们从印章上读懂了母校的演变。最早的一本书扉页上两个印章都是椭圆形,红色字迹,断断续续的。上面一个是:“周至县立第一初级中学”,繁体字,从右往左念。另一个是“周至县立武城中学——教育处”,也是繁体字,从左往右念;其中“教育处”三个字独立一行成排,自左向右读。
果然是:书如交友,越老越好。
你看,图书的价值就在这里:印章里藏着大秘密,在这里你能读到许多。那么,究竟哪个名称更早一些呢?印章给了我们提示,但也给了我们疑惑。
带着强烈的好奇,我仔细搜索母校的建校和发展史:
1934年春,丁村人魏瀛于甘峪河东边一座50余亩的东岳庙设塾课徒,随即办为小学。1939年秋筹备建立“周至县甘河乡私立东岳庙中学”,1940年正月,正式以此名命名,招收初中一年级学生50名。1941年秋,陕西省教育厅批准改校名为“周至私立武城中学”,应抗战要求,1946年增设高中班。1949年5月,周至县解放,学校归县政府接管,名为“周至县立武城中学”。1951年、1953年,先后改名为“周至县第一中学”、“周至县第一初级中学”。
1958年,学校所在地划归户县,学校先后更名为“户县第五中学”、“户县第二中学”,同年增设高中班。1969年、1970年先后更名为“甘河五七干校”、“甘河中学”。1972年,恢复为“户县第二中学”。
看来,书扉页上的两个印章,盖在上面的在后,盖在下面的在早。
还有一个大发现,学校图书馆登记簿,居然还保留着国家最早的图书管理账本,记录很规范细致,书的来源和入库清清楚楚。这就是敬业的价值:给后代留一个清清楚楚的交代。这种老式样的册页,现在已经很难找到了。专家很激动,把活页拆下一页,小心翼翼地收藏起来带走。
坐在母校图书馆里,我突然新生感悟:原来最有价值的东西,是用时间熬出来的。
母校的图书馆里也藏着我的一部分记忆啊!
我不敢保证自己会不会还要写《再回二中》(二),因为有些事情是由不得自己控制的。
情之所至,心为之动。将来的事情,谁能说得准呢?
(摄影:何震)
(作者简介:陈启,陕西西安户县人。文风力求散淡、干净、质朴。2008年,歌曲《因为有你,因为有我》(词曲)发表于《中国音乐报》;散文《酸汤挂面》、《一件棉袄》《吃搅团》等发表于《教师报》。诗歌《船夫之歌》《向往北方》等发表于文学陕军。散文《吃麦饭》入编《2019年中考冲刺卷陕西语文专版》。)
(公益广告1:龙源香醋 品味生活13186035184)
(公益广告2:书法臻品 品质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