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做太平犬,莫当离乱人:书画才子赵孟頫的人生抉择到底有多难?

赵孟頫,应该是我国书画史上争议最大的人了。

作为一个几乎全能的才子,他在元朝可谓文化界最耀眼的明星。从威名赫赫的元世祖忽必烈开始,历仕五朝,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被封魏国公。同时他还精通音乐,古玩器物鉴定方面也是造诣颇深。

当时的人称赞赵孟頫的诗“清邃奇逸“,书画更是驰名天下。其中书法造诣达到了和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为“欧颜柳赵”四大家的登峰造极之境。

明代才子王世贞在《弇山堂笔记》中称赵孟頫的书法为「上下五百年,纵横一万里,复二王之古,开一代风气」。这样的成就评价,也算是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但另方面,赵孟頫也是被后世人骂得最惨的书画大家。因为背着一个“宋朝皇室后人”的身份,赵孟頫在赵宋亡国后去蒙元朝廷做官的事,一直为人诟病。明末清初大儒傅山早期曾评价赵孟頫的字“见其字如见媚骨”。我国近代大画家徐悲鸿也曾经说“媚俗媚骨,赵书最不可取,最不可学”。

正反两两种观点,历来的争论不休,归根结底,就是对于赵孟頫人品的争议,或者叫道德层面的审判。而这种争议审判,其实在赵孟頫活着时就已经广泛面尖锐。纵观他的一生,虽然文化造诣举世无匹,但一生都背负着沉重的道德十字架,仿佛在戴着枷锁舞蹈。

生不逢时的旧时王孙

算起来,赵孟頫和“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宋太祖赵匡胤隔了整整十代。史载他是赵匡胤第四子八贤王赵德芳的嫡系后人,但这个23岁就不幸病逝的赵德芳,自己原本都没更多地享受到皇室福祉,更别说子子孙孙开枝散叶十代以后的人了。

这个番薯藤一样攀扯的关系,与刘备这个“中山靖王之后”跟刘邦的关系一样有名无实。所以新儒家学派的大家徐复观先生就说,赵孟頫这个“过气的王孙”,他真实的生活状况,“实与当地一般的知识分子无异。”

赵孟頫画像

1254年,宋理宗宝祐二年,赵孟頫出生于风光如画的浙江吴兴(今湖州)。他自幼聪敏,读书过目成诵。练习书法,每天抄写《千字文》,要写足500页纸,从小就对书法专注,并且毅力惊人。

12岁那年,赵孟頫父亲的意外去世,赵家家境每况愈下,在坎坷忧患中生活极其艰难。不幸中的万幸是,赵孟頫有一个坚强识大体的母亲——丘夫人。

在母亲含辛茹苦的告诫下,赵孟頫坚持发奋苦读,没有因为家庭变故而彻底荒废。但人生的复杂程度一定是他和母亲都没预料得到的,否则多年以后赵孟頫也不会因为才华横溢而面临进退两难的人生抉择。

幼年丧父,已经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最大不幸了,但赵孟頫的人生所要经历的磨难远比他想象的大。1276年,蒙古人攻入临安(今杭),自家不幸和国家不幸搅和在一起,这个“身份特殊”年轻人命运变得越来越不受自己掌控。

南宋没亡之前,国力衰微加上年代久远,没人觉得他是什么皇族之后,应该享受什么特权。好了,南宋一亡,当时人将“赵宋王孙”的帽子往他头上一扣,仿佛看着他去死才能遂了人愿。

当时的情形对赵孟頫有多难我们无人知晓,最终原本意气风发青年不得不选择了中老年知识分子才会走的逃避之路——隐居在德清县的山中。

这一躲就是十年,十年间,他致力于学,心无旁骛,每读书必思之再三始作罢。他的诗文书画造诣就是在这十年里达到了一个高峰,成长为“吴兴八俊”之一。

无法回避的艰难选择

公元1286年,元朝著名汉臣程钜夫奉元世祖忽必烈之命访求江南才俊。程钜夫很快找到了在当地声名赫赫的书画才子赵孟頫,当时没有留下文字记载,37岁程钜夫和33岁的赵孟頫到底谈什么。最后结果是,程钜夫带回20多名汉族文人来到元朝大都,赵孟頫也身处其中。

此时,距离蒙古人攻破临安已经整整10年,距离南宋彻底灭亡已经过去7年。看似赵孟頫出山无可厚非,但这个看似简单决定却让他痛苦一生,甚至一直为后世诟病至今。

因为当时的情况是,元朝大局已定,正是大量收揽人才收买人心,以求繁荣发展的时期。赵孟頫的王孙身份,正是忽必烈最喜欢的,可以最大程度上标榜他对前朝的开放接纳姿态。前朝皇室人我都兼容并包了,你们都还等什么呢?或者说,看前朝皇室人都来给我服务了,你们还坚持什么呢?

赵孟頫出仕画像

但这些只是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所以忽必烈展现给赵孟頫的,是超乎寻常地热情甚至崇拜。史书记载,走进大殿的赵孟頫“神采秀异,珠明玉润,照耀殿庭”,忽必烈惊呼“神仙中人”。忽必烈还让赵孟頫坐在右丞叶李的上席,这在等级观念近乎变态蒙元朝廷,是至高无上的礼遇。

以至于身边不停有人提醒忽必烈,赵是亡宋王孙,不宜安排在皇帝身边工作。但忽必烈不以为然,现场要赵孟頫为新设尚书省一事起草诏书。赵孟頫挥笔立就,忽必烈阅后大喜。很快,赵孟頫被任命为从五品的奉训大夫、兵部郎中,总管全国驿置费用事。

孟頫才气英迈,神采焕发,如神仙中人,世祖顾之喜,使坐右丞叶李上。或言孟頫宋宗室子,不宜使近左右,帝不听。时方立尚书省,命孟頫草诏颁天下,帝览之,喜曰:“得朕心之所欲言者矣。”《元史·卷一百七十二·列传第五十九》

而在时人眼里,赵孟頫的身份很不一般。他是宋室王孙,且才高名重,此时宋元鼎革过了十年。赵孟頫这出仕,就被树立为异族统治者收买汉人文化精英的典型。而他的名节,在为蒙古人背书的同时,将面临生前身后的损毁。

宋元易代之际,有很多赵宋宗室后人都选择了以死相争的激烈抵抗,其中有四五位还是与赵孟頫同为孟字辈,比如因参与宗室起兵事件被范文虎杀死的赵孟枀等。

自幼熟读圣贤书的赵孟頫,自然深知这一点。可是,面对皇权,直接选择像文天祥那样的悲壮吗?那个时代已经消失了十年了,如今遗留的只剩心底的执念了。纵使是前朝王孙又能怎样?时代的兴替并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似乎没有必要再执念下去了,所以在生死之间做出这最无奈的抉择,带给他的是内心永久的痛苦。

内外交困的书画才子

据说因为他的出仕,一些近亲对他的品格产生怀疑,断绝关系。一个叫姚桐寿的文人讲了个事,说赵孟頫做官后回到江南拜访族兄赵孟坚,赵孟坚不愿见他,见了面也是各种讽刺,走后还让人擦拭赵孟頫坐过的椅子。

赵孟頫把这无奈和痛苦写进了诗。

《罪出》
元·赵孟頫
在山为远志,出山为小草。古语巳云然,见事苦不早。
平生独往愿,丘壑寄怀抱。图书时自娱,野性期自保。
谁令堕尘网,宛转受缠绕。昔为水上鸥,今如笼中鸟。
哀鸣谁复顾,毛羽日摧槁。向非亲友赠,蔬食常不饱。
病妻抱弱子,远去万里道。骨肉生别离,丘垄谁为扫。
愁深无一语,目断南云杳。恸哭悲风来,如何诉穹昊。

这首在《松雪文集》中收录的《罪出》诗,其中两句“平生独往愿,丘壑寄怀抱”,表达他向往隐逸生活的渴望与34岁选择出仕的深深自责。直到63岁之时,赵孟頫还作《自警》诗一首:

齿豁童头六十三,

一生事事总堪惭。

唯余笔砚情犹在,

留与人间作笑谈。

可见他自己内心,其实对自己的出仕行为是深深自责的。而书画则是他唯一的精神寄托。

赵孟頫因程钜夫的引荐而出仕,怀着儒家“治国平天下”的宏愿,决心有一番作为。然而世事难料,民间南宋遗民的唾弃,元朝皇帝将其作为“政治花瓶”的心态,令他很快心灰意冷。然而辞官又不被 批准,进退两难,除了潜心诗书画作,他后半生不得不从佛法与道教中寻求解脱。

现存的赵孟頫的名作小楷《道德经》和赵孟頫写给中峰明本禅师的信札,隐隐折射出这位从小受儒家思想教化的文人士大夫疏离仕途,寻求独善其身、皈依佛老的心路历程。

赵孟頫还应中峰禅师之请为其师傅撰写了个人传记,即行书《高峰禅师行状卷》。字里行间没有多少婀娜矫健之姿,反而尽显遒劲之骨力,间架用笔应规合矩,笔锋间隐隐传递的对佛法恭敬之意贯穿首尾。

结语

赵孟頫在中国艺术史上的地位,有其无可替代崇高。明代著名文学家王世贞曾总结:“文人画起自东坡,至松雪敞开大门。”明末大艺术理论家董其昌也说:“赵氏为书中龙象,兼得王羲之和李邕之成就。”而且他夫人管道升也是当时书画名家,育有三子皆是在书画方面造诣颇深。大儒傅山年轻时骂了了赵孟頫很久,晚年再看赵孟頫字画,心境竟然大不相同,曾作诗对此点评:

《秉烛诗》:

秉烛起长叹,

奇人想断肠。

赵厮真足异,

管婢亦非常。

所以后世有研究者认为赵孟頫是以人之力,在蒙元统治时期,扛起汉儒文化的大旗。这说法实在有些牵强,至少有点刻意拔高。纵观赵孟頫一生的心路历程,他是自责矛盾多于锐意进取的。

赵孟頫历经元朝五代皇帝,后面四位皇帝或许对他才华的爱慕多于利用,但至少在忽必烈这里,他的政治作用还是大于艺术影响力的。

参考资料:

明·宋濂《元史·卷一百七十二·列传第五十九》

元·赵孟頫《松雪文集》

明·王世贞《弇山堂笔记》

(0)

相关推荐

  • 谷鸣:浅谈“楷书四大家”之一“过气的王孙”赵孟頫

    公众号 [谷鸣书社] ,窥探晋唐笔法. 本篇先从"楷书四大家"的命名谈起. 先看下欧颜柳赵的生活年代. 欧阳询-隋唐(557-641) 颜真卿---唐(709-784) 柳公权-- ...

  • 一百多万人上不了国家线?考研到底有多难?(内含近五年国家线)

    2021年考研人数有370万,那到底有多少同学过了国家线呢? 这个数据估计只有官方知道,但是官方不会告诉我们,其实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进行估算. 因为教育部在划定国家线的时候,也是有一个大致的数据的, ...

  • 28人抢1套房,西安买房到底有多难?

    6月20日,西安市房管局一纸新令在地产圈引起了热烈的讨论,这个被称为"史上最严"的限购令不但对购房资格进行更为严格的限制,而且还将临潼区加入了限购范围. 这两天,地产圈到处都是对这 ...

  • 健过身的人应该都知道,这个动作到底有多难!

    众所周知 健身男模乌利塞斯总喜欢玩一些花样健身 这不,最近他又发明了一个新动作--举杠铃杆 动作一共分三步 第一步.分别以正反手握着杠铃杆的末端 前手往起抬.后手向下压 第二步.下蹲压低重心 并用后手 ...

  • 老祖宗的忠告:“有钱不去两地,没钱莫近两人”,是什么意思

    正所谓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国的许多文化都经历了上千年的传承,这些被传承下来的文化,经过了长时间的积累,才逐渐被完善. 如今流传下来的文化并非都是那些文人贤者所写,其中有一些知识则来自于老祖宗的口中. ...

  • 人过四十,莫管二事,人过五十,莫管二人,老祖宗的忠告!

    俗语说:人过四十,莫管二事,人过五十,莫管二人,老祖宗的忠告. 时间永远不会停止,它一边在慢慢的流逝着,看似与我们没有什么联系. 但是另一边它却在偷偷的与我们打着交道,可能有些时候我们也会发现岁月改变 ...

  • 五十岁以后,再善良,也莫管两人!

    人与人相处在于真,情与情相守在于心. 人过五十,再善良,也千万不要和这两种人多接触,因为不管你有多好,都难讨好他们的心. 没有界限感的亲戚,一定要少接触. 中国社会是人情社会,加上我们的传统文化比较中 ...

  • 老祖的忠告:有钱不去两地,没钱莫近两人

    正所谓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国的许多文化都经历了上千年的传承,这些被传承下来的文化,经过了长时间的积累,才逐渐被完善. 如今流传下来的文化并非都是那些文人贤者所写,其中有一些知识则来自于老祖宗的口中. ...

  • 人过五十,再善良,也莫管两人

    2021.05.10 人们常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人过五十岁后,走过了半生,到了知天命的年龄,能够看清了人情世故,也能够明白了自己究竟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了,所以 ...

  • 人过四十,莫管二事,人过五十,莫管二人

    时间永远不会停止,它一边在慢慢的流逝着,看似与我们没有什么联系,但是另一边它却在偷偷的与我们打着交道,可能有些时候我们也会发现岁月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岁月改变了我们. 随着年龄慢慢的增长,人变得成熟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