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34个都市圈,如何划分一、二、三线?
作者:西部君
来源:西部城事(ID:xibuchengshi0518)
今天来聊下都市圈到底是什么,以及如火如荼的都市圈建设,是否会改写眼下的城市竞争格局。
01
都市圈的三个圈层
目前中国的大湾区只有粤港澳一个,规划的城市群是“19 2”个,已经批复的国家级城市群有9个。
34个都市圈的数量总数,和省会数量相差不大,可见入围门槛低很多,不至于成为长、珠三角发达城市的专利,这也是它被一些三线城市热捧的重要原因。
关于都市圈并没有公认的界限,《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是按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很多城市的地铁时速都超过60公里,不过随着跨城高铁公交化,1小时通勤圈的范围大大提升,最远可以辐射到300公里的范围。
当然并不是说围绕一座城市,画一个300公里的圈,就是都市圈了。都市圈的主要构成条件之一便是人口的聚集度。
比如上述《报告》是以城区人口500万人以上、1小时左右通勤圈内人口密度超过1500人/平方公里作为认定门槛。注意是城区人口500万,而不是总人口。
严格来讲,能够满足相关标准的区域中心城市并不多,这34个都市圈,有很大一部分是潜在的都市圈,还没有发育成型。
所以《报告》对于34个都市圈,也是划分为成熟型都市圈、发展型都市圈和培育型都市圈三类。具体来看:
成熟型都市圈:上海、南京、杭州、宁波、广州、深圳都市圈
发展型都市圈:首都都市圈,合肥、青岛、成都、西安、郑州、厦门、济南、武汉、石家庄、长春、太原、长沙、贵阳、南宁、沈阳都市圈
培育型都市圈:南昌、昆明、重庆、银川、哈尔滨、大连、兰州、福州、呼和浩特、乌鲁木齐、西宁都市圈
这种三等分法,可以看出一些规律。
比如成熟的都市圈,主要由一线城市领衔,且都处在长、珠三角地区。
这里人员、货物、资金和数据的流通和一体化活跃程度,都处在全国第一档,地铁乘车码异地互认、跨城地铁广佛线等突破性的创举,都在这里诞生。
发展型都市圈以二线城市为中心,培育型都市圈的中心城市则全是省会。不过重庆除外,同样的城市等级,且同处在一个城市群之内,成都都市圈比重庆都市圈要更高一级。
02
都市圈的分类标准是什么
无论是上海都市圈,还是成都都市圈,都是以中心城市命名,范围也是以中心城市的主城区开始向外延伸。
但都市圈区别于单体城市地方在于,它是小规模的城市群组合,辐射范围包含了郊区、县城和周边小的地级市。
来源:《我国主要都市圈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与差异化研究》
比如广州都市圈,范围大致包括了东莞、佛山、惠州、江门、清远、肇庆、中山、珠海等城市。
不过都市圈和城市群又有所不同。城市群的范围更大,像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等在内的江浙沪26座城市,可以组合成一个庞大的长三角城市群。
而且,这些城市之间的关系也更平等。比如成渝城市群,成都和重庆双中心,独立发展。
由于涉及到跨市一级的行政区,甚至像南京都市圈,还容纳了安徽的芜湖、马鞍山等市,所以都市圈的成型,除了经济、人口的总和体量足够强,内部的一体化程度至关重要。
换句话说,相对于城市群,都市圈内部有明确的中心,但没有森严的等级和疆界,人财物流通和渗透性更强,壁垒更少。
如果按照城市等级进行划分,那么一个一线都市圈,不仅中心城市的经济实力要足够强大,都市圈内部的交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一体化,以及产业分工和经济往来,同样有很高的要求。
这解释了京津冀明明是一线城市群,但首都城市圈却只能屈居二线,顶着发展型都市圈的身份。
北京属于无法开放落户的“个别超大城市”之一。出于人口控制和功能疏解的目的,无法向廊坊、保定等周边地区进行彻底的资源开放和公共服务共享,这多少造成了都市圈内部的联系不够强。
来源:《国际大都市圈城市空间结构形态与轨道交通系统研究》
当然这份《报告》未必权威,不过南京、杭州、宁波等城市,虽然是二线,但由于在长三角紧密的产业分工模式下,内部的经济、交通联系相当密切,所以进阶一线都市圈并不奇怪。
成都、西安等诸多二线城市,无论是城市发展水平还是和周边地区的融合,都比长、珠三角的都市圈要落后一些。所以在发展阶段上,定位是二线都市圈。三线都市圈以此类推。
都市圈一二三等和城市的一二三线,并不完全重合。首都都市圈的掉队,成都都市圈和重庆都市圈的分化,说明了一个重要的规律:要在34个都市圈中脱颖而出,必须要有空间足够开阔、要素流通足够自由的辐射腹地。
03
都市圈时代,中心城市继续做强
当一座城市喊出都市圈的口号时,那就意味着,它不仅要做强自己,还要以一个更开放的姿态去拥抱周边。
之前的《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提到,要放开都市圈内的落户限制,户籍越来越不重要,意味着中心城市的公共服务、福利,必须向外延伸,无论是教育、医疗还是交通等资源,供给压力必然会越来越大。
当然相对于成本来说,由于人财物等市场要素,永远都是向经济更发达的中心地带聚集。所以整体上来讲,中心城市的收益会远远大于产出,城市的边界甚至可以突破行政区划。
中心城市服务业,周边卫星城制造业加工厂,这种小范围的都市圈总部经济分工,也能够让中心城市的价值发挥到最大。
对北上广深之外的城市来说,打造都市圈,其实意味着一个名正言顺的强省会机遇。从入围的34个城市名单也能看出,它们全都是区域性的经济中心。
除开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剩下的几乎全是省会。而且事实上,对于都市圈的认定标准,也包含了中心城市经济首位度超过30%这一项。
当然经济首位度,是服务于辐射和带动目标。城市群也讲一体化,但都市圈由于范围更小,要突破的行政壁垒更少;另一方面,都市圈形成了做强中心城市的明确目标指引,且门槛更低。
短期内,对那些没有湾区竞争资格,城市群又面临着难以撼动的行政边界的城市来说,都市圈或将会成为一种更流行的城市发展口号。
城市群真正迈出实质性的发展,只有在都市圈成熟的基础上。
来源:《特大城市人口调控的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