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仕元:碳,未来将成为生物经济学的货币 | 财知道
来源:凤凰网财经《财知道》
中央经济会议指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目标的提出意味着中国正进入低碳文明发展阶段,未来中国的经济结构与能源结构将发生巨大改变。
“碳达峰”的目标带来了哪些产业机遇?经济增量在哪里?存量压力在哪些领域?未来十年,中国能源消费的格局将发生哪些改变?实现 “碳中和”和实现“碳达峰”的路径有什么差异?凤凰网财经对话西南证券首席研究员张仕元。
张仕元指出,无论是机遇还是压力,主要还集中在能源消费这个领域。其中,电力(包括供电供水)、黑色金属、非金属和运输这四个行业感受到的压力是最大的。而低排放的新能源、节能减排的技术、储能技术和低能耗新经济都面临发展的机遇。另外碳本身引发的碳计量、碳交易和碳金融也将成为新兴行业。
有观点认为,到2030年中国能源消费有望形成煤炭、石油天然气和以风能、光能、核能和生物质能源为代表的非化石能源三分天下的局面。张仕元并不认同。他认为,未来十年,煤炭、石油天然气为主的化石能源的占比虽从现在的85%下降到80%以下,但仍然占比较大。
关于各能源的投资属性,张仕元做了一个能源增速模拟,模拟结果显示:未来十年天然气和水电的增长幅度可能达到98%和70%,所以这两个行业应属于成长型;煤炭行业的体量比较大,加上它在未来的十年的消费总量不会出现显著的下降,所以具备一定的价值型的特征;石油板块受国际价格波动比较大,而且未来十年,它的增长幅度不会太大,所以可称为波动型。
张仕元提出,随着经济的发展,生物经济学将越来越符合全球经济发展的方向。他表示:“当碳达峰和碳中和概念提出以后,碳交易的信息让我们感到碳在生物经济学里,越来越具备货币在西方经济学里的地位。”
对于实现碳中和的三条路径,张仕元指出,分别为减排、节能和固碳。每一条路径的实现都需要许多的技术创新及市场创新。
以下为对话全文(节选):
凤凰网财经:“碳达峰”给哪些产业带来了机会?带来的经济增量在哪里?存量压力在哪些领域?
张仕元:首先碳排放本身大部分是由能源消费产生的,能源消费产生的碳占所有碳排放的85%,所以无论是机遇还是压力,主要还集中在能源消费这个领域。其中,电力(包括供电供水)、黑色金属、非金属和运输这四个行业基本上占到了中国碳排放的83%。“碳达峰”的目标下,这几个行业的增长会受到抑制,感受到的压力是最大的。
数据来源:同花顺FinD,西南证券整理
机遇方面,低排放的新能源、节能减排的技术、储能技术和低能耗新经济都面临发展的机遇。另外碳本身引发的碳计量、碳交易和碳金融也将成为新兴行业。
存量压力主要集中在煤炭行业,包括电力、黑色金属(主要是焦炭)、非金属等。由于煤炭的消费增量越来越小,甚至转化为减量,这些行业未来可能会面临比较长期的增长烦恼。此外,未来煤炭生产者会减少,市场集中度会进一步提高,所以无论是从价格,还是从企业盈利,这些行业将会比较稳定。此外,煤炭行业还需要在新技术、工艺以及环保领域投入更多,以减少碳排放的压力。
凤凰网财经:中国目前能源消费的85%都以传统能源为主,其中煤炭占比超过50%,石油占比约为20%,天然气不足10%。那么,到2030年“碳达峰”的时候,中国能源消费的格局会发生哪些改变?
张仕元:我做了一个初步的推断,从2020年到2030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可能会在2020年的基础上增长24.9%,达到62.3亿吨标准煤(中国计量标准),平均能耗达到3226千克石油单量(国际计量标准)。这个水平接近当前欧盟和日本的水平。即使这样,中国的人均能耗也远远低于美国。
数据来源:同花顺FinD,西南证券整理
总的结构中,煤炭的占比可能会从目前的57%下降10个百分点,石油消耗总量可能会下降不到1个百分点。而天然气的消费量可能会从目前的8.3%提高5个百分点,以水电、核能、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为主的新能源占比可能会提高6个百分点。这样看来,煤炭、石油天然气为主的化石能源的占比虽从现在的85%下降到80%以下,但仍然占比较大。
凤凰网财经:有观点认为,中国能源消费有望形成煤炭、石油天然气和以风能、光能、核能和生物质能源为代表的非化石能源三分天下的局面,您认同这一观点吗?
张仕元:可能在碳达峰的时候还难以形成,只能期待看碳中和的时候能不能形成。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中国从现在到2030年依然是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的阶段,经济总量和人均GDP仍增长较快。无论是经济增长的需求还是居民生活的改善,都有较大的能源需求。而中国煤炭消费的基数比较大,要把这么大的基数快速地降下来,可能不太现实。此外,中国天然气和原油的进口依存度比较大,要大量地采用像天然气这样的清洁能源也有一定的难度。
第二、从国际比较来看,美国作为一个消费大国,长期稳居碳排放的第一位。而且它的石油天然气储量从全球来讲都比较丰富。即使在2007到2008年美国碳达峰的时候,它煤炭消费排放的二氧化碳依然占整个能源消费排放的36%。
凤凰网财经:从投资角度,哪些消费能源是价值型,哪些是成长型?
张仕元:我们做了一个能源增速的模拟,模拟结果显示,到2030年,天然气和水电的增长幅度可能达到98%和70%。这种增幅是比较大的,所以这两个行业应该属于成长型。
数据来源:同花顺FinD,西南证券整理
另外煤炭行业的体量比较大,加上新技术的应用和竞争主体的改善,它在未来的十年的消费总量不会出现显著的下降。所以不管是从量还是从价角度,它都具备一定的价值型的特征。
还有一个领域是石油板块,它受国际价格波动比较大,所以我们既不能说它是成长型,也不能说它是波动型。而且未来十年,它的增长幅度不会太大,所以我把它定义为波动型。
凤凰网财经:实现“碳达峰”的目标,需要我们各个省份的努力,但部分高碳大省确实感受到了不小的经济转型压力。毕竟用9年的时间,想把30多年来所形成的工业产业体系和能源结构扭转过来,难度很大。它们的压力主要来自于哪些方面?如何才能解决?
张仕元:有存量经济形成的压力,也有地域或气候形成的压力。按照2017年的数据,碳排放前八位的省份排放总量占到了全国的一半。这八个省份里,除了广东和江苏这两个经济大省以外,其他的都是淮河以北的地区,比如山东、河北、内蒙、河南、山西、辽宁等。
数据来源:同花顺FinD,西南证券整理
中国的经济结构北重南轻,像能源、机械、冶金这些行业,大部分集中在北方,所以带来了大量能源的消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另一方面,淮河以北存在冬季供暖的压力,这在南方是不存在的。所以碳排放排名第一的山东排放量是海南的近二十倍。
凤凰网财经:目前中国碳交易市场已经启动建设,6月底前将上线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交易中心将落地上海,碳配额登记系统设在湖北武汉。碳交易市场的建立是否有助于缓解高碳大省“碳达峰”的压力?
张仕元:碳交易的目的是实现排放区域的均衡。2013年至今,中国有八个省市已经参与到了碳交易的市场,总交易额已达4.45亿吨二氧化碳,成交金额已突破100亿。
目前,中国的碳交易市场还是商品市场,不是金融市场。它从早期的试点,到走向全国,总体发展还算稳健,不过参与者还比较少,规则和技术支撑体系尚需健全。
凤凰网财经:您在分享的时候经常提到生物经济学这个词,碳达峰和碳中和与生物经济学有什么关联?
张仕元:生物经济学是最近二三十年刚兴起的一个经济学派,在主流经济学里,声音还比较小。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社会资源矛盾的产生,可能让生物经济学越来越符合全球经济或人类发展的大方向。
目前的主流经济学是以西方经济学为主体。西方经济学讲究的是竞争,生物经济学除了竞争还讲究共生。而共生才更符合这个世界大的发展方向,因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各个经济体之间的关系,不是零和博弈的概念。
另外,弗里德曼的货币学很好地完善了西方经济学体系,但在生物经济学体系里,一直没有找到类似于西方经济学里货币定位的代表。当碳达峰和碳中和概念提出以后,碳交易的信息让我们感到碳在生物经济学里,越来越具备货币在西方经济学里的地位。
以碳为标准存在几个概念。第一、低碳经济和高碳经济。低碳经济指碳排放量相对较小的经济。第二、碳本身在资源界或经济体系里不存在好与坏的问题,它可以贯穿一二三产业。比如在第一产业里,农业牧业是富碳经济,讲究如何提高碳的利用率。但在工业和消费领域,我们需要控制碳的排放,且达到经济高效的产出。从这个角度看,碳在经济体里将作为可以度量的交易媒介,承担类似于货币的代表关系,在生物经济学里承担不可或缺的作用。
凤凰网财经:实现“碳中和”和实现“碳达峰”的路径是一样的吗?
张仕元: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一样的地方。碳达峰是在保证能源需求稳定增长的基础上,尽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这是一个“排”的概念。碳中和是在稳定二氧化碳排放的基础上,消耗掉大气中多余的二氧化碳,以尽量达到排放吸收相等,实现动态净排放为零的过程。
怎样做到碳中和?需要几个方面。第一、从能源的供给方面,要尽量减少排放;第二、从能源的消费领域,要尽量采用新能源;第三、加大节能的力度,包括工业节能、交通节能和家庭节能;第四、在固碳的方面要加大生态建设,包括森林的增量和土壤固碳,以及二氧化碳捕捉封存技术等。无论是减排、节能,还是固碳,都需要许多技术创新及市场创新。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