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文物中瑷珲之名的历史记忆

地名是人类赋予一定地域或某一地理实体的名称。地名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中华民族文化遗产,是宝贵的文化财富。

瑷珲是第一任黑龙江将军衙门驻地,黑龙江副都统衙署所在地,众多自卫战争的前线基地和指挥部,《瑷珲条约》签订地。“瑷珲”二字饱含着历史的辉煌、民族的屈辱和自强,在爱国主义教育上具有无可替代的社会价值和历史作用。
“瑷珲”及其别名承载着瑷珲历史变迁。
“瑷珲”城名在汉文历史图籍上有爱浑、艾虎、艾浒、艾浑、爱荤、艾辉、爱珲、爱呼、艾呼、瑷珲、爱辉等十余种写法,今通行写作“瑷珲”。学界一般认为,“瑷珲”的名称为少数民族的语言转译,或为达斡尔语可畏之意,或为满语母貂之意。
艾浑之地图  美国国会图书馆藏

瑷珲又称“黑龙江城”,有旧瑷珲与新瑷珲之分。旧瑷珲城址在今黑河市瑷珲镇下辖的外二道沟屯隔江对岸俄罗斯境内的维笑勒伊村,新瑷珲城即今瑷珲镇。

1683年 (清康熙二十二年),以宁古塔将军辖区的西北部,设置镇守黑龙江等处地方将军衙门,简称黑龙江将军衙门。黑龙江(瑷珲)副都统与将军同驻黑龙江左岸的瑷珲旧城。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黑龙江将军与副都统同时移驻瑷珲新城。

1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黑龙江将军萨布素报瑷珲新城竣工的奏折  黑龙江省档案馆藏

满译汉为:镇守黑龙江等处地方将军臣萨布素等谨题。为题闻修建黑龙江城事。我等兵役会同奉天副都统穆泰等所率兵役,自四月十一日动工,至六月二十五日完竣。城方圆一千三百庹,内外均植木,中实以土,城外掘设双壕。为此谨题。黑龙江将军臣萨布素、副都统加一级臣温岱、副都统臣雅奇那。

1690年 (清康熙二十九年),黑龙江将军移驻墨尔根城,留黑龙江(瑷珲)副都统专城驻守。1699年(清康熙三十八年),黑龙江将军又从墨尔根移驻齐齐哈尔。

康熙年间黑龙江巡边路线图 黑龙江省档案馆藏
描摹略图 出自吴雪娟《满文<黑龙江左岸旧瑷珲上下江示意图>初释》

描绘清代黑龙江城(瑷珲)副都统衙门辖区的地理状况。有满文注记“三年一次大巡之鄂博”“黑龙江每年巡查处”“墨尔根、黑龙江会哨处”,并题有黑龙江城与黑龙江左岸数处相距里程的满文红签。

1858年(清咸丰八年)《瑷珲条约》签订后,沙皇俄国加剧了对中国的入侵,瑷珲作为边疆重镇尽受外敌屠戮和欺凌。

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7月17日到21日,沙俄侵略者在黑龙江左岸制造了一系列惨案。随后,沙俄军队进兵江右,火烧瑷珲城。

19世纪60年代,中国东北币制紊乱,军阀滥发纸币,致使官帖泛滥贬值,卢布乘机而入,越过边界侵入我国东北。1875年以后,瑷珲被“羌帖”(沙俄在我国东北地区发行或流通的卢布票)所独占。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沙俄为筹战争费用,大量印发“羌帖”,致使俄币开始贬值。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羌帖大幅贬值,羌帖流通区域零币短缺。1917年,瑷珲县商会为解决羌帖大幅贬值导致的零币短缺问题,开始在瑷珲县境内发行可与“羌帖”兑换的小额辅币券。

民国七年(1918)瑷珲境内叁角通用券

1933年春日寇侵占瑷珲,于瑷珲建立伪瑷珲县公署,同年9月伪县公署迁往黑河。1939年3月,瑷珲县警务科与黑河国境监视队合并,设立瑷珲县国境警察本队,下设各分队。1940年日本侵略者为强化国境警察机构,把国境监视队、警务局、警察署合并为国境警察本队。设置岗哨,盘查过路行人,检查旅行证明,签字放行;架设瞭望塔,窥探对岸苏境,监视黑龙江上苏联来往船只等。

伪满康德十二年(1945)七月十二日通行证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中国共产党干部进驻黑河,成立黑河地区行政办事处,管辖瑷珲县。1946年春,建立瑷珲区政府,隶属瑷珲县。1947年10月,中共中央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1948年7月15日,土地改革后,瑷珲县政府依照中共中央和东北行政委员会要求向农民填发土地执照。

民国38年(1949)十一月七日纸质李双来土地执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烈属、军属、革命残废军人、复员建设军人积极加入到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事业中,并发挥了巨大作用。各级政府召开大会,评选模范。

1955年瑷珲县一等荣军模范奖状

1955年1月12日至15日,瑷珲县召开第四届烈军属、荣复转业军人及优抚模范代表会议,并颁发奖状。

“瑷珲”二字深刻的涵义蕴含着凝聚力、亲和力和浓厚的家国情怀,“瑷珲”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承载着我们共同的历史源流和文化记忆。

主编 / 初丹  副主编 / 王秋姗  责编 / 李洋
撰稿 / 李碧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