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丹参,功同四物”辨析
“一味丹参散,功同四物汤”语出《妇人明理论》,是语影响颇钜。许多医学著作中皆有转载论述。如《本草纲目》云:“按妇人明理论:四物汤治妇人病,不问产前产后,经水多少,皆可通用,唯一味丹参主治与之相同,盖丹参能破宿血…其功大类同当归、地黄、川芎、芍药故也。”及《本草从新》说:“丹参补心,去瘀生新…功兼四物(一味丹参散,功同四物汤)为妇科要药。”《滇南本草》也有:“丹参……一味可抵四物补血之功。”的记载。又今时医每在用丹参时皆云:一味丹参,功同四物。
然细核之不无欠妥之处。我认为丹参补血之功并不同于四物汤的补血之用。况且丹参与四物汤还有许多其它的功用。现就四物汤与丹参分别加以辨析。
1.四 物 汤
四物汤是由《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篇中的胶艾汤去艾叶、阿胶、甘草化裁而来的。以四物汤之名始载于宋《和剂局方》。四物汤是养血剂的主方,又是调经的要方,并可加减应用于胎前产后诸证。被认为是妇科之总方,调经之通剂。由地黄、芍药、当归、川芎四味药组成。
1.1.性 味:就四物汤的性味来说,都是肝经的血分药。由于性味不同,其功能有异。著名医家于道济认为当归、川芎是血分药中的辛甘温,以化肝阳;地黄、芍药是血分药中的酸苦寒,以化肝阴。阳能化气,阴能补血;阳主疏通,阴主收摄。所以四物汤具有生、长、收、藏之用。
1.2.功 用 主 治:方中的地黄能壮水滋阴,白芍能敛血益阴,二药由能补肝阴,又能清肝热。然血虚者又多滞,故合当归、川芎之辛甘温以行血行气,也能补肝养血,所以四物汤能补肝脏的阴阳,活肝脏的气血,疏肝脏的郁滞。可谓虚者补,滞者通,热者清,为补肝、疏肝、清肝之剂。女子以肝为先天,肝主血。因此凡属肝血虚、肝血滞、肝血热而导致的月经失调,四物汤皆可用之。
2.丹 参
丹参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色赤,味苦,微寒,归心、肝经。其功用主治:
2.1.补 血 调 经:丹参有补血调经的功用,然其补血之用并非与四物汤补血之功相同,实该品是通过祛除体内积滞使气血通畅,而达到补血之功的。《本草正义》云:“丹参…《本经》所谓益气,《别录》所谓养血,皆言其积滞既去,而正气自伸之意,…而世俗以为补血之用,及止崩带下皆非古人真旨矣。”《本草求真》也说“丹参破瘀一语,已尽丹参功效矣,然有论其可以生新胎,调经…等症,总皆有其瘀去矣。”可见丹参补血之功并不同于四物汤之补血功用。正如陈修园说的好:“今人谓一味丹参功兼四物汤,其认为补血行血之品,为女科之药,而丹参之真功掩矣。”故丹参补血调经作用是在祛瘀基础上而形成的。
2.2.凉 血 消 痈:本品性寒能凉血,又能活血消徵瘕积聚,有清瘀热消痈肿之功。临床常配三棱、莪术用以祛瘀消徵,《神农本草经》载其“主积聚、破徵瘕”;与银花、连翘等清热解毒药同用主治疮疡痈肿,《日华子本草》云“丹参治恶疮疥癣、瘿赘肿毒、丹毒”。医学教育网
2.3.凉血安神:本品凉血安神主要用以两方面:一是由于热病烦躁神昏引起的失眠,《日华子本草》言其“养神定志,治血邪心烦”,如热病邪入心营,用清营汤清心营之热,方中的丹参即为凉血而安神;另一方面是杂病引起的心悸失眠,《滇南本草》云:“丹参养心定志、安神宁心,主健忘怔忡、惊悸不寐”,如杂病血不养心,心烦偏旺之心悸失眠,用天王补心丹滋阴养血,清心安神,其中的丹参也是寓凉血安神之意。
3.讨 论:
综上所述,可知丹参与四物汤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点。四物汤的四味药均为肝经血分药,其能直接发挥补血调经的功用,而丹参走窜有余,在祛其瘀滞,血液得以通行后也能达到补血调经的功用。可见两者都能达到补血调经的目的。“一味丹参,共同四物汤”可能也就是指的这一点。然四物汤的地黄能补肾滋阴,白芍能平肝敛阴,而丹参没有这种作用。且四物汤补血的力量较大,若其人血虚甚者,则应该用四物汤,而丹参补力不及四物汤,难以胜任;若其人血虚而兼胸脘胀闷,消化不良,则不宜用四物汤的滋腻药,而宜用丹参,既不滋腻,又能散满止痛,助消化,比较相应;当归、川芎辛温香燥,血虚瘀而有热者不太相宜,而丹参味苦、微寒、性走窜,于血虚瘀而有热者相宜;若由热扰心神而引起的心烦失眠,则应用性寒之丹参凉血安神为宜,而四物就不太合适了;且丹参对于消徵通络,祛瘀生新的妙用比四物汤强。若有徵块而兼有血虚者,有瘀血而血崩者,血虚兼血瘀月经少或月经闭而兼腹痛、腰背痛、骨节痛者,用以通络祛瘀最为相宜,若用四物滋补调血就不大合拍了。因此,我们在临证用药时应该辨证论治,审证求因,灵活运用,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不可因“一味丹参,共同四物”的说法而影响了各自的真功用。
参考文献:
[1] 神农本草经 清·孙骥、孙星衍辑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63,1
[2] 本草纲目 明·李时珍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4
[3] 本草丛新 清·吴仪洛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0,1
[4] 滇南本草 兰茂著,《滇南本草》整理组整理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75,11
[5] 本草正义 见叶显纯等选编《本草经典补遗》 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199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