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手法及液门穴

​古法神针之液门穴透中渚穴一针疗法的应用

液门穴具有清热泻火、疏经活络、散风解表、聪耳明目等功效,临床上多用于治疗头痛、感冒、目赤肿痛、耳聋、耳鸣、咽肿、齿痛、疟疾、手背肿痛、指臂挛、肘、肩、颈、背、腰疼痛的疗效是非常好的……

在手背第四、五指指缝间,指掌关节凹陷中,俯掌轻握拳取穴。

[操作方法]

毫针针刺法。取一侧液门穴,避开可见浅静脉,用毫针顺掌骨间隙刺0.5-1寸深。左右捻转数次,局部可有酸、胀、麻电感,向指和臂肘放射,如l0分钟效果不好,可加刺对侧液门穴。一般留针15-30分钟。

[释义]

液门,又作'掖门'、'腋门',为手少阳三焦之荥穴,其位置在小指和次指间凹陷中,小指次指之间,开合如'腋'如'门',所以称为液门。

液门穴具有清热泻火、疏经活络、散风解表、聪耳明目等功效,临床上多用于治疗头痛、感冒、目赤肿痛、耳聋、耳鸣、咽肿、齿痛疟疾、手背肿痛指臂挛、颈、肩、背痛等症。尤其对上焦、中焦壅热引起的头面、五官、咽喉等疾患更为适宜。

液门穴为手少阳经之荥穴,'主身热',阳经之荥穴属水,则壮水可以制火故可治'身热'之证,包括了外感发热及火热壅盛之证。此外,液门穴属手少阳三焦经,'三焦者,决渎之官,水导出焉',液门穴又为阳经之精液、血津出入之门,汗、尿、唾液皆液也,刺之有促其液出(发汗)之意也。《针灸甲乙经》载治'热病汗不出'、'风寒热',《备急于金方》提出治'热病先不乐,头痛面热无汗'等,说明本穴具有散风清热发汗解表的作用,故治疗感冒有很好的效果。

“液门透中渚”针刺法的临证应用

“液门透中渚”的刺法用穴精简。疏通少阳经气功效卓著,主治三焦热证效果明显.常作为治疗感冒、高热、热病汗不出、偏头痛、目赤肿痛、耳聋、耳鸣耳痛、牙齿肿痛、口舌生疮、咽喉红肿、项强筋急不舒等病证的针刺方法。施术时由液门穴进针,斜向上顺掌骨间隙朝中渚穴深刺,不断行针使针感向上传递。本法一针贯通荥输二穴,具有取穴少、刺法精、感应强、操作简易、应用安全、即时效果明显和一次性治愈率高的特点,值得在针灸临证中推广应用.

附:液门,董氏奇穴名三叉三

定位:在无名指与小指叉口之中央点。

解剖:尺骨神经手背枝、肾之神经。

取穴:当小指与无名指叉口之中央点处是穴,

归经:入肾经。

穴性:滋肾镇痛,益肾利尿。

主治:头晕头昏、坐骨神经痛、长骨刺、腰酸、腰痛、肾盂炎、肾脏病水肿、重感冒。

针刺法:直刺二寸。从叉口进针直抵手掌骨叉口上缘。握拳后从叉口进针。

针感:酸胀麻电感。

经验:

(一)三叉三穴入肾经,因此五行上属水,而视力减退的人,大都属于肾水较虚,因肝为木,主目,水能生木,故刺之通过滋肾水补肝木有滋肾益目之效,对眼睛帮助很大。

(二)三叉三穴下针后,亦可再加配腕顺一穴,使成董氏T字刺针法,更可加强效果。

杨维杰论液门(三叉三)

主治:
1.消除疲劳。2.感冒甚效。3.五官病要穴。
4.眼皮沉重难睁(眼肌无力)。5.喉痛甚效。
6.耳鸣、中耳炎。7.上中焦壅热之症。8.各种头痛。
9.颈部扭伤、落枕。10.肩痛。11.大腿疼痛∠。
12腰痛。13.胸肋痛。14.荨麻疹、皮炎止痒。
15.恶心呕吐。16.偏痈患肢肿胀。

杰按:
《金针梅花诗抄》说本穴「一针四透古来稀」,事实上不只透穿或透过四穴,自液门进针透过中渚、后溪、少府,深针还可透腕骨,也包括了董氏奇穴之中白,下白。六穴之效果皆融入其中。进针时在筋下贴骨进针,针达中渚腕骨等俞原多气之所。可谓筋骨肉皆治,亦即风寒湿脾肝肾皆能治及。

又按全息分布律来看,本穴可谓眼耳口鼻区皆能透达,而为五官病之要穴。

本穴为三焦经荥水穴,三焦与肾间动气及免疫机能有关,且「荥俞主外经」,治疗感冒甚效。补肾之作用亦甚好。

三叉三穴位在三焦经能治侧面头痛及少阳之病,又「荥俞治外经」也是外感病要穴,本穴贴筋着骨进针,入于俞穴肉多之处,一穴多透,功用及主治皆多,脾肝肾皆能治 。不论内伤外感之头痛皆效,外感头痛尤佳。

三叉三穴在手背第四与第五指缝接合处,略贴第四指,在筋下骨旁,握拳取穴。当液门穴前,刺入后穿过液门、中渚、后溪及中白、下白、腕顺一穴,并可透达腕顺二穴,透过穴位之多,无出其右者。可以说透过荥俞原,又在筋下骨旁,上邻小血脉,针之与筋骨脉皆有关,透达俞原穴之肉多处,与脾亦有关,又能健脾益气。进针时紧贴皮下近针,与肺亦相应,为治疗感冒之特效针。这种得天独厚的有力地位,是其他三叉二、三叉一甚至别的穴位都无法比拟的。所以能治疗许多疾病,诸如:感冒、头痛、肩痛、五官科疾患、喉痛、耳鸣、心悸、目赤肿痛、荨麻疹、腿痛、眼皮下垂、眼皮沉重、疲劳、提神、重症肌无力等都很有效。本穴在三焦经上,透过肾与三焦通,也能补肾。本穴五脏皆治,又能增加免疫机能。主治之病既多而有效,为个人常用十大要穴之一。

天宗穴属手太阳小肠经穴,位于肩胛冈下窝,约当冈下缘与肩胛骨下角间的上1/3与中1/3的交点上。其深层肌肉结构有斜方肌、冈下肌、大圆肌,支配神经依次有脊神经后支、副神经、肩胛神经等。

古人有“肩重,时臂痛不可举,天宗主之”之说,现临床多用于治疗肩胛及上肢部疼痛麻木不仁。我们临证在天宗穴采用不同针灸方法,疗效颇好。

一、上下守气治疗肩周炎

  • 第一步

嘱患者取俯伏位,在天宗穴处用指压法找到敏感点,常规消毒后,左手拇指为押手,右手持1.5寸毫针向上斜刺1寸左右,待患者有酸胀感时即行捻转补法,使针感沿肩胛传至肩关节部,针尖顶住感应部位守气1分钟,有热感产生效果更好。

  • 第二步

然后退针至皮下,将针尖向下呈30°刺入1.2寸左右,同样得气后施行捻转补法,使患者感觉肩关节有抽动感,守气1分钟;

  • 第三步

再退针至皮下,按前法反复依次直上斜刺、向下斜刺共3次。出针后患者即可感到肩关节部温暖舒适,俗称“穿胛热”。嘱其活动肩关节数次。

  • 第四步

再让患者取侧卧位,针肩前、肩髃、肩贞、条口穴,行捻转补法,留针20分钟。

  • 解析

在针刺过程中,针尖向上斜刺主要使其到达斜方肌、冈下肌、大圆肌及其支配神经,调节肩胛、肩关节部肌肉群的功能活动。

针尖向下斜刺的关键在于使其到达背阔肌上部,调节肌肉活动,协调肩关节的后伸、内收及内旋功能。采用捻转补法,可在肩关节局部产生温热感,达到通利关节、温经活络止痛之效。

二、通经导气治疗颈椎病

第一步

嘱患者取俯伏位,在天宗穴处找到敏感点,消毒后,左手拇指为押手,右手持1.5寸毫针向腋窝方向斜刺。

第二步

待针尖下有冲动感应时,患者感觉出现酸困或胀麻针感,随即使针尖顶住有感应部位,捻补守气1分钟,使针感经肩关节沿上肢直达手掌,循经产生热感效果更佳(因个体差异,不可强求),留针20分钟。

第三步

同时配合针刺患侧曲池、外关,点刺十宣、八邪。

  • 解析

此法也可用于治疗上肢疼痛、震颤、拘挛等,疗效均显著。

从神经、经络的角度讲,向腋窝方向斜刺至一定深度可刺激腋神经,调节神经兴奋性及上肢肌肉收缩舒张,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组织营养。

针刺采用温补手法,可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祛风,从而消除上肢麻木疼痛等症状。

针刺操作

要点一 进针法

1.单手进针法

操作要点:

①消毒:腧穴皮肤、医生双手常规消毒。

②持针:用拇、食指指腹持针,中指指腹抵住针身下段,使中指指端比针尖略长出或齐平。

③指抵皮肤:对准穴位,中指指端紧抵腧穴皮肤。

④刺入: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刺入,中指随之屈曲,快速将针刺入。刺入时应保持针身直而不弯。

2.双手进针法

(1)指切进针法

又称爪切进针法,操作要点:

①消毒:腧穴皮肤、医生双手常规消毒。

②押手固定穴区皮肤:押手拇指或食指指甲切掐固定腧穴处皮肤。

③持针:刺手拇、食、中指三指指腹持针。

④刺入:将针身紧贴押手指甲缘快速刺入。本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2)夹持进针法

又称骈指进针法,操作要点:

①消毒:腧穴皮肤、医生双手常规消毒。

②持针:押手拇、食指持消毒干棉球裹住针身下段,以针尖端露出0.3-0.5cm为宜;刺手拇、食、中三指指腹夹持针柄,使针身垂直。

③刺入:将针尖固定在腧穴皮肤表面,刺手捻转针柄,押手下压,双手配合,同时用力,迅速将针刺入腧穴皮下。本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3)提捏进针法

操作要点:

①消毒:腧穴皮肤、医生双手常规消毒。

②押手提捏穴旁皮肉:押手拇、食指轻轻提捏腧穴近旁的皮肉,提捏的力度大小要适当。

③持针:刺手拇、食、中指三指指腹持针。

④刺入:刺手持针快速刺入腧穴。刺入时常与平刺结合。本法适用于皮肉浅薄部位腧穴的进针。

(4)舒张进针法

操作要点:

①消毒:腧穴皮肤、医生双手常规消毒。

②绷紧皮肤:以押手拇、食指或食、中指将腧穴处皮肤向两侧轻轻撑开,使之绷紧,两指间的距离要适当。

③持针:刺手拇、食、中指三指指腹持针。

④刺入:刺手持针,于押手两指间的腧穴处迅速刺入。本法适用于皮肤松弛部位腧穴的进针。

要点二 针刺的角度

针刺的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所形成的夹角。一般分直刺、斜刺、平刺3种。

(1)直刺

直刺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大部分的腧穴。

(2)斜刺

斜刺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左右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直刺、深刺的腧穴。

(3)平刺

平刺又称横刺、沿皮刺,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

要点三 行针手法

1.基本手法

行针的基本手法主要有提插法、捻转法两种,两种手法既可单独应用,又可配合应用。

(1)提插法

提插法是将毫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动作的操作方法,是毫针行针的基本手法。

操作要点:

①消毒:腧穴皮肤、医生双手常规消毒。

②刺入毫针:将毫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

③实施提插操作:插是将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层的操作,提是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的操作。如此反复地上提下插。

注意事项:

①提插幅度的大小、层次的变化、频率的快慢和操作时间的长短,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腧穴部位和针刺目的等情况灵活掌握。

②提插法多用于肌肉较丰厚部位的腧穴,肌肉浅薄部位的腧穴一般不用提插法。某些特殊部位的腧穴,如睛明、承泣等也不适合用提插法。

③上提时不要提出皮肤,下插时不要刺伤脏器和筋骨。

④提插过程中要保持针身垂直。

(2)捻转法

捻转法是指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向前向后的捻转动作,使针在腧穴内反复前后来回旋转的行针手法,是毫针行针的基本手法。

操作要点:

①消毒:腧穴皮肤、医生双手常规消毒。

②刺入毫针:将毫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

③实施捻转操作:针身向前向后持续均匀来回捻转。

注意事项:

①捻转角度的大小、频率的快慢、时间的长短等,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腧穴的部位、针刺目的等具体情况而定。

②捻转法适用于人体绝大多数部位的腧穴。

③操作应轻快自然,有连续交替性,不要在向前向后之间有停顿。

④捻转角度不可过大,或呈单向捻转。

2.辅助手法

临床常用的行针辅助手法有以下6种。

(1)循法

循法是指在针刺前或针刺后留针过程中,医者用手指顺着经脉的循行径路,在腧穴的上下部轻柔循按的方法。

操作要点:

①确定腧穴所在的经脉及其循行路线。

②循按或拍叩,用拇指指腹,或第二、三、四指并拢后用三指的指腹,沿腧穴所属经脉的循行路线或穴位的上下左右进行循按或拍叩。

③反复操作数次,以穴周肌肉得以放松或出现针感或循经感传为度。

注意事项:

①医者宜用指腹而非指尖进行循按或拍叩。

②循按时用力要轻柔、适度。

③循法具有催气、行气、解除滞针、减轻患者精神紧张四个方面的作用。

催气:进针前循按可宜散气血,使经络之气通畅;进针后循按可使气不至者速至。

行气:促使已至之气沿经脉循行路线扩散传导。

解除滞针:在滞针的腧穴周围循按,使经气调畅,肌肉松弛,滞针得以解除。

减轻患者紧张:进针前进行循按,可消除病人恐惧、紧张情绪,使肌肉松弛,从而进针时能减轻疼痛。

(2)弹法

弹法是指在留针过程中,医者用手指轻弹针尾或针柄,使针体微微振动的方法。

操作要点:

①进针后刺入一定深度。

②以拇指与食指相交呈环状,食指指甲缘轻抵拇指指腹。

③弹叩针柄:将食指指甲面对准针柄或针尾,轻轻弹叩,使针体微微震颤。也可以拇指与其他手指配合进行操作。

④弹叩数次。

注意事项:

①针刺深度要合适。针刺过浅则容易被弹叩出针。

②弹叩时要手指灵活,用力均匀,力度适中,轻轻弹叩,以针身微微颤动为度,不可过猛,以免引起弯针、滞针甚至将针弹出。

③弹叩次数不宜过多,一般7-10次即可。

(3)刮法

刮法是指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以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抵住针尾,用拇指或食指或中指指甲,由下而上或由上而下频频刮动针柄的方法。

操作要点:

①进针后刺入一定深度。

②用拇指指腹或食指指腹轻轻抵住针尾。

③用食指指甲或拇指指甲或中指指甲频频刮动针柄。可由针根部自下而上刮,也可由针尾部自上而下刮,使针身产生轻度震颤。

④反复刮动数次。

注意事项:

①刮动时要手指灵活,用力均匀,力度适中。

②刮动频率要匀速。

③术者指甲要修理平整、光滑,不宜过长或过短。

(4)摇法

摇法是指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手持针柄,将针轻轻摇动的方法。摇法分为两种,一是直立针身而摇,二是卧倒针身而摇。

1)直立针身而摇

操作要点:

①采用直刺进针。

②刺入一定深度。

③手持针柄,如摇辘轳状呈划圈样摇动,或如摇橹状进行前后或左右的摇动。

④反复摇动数次。

2)卧倒针身而摇

操作要点:

①采用斜刺或平刺进针。

②刺入一定深度。

③手持针柄,如摇橹状进行左右摇动。

④反复摇动数次。

注意事项:

①进针角度要与直立针身或卧倒针身而摇相结合。

②操作时用力要均匀、柔和,切忌摇动用力过猛、摇动幅度过大,以免引起疼痛或造成弯针。

(5)飞法

飞法是指针刺后不得气者,用刺手拇、食指夹持针柄,轻微捻搓数次,然后张开两指,一搓一放,反复数次,状如飞鸟展翅,故称飞法。

操作要点:

①刺入一定深度。

②轻微捻搓针柄数次,然后快速张开两指,一捻放,如飞鸟展翅之状。

③反复操作数次。

注意事项:

①本法宜在肌肉丰厚处的腧穴施术。

②捻放时要手指灵活,力度要均匀一致,忌用力过猛,否则易致滞针。

(6)震颤法

震颤法是指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刺手持针柄,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手法,使针身轻微震颤的方法。

操作要点:

①进针后刺入一定深度。

②刺手拇、食二指或拇、食、中指夹持针柄。

③实施提插捻转: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如手颤之状,使针身微微颤动。

注意事项:

①操作时贵在用力轻柔。

②不宜大幅度地颤动和震摇,以免引起疼痛和滞针。

要点四 得气的表现

当出现经气感应时,医患双方会同时有不同的感觉。

医者:针下有徐和或沉紧感。

患者:

①针刺处出现相应的酸、麻、胀、重感,这是最常见的感觉。

②向着一定的方向和部位传导和扩散的感觉。

③出现循经性肌肤震颤、不自主地肢体活动。

④出现循经性皮疹带或红、白线等现象。

⑤出现热感、凉感、痒感、触电感、气流感、水波感、跳跃感、蚁行感、抽搐及痛感。若无经气感应而不得气时,医者则感到针下空虚无物,患者亦无酸、麻、胀、重等感觉。

针刺补泻

目前临床常用的单式补泻手法包括:

1.捻转补泻

根据捻转力度的强弱、角度的大小、频率的快慢、操作时间的长短,并结合捻转用力的方向,区分捻转补泻手法。

(1)补法

操作要点:

①进针、行针得气。

②捻转角度小,频率慢,用力轻。结合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左转)用力为主。

③反复捻转。

④操作时间短。

(2)泻法

操作要点:

①进针,行针得气。

②捻转角度大,频率快,用力重。结合拇指向后、食指向前(右转)用力为主。

③反复捻转。

④操作时间长。

注意事项:

①捻转补泻要在得气的基础上进行。

②在多数腧穴均可应用。

③捻转补泻应与针刺基本手法中的捻转法相区别。

2.提插补泻

根据提插力度的强弱、幅度的大小、频率的快慢、操作时间的长短,区分提插补泻手法。

(1)补法

操作要点:

①进针,行针得气。

②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

③反复提插。

④操作时间短。

(2)泻法

操作要点:

①进针,行针得气。

②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

③反复操作。

④操作时间长。

注意事项:

①提插补泻要在得气的基础上进行。

②宜在四肢肌肉丰厚部位的腧穴处应用。

③提插补泻应与针刺基本手法中的提插法相区别。

3.疾徐补泻

疾徐补泻是根据进针、出针、行针的快慢区分补泻的针刺手法。

(1)补法

操作要点:

①进针时徐徐刺入。

②留针期间少捻转。

③疾速出针。

(2)泻法

操作要点:

①进针时疾速刺入。

②留针期间多捻转。

③徐徐出针。

注意事项:

①应明确区分进针、退针的徐疾速度。

②注意与提插补泻操作的区别。

4.迎随补泻

迎随补泻是根据针刺方向与经脉循行方向是否一致区分补泻的手法。

(1)补法

操作要点: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

(2)泻法

操作要点:进针时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刺入。

注意事项:

①必须掌握欲刺腧穴所在经脉的循行方向。

②进针时应采用平刺或斜刺,以符合随经、迎经而刺的需要。

5.呼吸补泻

呼吸补泻是将针刺手法与患者呼吸相结合区分补泻的手法。

(1)补法

操作要点:病人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

(2)泻法

操作要点:病人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

注意事项:应令患者做深而徐缓的呼吸调息。术者宜同时进行呼吸调息,与患者呼吸调息保持一致。若观察患者呼吸不明显,术者可用语言指令患者进行呼气和吸气,然后再随患者呼吸进行操作。

6.开阖补泻

开阖补泻指以出针时是否按压针孔以区分补泻的手法。

(1)补法

操作要点:出针后迅速按闭针孔。

(2)泻法

操作要点:出针时摇大针孔不加按闭。

注意事项:

①开阖补泻临床较少单独应用,多与其他补泻配合使用。

②补法与泻法的方法相对,要严格区别,正确使用。

7.平补平泻

平补平泻是指进针得气后施以均匀的提插、捻转的手法。

操作要点:

①进针,行针得气。

②施予均匀的提插、捻转手法,即每次提插的幅度、捻转的角度要基本一致,频率适中,节律和缓,针感强弱适当。

注意事项:

①操作手法要均匀和缓。

②针感不宜过于强烈。刺激量介于强弱之间,感觉较为舒适。

要点六 留针与出针

1.留针的时间

应根据患者病情、年龄、体质、腧穴的位置而定。

(1)病情

一般病证只要针下得气,施以适当的补泻手法后即可出针或留针10-30分钟;特殊病证可延长留针时间,如急性腹痛、痛经、角弓反张、顽固性疼痛、寒性病证、持续哮喘、痉挛性病证等。

有时留针可达数小时,以便在留针过程中间歇性行针,以增强、巩固疗效;危重病证不宜久留针。

(2)年龄、体质

老人、小儿、体弱者不宜久留针,年轻、体壮者可以适当延长留针时间。

(3)腧穴位置

后头部、眼区、喉部、胸背部的穴位不宜久留针。

2.留针的方法

临床可分为静留针法、动留针法两种。静留针法是指针刺入腧穴内,自然安静地留置一段时间,期间不施行任何针刺手法。动留针法是指针刺入腧穴内,得气后仍留置一段时间,期间间歇行针,施以各种手法。

也可根据病情等,采取短时间动留针法,留针20-30分钟,期间行针1-3次;长时间动留针法,可留针数个小时,期间每10-30分钟行针1次,尤其是症状发生时及时行针,加强刺激量。

3.出针

押手持消毒干棉球轻压针刺部位,刺手拇、食指持针柄,将针退出皮肤后,立即用棉球按压针孔,以防出血。出针后按卫生管理规范处理针具、污物,保证环境卫生和安全。

(0)

相关推荐

  • 魏稼教授的飞针手法与临床应用

    专家简介 魏稼(1933.8.15-2020.4.29) 1933年生,2020年4月29日逝世,江西都昌人.教授.主任中医师.全国著名针灸学家,有着"神针魏"之美誉.是第一批全国 ...

  • 『名医经验』郭剑华治筋伤验案 针灸手法并用治膝痹案

    患者患膝痹病,双膝关节前缘饱满.胀痛,按之刺痛,行走跛行,伴腰背酸胀乏力,腰腿后侧如绳索牵系,此乃肝肾不足,筋骨失养,兼瘀湿内阻.借温针艾灸温补肝肾.补益气血:电针刺激疏通经络.利水活血:手法作用腰膝 ...

  • 消渴症--辛卯.针灸篇20(下).【消渴症(糖尿病)针灸手法】

    注:中医称为治症不称治病,西医发明新病,常只治病. 25 - 消渴症(糖尿病)针灸手法 针对胰脏(胰腺)中医把胰归在脾里,脾包含了胰在里面.如果要严格区分两者,脾脏管的是胃口,感觉肚子饿,想吃什么东西 ...

  • 针灸治疗震颤麻痹之2:分为几个类型?用什么穴位?针灸手法?

    针灸治疗震颤麻痹之2:分为几个类型?用什么穴位?针灸手法?

  • 针灸手法的重要性

    黄贵生老师笔课:手法的重要性 [巨灵针灸]广东狮岭黄贵生: 贺国师出的那本书,大家去看吧,没有了手法,这本书也就没有多少价值了. 比如说他说用风池治坐骨神经痛,用伏兔治腰突,大家都去实验,没有手法,慢 ...

  • 二十四种复式针灸手法!

    针灸论坛 公众号 一.烧山火 [口诀]能除寒,三进一退热涌涌, 鼻吸气一口呵五口.烧山之火能除寒, 一退三飞病自安,始是五分络一寸, 三番出入慢提看. 凡用针之时, 须捻运入五分之中, 行九阳之数, ...

  • 十人九痔,这种针灸手法有奇效

    北京平心堂中医门诊部 昨天 十人九痔,指的是痔疮在人群中极其普遍,有调查表明,成年人犯痔疮的比率将近90%. 它常常会令人坐立不安,因为是一种难言之隐,很多人宁可选择默默忍受,也不愿意去医院就诊.西医 ...

  • 张缙:针灸手法精华

    张缙,1930年9月4日生,辽宁省黑山县人,是国内外著名针灸学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待遇的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针法灸法学科带头人."中医针灸"非物质文化遗产项 ...

  • 针炙大乘针灸手法 法宝整理

    <针灸大成>二十四种复式针灸手法! 上古针灸刺血健康疗法  <针灸大成>由明代杨继洲原著.靳贤补辑重编,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刊行.共10卷.所述内容十分广泛,首论< ...

  • 二十四种针灸手法

    摘自北京汉唐四明医学研究院院长梁全龙<针灸大成> 一.烧山火 [口诀]能除寒, 三进一退热涌涌, 鼻吸气一口呵五口. 烧山之火能除寒, 一退三飞病自安, 始是五分络一寸, 三番出入慢提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