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窗灯火地,水陆一城门
□苏报记者 罗雯
乘船从大运河南端北上,可遥见瑞光塔——苏州地理标志之一,古桥、古塔、水陆城门以及两岸的黛瓦白墙构建起水陆盘门美丽又古老的空间轮廓。
盘门,古称蟠门,为吴都八门之一,是国内唯一保留完整的水陆并列古城门。它是苏州西南交通枢纽,是范成大笔下“人语嘲喧晚吹凉,万窗灯火转河塘”的热闹之地,也是商贾云集的繁华地区,从这里便可一窥姑苏古城2500年的历史。
三景汇集 千年运河孕育明珠
“北看长城雄伟,南看盘门秀丽”,这是古建筑园林大师陈从周对盘门的评价。盘门的秀丽来自它千年来积淀的生活气。古桥、古塔、古城门、古寺庙等景观,共同汇成盘门这一大运河上的明珠。
1986年10月1日,盘门景区对外开放。景区内,雄踞苏州西南的盘门水陆城门、横跨运河的吴门桥、临流照影的瑞光塔,由滔滔大运河将其相连,是为“盘门三景”。
周敬王六年(前514年),伍子胥受吴王命,造筑阖闾大城。如今水陆城门仅存盘门,为元末重建,又经明清两代续修,是我国保存至今最典型的水陆城门。盘门易守难攻,是古城的重要军事防御建筑。水陆两门并列,陆门又分内外两重,中间形成防御用的瓮城,水城也同样设有瓮城,除军事防御功能外,还可以控制城内河道水位,用于防洪泄洪。千百年来,盘门虽经过多次整修,城址却未发生较大变化。
景区内吴门桥是省内现存最高的单孔古石拱桥,它是步入吴门的第一桥,沟通了苏州古城与西南郊的往来。古运河与大龙江交汇处,水流湍急,过去人们想渡河,需得借助摆渡船。为方便往来,公元1084年吴门桥初建,成为苏州市区现存最早的石拱桥,现存桥为公元1872年重建。
瑞光塔更是苏城的标志建筑之一,其历史在苏州诸塔中仅次于虎丘云岩寺塔。现存瑞光塔为北宋初期所建,传说自建塔以来,夜夜放出五彩祥光,远近各处特别是城南都能看到瑞光塔的光芒。方志记载:“宋宣和间,五色光现,诏赐今额。”瑞光塔的名字由此而来。
龙蟠水陆 春秋时的战略要地
盘门位于苏州古城西南隅,素有龙蟠水陆之称。伍子胥建城之初,为防越国北侵,曾用木头刻成蟠龙悬挂城门上,以示震慑越国,故名蟠门。又因其门“水陆相半,沿洄屈曲”,改称盘门。
史书记载,盘门始建于公元前514年,即周敬王六年、吴王阖闾元年。这一年,吴王阖闾重用伍子胥委派他建筑阖闾大城即苏州古城,开设水陆城门各八座,分别是阊、胥、盘、蛇、娄、匠、平、齐。
在这八大城门中,盘门最为幸运,它是国内唯一保留完整的水陆并列古城门,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2006年,盘门作为元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盘门城墙长300多米,高5米多,现存的砖砌城墙重建于元末明初。它由两道水关、两道陆门和瓮城组合而成。
两道陆门间构成长方形瓮城,四周城墙高耸,易守难攻。内城门北面左侧有条城墙跑马道,可直抵城墙顶上的宽阔平台。在此能看到整个陆门、水门、瓮城的全貌。与陆城门并列的两道水城门,均用花岗岩石构筑,高大的城门洞,可容两船并列而过。两道水城门用绞盘启闭,既是重要的防御设施,又能控制入城水位。
盘门城墙上建有城楼,飞檐翘角,气势不凡。门上匾额题有“吴中锁钥”四个大字,显示出盘门重要的战略地位。城墙上建有锯齿形雉碟、女墙、射孔、闸口、绞关石等各种防御设施,城头旗杆上随风飘扬着吴王的旗帜,并陈列各种兵器……站在盘门城墙上,依然能感觉到春秋时代吴国的强盛与霸气。
商贸繁盛 要塞周边店铺林立
盘门的地理位置为它的繁盛奠定了基础,建成之初,它就是古城的“锁钥”,不仅是城防要塞,也是交通要道。
京杭大运河自北向南绕城而过,然后折向东去,从盘门登舟,可溯运河北上,抵达京城;或至胥江口折而往西,可入太湖;往南则可经吴江松陵、平望等镇,直下杭州,陆道则纵横交叉、四通八达。
在这样的交通环境下,盘门周边寺庙、园林、馆驿鳞次栉比。其盛况屡见于志书和历代诗文,在南宋《平江图》、清代《盛世滋生图》中亦可看到。盘门的繁华是随着吴门桥的建造而起的,有了吴门桥,人们出行与往来大为方便,盘门内外的大运河和内城壕两岸,人烟逐渐稠密。范成大有《晚入盘门》描绘了当时的热闹景象:“人语嘲喧晚吹凉,万窗灯火转河塘。两行碧柳笼官渡,一簇红楼压女墙。何处采菱闻度曲,谁家拜月认飘香?轻裘骏马慵穿市,困倚蒲团入睡乡。”
在这里,古桥、古塔、古盘门、古寺庙、古街坊,组成了典型的吴地文化。元末,常遇春从盘门攻城大败张士诚,店铺商肆多毁于战火,之后盘门一带人迹罕至。到了明代,阊、胥两地逐渐成为吴中最繁华的商业区,盘门车水马龙的景象不复存在。
活化遗产重现运河繁华
水陆盘门将用科技手段重述2500多年人文篇章
苏报讯(记者 罗雯)在“运河十景”的建设中,屹立在大运河畔的盘门景区将重焕异彩,利用科技手段,重述苏州2500多年的人文篇章。
“我们正在筹备'姑苏夜话’项目,并计划于今夏举行的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上正式推出。”苏州水上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韩惊雷透露,该项目将运用科技手段,以定制游船为载体,除了对运河沿岸景观进行美化和灯光亮化以外,会以灯光秀的形式讲述苏州2500多年的建城史和人文历史,将视觉、听觉、触觉和动感完美融合。同时将推出漂浮观影体验项目,全面展示江南文化、古城文化及运河文化。
近年来,盘门景区修复古城墙,整治瑞光塔院,重建四瑞堂、伍相祠、放生池,还营造一池三山、种树植草,精工修造丽景楼、双亭廊桥、水濂洞等诸景点,是苏州旧城改造与保护项目,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
“盘门自古就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它是大运河苏州段上的文化地标,我们需要在保护好它的前提下同时做好开发利用,'活化’运用遗产助推文旅开发。”苏州文化学者柯继承说。据景区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盘门景区因其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他们在遗产的保护和修缮上也会格外重视,基本按照古法“修旧如旧”的原则,对文化遗产进行维护。
2018年,盘门景区完成盘门城墙东段修复工程,对局部墙体变形及膨胀、墙体裂缝等结构问题进行加固,对影响墙体安全的表面草本植物及顶部大型乔木进行清除,对墙体材料劣化严重区域采取加强措施,增加了城墙顶部排水系统。
去年上半年,苏州市文保所还利用VR技术营造沉浸式体验场景,推出了“文物网上游”系统,将苏州部分国保单位搬上移动端,市民可对瑞光塔等古建筑进行3D虚拟漫游,自由改变行走路线、观察视角,体验不一样的“云旅游”。
+点料
留住记忆
老盘门人的盘门记忆
住在解放新村的赵龙英,生在盘门边的炒米浜,几十年来,她见证着水陆盘门的巨大变化。“我小时候,这叫'冷水盘门’,也没有今天的盘门景区。”赵龙英回忆道,“那时候周边都是一望无际的稻田,没有路灯,古城墙、瑞光塔有些残败。”
自上世纪70年代起,盘门周边居民楼增加,各种商业业态增加,盘门景区也进行规范化管理,经过整修后的水陆城门、瑞光塔、吴门桥也成为附近居民散步休闲的好去处。
专家建言
两岸“工业遗产”不可忽视
盘门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也是苏州2500年历史的见证者,在保护好文化遗产的基础上也要开发好,让文化“活起来”。此外,从盘门向东延伸,古运河两岸留下了不少工业遗产,如苏纶厂等,这些沿河景观也可以作为推动苏州文旅开发的重要内容,让这些运河的记忆重新显现。
——苏州文化学者 柯继承
名人题咏
苏州十咏其八·伍相庙
(宋·范仲淹)
胥也应无憾,至哉忠孝门;
生能酬楚怨,死可报吴恩;
直气海涛在,片心江月存;
悠悠当日者,千载祗惭魂。
泊舟姑苏
(宋·王安石)
朝游盘门东,暮出阊门西;
四顾茫无人,但见白日低;
荒林带昏烟,上有归鸟啼;
物皆得所托,而我无安栖。
乡风民俗
富有姑苏特色的端午民俗文化节连续多届在盘门景区举办。
包括伍氏宗亲祭祀、花式粽子展示等传统活动和端午诗会、群众文艺作品汇演等新式内容每年都会吸引几万人参加,运河文化底蕴深厚的水陆盘门加上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让这里成为居民和游客体验运河文化的重要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