捂灰技艺详解
有一种黑色的紫砂壶,色调乌金,黑内透青、青中泛蓝,色泽黑而不闷,泡养后犹如墨玉般深邃迷人,非常受壶友追捧喜爱。有人以为它是原矿黑泥所制,其实它只是采用了捂灰的技艺。
捂灰技艺
捂灰是通过运用其他介质人为地对窑变现象的一种应用,在烧成过程中使紫砂器变色均匀的一种烧成工艺。龙窑烧成时,由于茅柴未完全燃烧而导致残留物和炭灰堆积,特别是在下段底部位置形成局部混合还原气氛,造成紫砂器的变色现象。
众所周知,紫砂原矿的主要化学成分含量除了二氧化硅(石英)、氧化铝外,氧化铁的含量最高。
紫砂泥料中紫泥和红泥的主要呈色元素是铁,所以烧成后成紫色调或红色调。而捂灰正是利用其中的铁元素在不同状态下呈色不同的原理。
具体做法是将紫砂壶放入一个匣钵内,用稻谷糠(现多用木炭粉)捂塞密闭,在龙窑的炉龙位置,或在1000度以下低温缺氧状态下二次烧制。烧成时升温缓慢,谷糠被引燃但缺乏足够的氧而不能充分燃烧,谷糠中的碳分子被吸入壶胎里,与紫砂壶中的铁元素发生反应,使高价铁离子还原为低价状态。由于氧化亚铁呈玄色,所以捂灰的作品呈黛玄色。
捂灰历史
捂灰技艺并不是现代发明的,而是古已有之。清末名家程寿珍就有许多捂灰烧成的作品。
在古代,捂灰是作为一种掩盖泥色不匀的装饰手法。有时紫砂壶烧成后烧成后壶身颜色不一,比如泥料中有黑晕,如果比较欠火候,那么可以使用捂灰来补救。经过捂灰后,壶体颜色统一了,且色墨而不板。
关于捂灰的起源还有个这样的传说:
相传,紫砂名艺人时大彬烧制了一批紫砂壶,但是出窑之后发现全都花了,遗憾之余准备砸碎扔掉,被一个年轻人急忙拦下,说:我有办法补救。只见他将些许碳粉放进包围着紫砂壶的匣钵内,又重新开窑烧制了一遍,出窑后一瞧,壶身通体墨色,别有一股风味,自此,捂灰工艺就诞生了。
经过探索,人们将捂灰发展成了一门独特的工艺,而不仅仅是补救花泥的措施。
今人采用捂灰工艺,追求的更多的是火与自然的美。
捂灰条件
捂灰对火温要求很特殊,不是每一种泥料都可以采用捂灰技艺的。紫砂泥料中如绿泥类等一部分含铁量较低的泥料一般不适宜捂灰烧成;朱泥结晶程度高,捂灰成功几率极低;底槽青等紫泥类捂灰,颜色黑里透青、青中泛蓝。
各种紫砂原料由于其本身矿物成分含量的差异,以及烧成时温度和气氛的不同,捂灰烧成后会呈现多种青黑色调。一般来说紫泥类捂灰后有黑中泛青的效果,段泥类捂灰后是灰黑色效果,红泥类则表现出比较纯的黑。
捂灰对泥料的品质很挑剔,越是好的泥料烧出的效果越好,泥色愈加温润,质地也似铁石。泥料差的,在捂灰后一般会产生“花壶”现象,捂不出效果来。有人用化工料配制近似“捂灰”效果的仿捂灰泥料,但色泽呆板、颗粒感差,质感完全不一样。
捂灰工艺难度大、成品率低,壶艺师对泥料泥性的熟悉、烧制技巧的掌握等都有很高的要求。
捂灰壶的特点
捂灰工艺主要是含铁量较高的紫砂器在还原气氛下烧成,使原料中氧化铁存在的形式发生改变。在正常烧成条件下,紫砂原料中氧化铁的结晶形成大多数是赤铁矿,在还原气氛中烧成,赤铁矿被还原成了磁铁矿晶体,故捂灰制品表面对磁铁有一定的吸附性。
紫砂壶必须是烧成以后再捂灰,生胚是不能捂灰的。
捂灰烧成后的紫砂器,如再在中性一氧化气氛的窑炉中复烧,又会恢复到原来的颜色。
捂灰的色彩较黑料紫砂变化丰富有光泽,因有碳分子融合所以表面有蜡状裹附感。
黑料紫砂壶断面通体黝黑,而捂灰壶打碎后断面一般仍然能看到原来的颜色,这是因为有些氧化铁并没有完全还原成氧化亚铁。
捂灰壶在二次烧制过程中未加入任何有害的化工原料,只是利用了铁元素改变了存在的形式而引起颜色变化。和那些添加了着色剂的壶完全不同,捂灰壶色泽自然,光彩丰硕、质感平滑,颗粒感强,有墨玉之感。
正常捂灰后的紫砂壶透气性不会发生任何变化,反而会在泡养后呈现出非常好的视觉效果。
捂灰壶保养
紫砂壶捂灰后,泥料如黛瓦之色;经过泡养更是细腻养目,稳得内敛。用“温润如墨玉,坚质似铁石”来形容,再合适不过了。
日常养护小贴士:
新壶使用前要先里外清洗。因其出窑的时候全身满是“碳尘”,所以壶嘴、把、口盖等处都要细心洗刷,将可能有的炭灰彻底清洁干净。
再用茶水泡养两天,使茶碱中的酸性物质与与残留的炭灰充分中和,以便排出细小混浊物质。
泡养初期,壶表可能会出现类似金属光泽的斑痕,主要是因为壶在捂灰过程中,部分铁离子被直接还原,经过水的浸泡后起的氧化反应所致。可以用普通的百洁布蘸湿后用力擦拭,很容易消除且不会损害壶体。
润似墨玉、质如乌金,相信泡养后的捂灰壶一定会让你惊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