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子主张“贵生重己”

杨子(前450年-前370),名杨朱,字子居,又称阳子居或阳生,魏国(一说秦国)人,与列子同岁。战国初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杨朱学派创始人,告子、子华子、詹子、它嚣、魏牟等皆为杨朱学派。

杨子是与列子同时代的道家先驱,他主张“贵生重己”,人人不去干预别人,天下自然安宁。杨子的思想一直影响到近百年后的孟子时代,据《孟子·滕文公》记载,“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这一方面说明孟子生活的那个战国时代,“国相攻,家相篡,人相贼”已经很严重,人们渴望互不相攻的安宁;一方面也说明道家同仁在相互扶植推广,因为在《列子》一书的八篇中,就专门有一篇记述了杨子的思想学说。

杨子的思想源于老子的“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他主张通过每个个体的修养、管理和完善来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也就相当于佛家所说的自度度人,每个人把自己度好了,才能去度别人。杨子有一句名言:“拔一毛而利天下吾不为也”。可能正是因为此言,孟子才批他是自私自利的,而且此后两千多年来,杨子都被视为极端利己主义的典型代表。

虽说当时杨子与墨子思想同盈于天下,但杨子是反对墨子思想的,不仅反对墨子,还反对儒家。在那个充满你死我活的争斗时代,墨家希望通过人与人之间无差别的爱来缓解社会矛盾,而儒家提出爱是有等级的,先爱父母,再爱兄弟姐妹,再爱其他人,这就是伦理道德。杨子主张人人管好自己,互不干扰。但孟子既不认可杨子,也不认可墨子,他批评杨子是“无君”的利己主义,墨子是无父的兼爱主义。所以,从孟子之后,杨子和墨子的思想就逐渐淡出了。

杨子因为提倡“贵己”,他认为著书立说也会消耗自己的精力,是对自己的伤害,所以他没有任何著作,其思想集中地体现于《列子·杨朱》篇。东晋学者张湛在《列子序》中也说,《杨朱篇》为“仅有存者”之一。其它就是散见于《庄子》、《孟子》、《韩非子》 、《吕氏春秋》等书中了。

杨子认为名声是虚伪的。据《列子·杨朱》篇中记载,杨子云游至鲁国,住于孟氏家中,与孟氏对话曰:“管仲之相齐也,君淫亦淫,君奢亦奢。志合言从,道行国霸。死之后,管氏而已。田氏之相齐也,君盈则己降,君敛则己施,民皆归之,因有齐国,子孙享之,至今不绝”,此乃“实无名,名无实。名者,伪而已矣”。

杨子提倡“全身避害”,是真正意义上的隐士。他说:“百年,寿之大齐。得百年者千无一焉。设有一者,孩抱以逮昏老,几居其半矣。夜眠之所弭,昼觉之所遗,又几居其半矣。痛疾哀苦,亡失忧惧,又几居其半矣。量十数年之中,由然而自得亡介焉之虑者,亦亡一时之中尔。则人之生也奚为哉?奚乐哉?为美厚尔,为声色尔,而美厚复不可常厌足,声色不可常玩闻。乃复为刑赏之所禁劝,名法之所进退,遑遑尔竞一时之虚誉,规死后之余荣,偊偊尔顺耳目之观听,惜身意之是非,徒失当年之至乐,不能自肆于一时,重囚累梏,何以异哉?”

其实,隐士思想不光道家有,儒家也有。孔子曰:“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不过道家与儒家正好相反,往往是和平时期归隐,天下乱世出山,功成名遂身退。比如辅佐越王勾践的范蠡,辅佐汉武帝的张良,辅佐朱元璋的刘伯温,都是主动放弃功名利禄归隐而去。

杨子主张高调做事,低调做人。据《庄子·山木》记载,杨子路过住在宋国东部的一个旅店,店老板有两个妾,那丑的被看重,漂亮的被轻视。杨子询问其中原委,旅店的老板回答说:“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曰:“弟子记之!行贤而去自贤之心,安往而不爱哉!”他要求弟子要像《道德经》中说的那样:“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在如何修身上,杨子主张“全性保真”。所谓“全性”,即顺应自然之性,生既有之便当全生,物既养生便当全享,但不可贪得无厌,聚物而累形,为外物所伤;所谓“保真”,就是保持自然所赋予我身之真性,不羡寿、不羡名、不羡位、不羡货,乃可以不畏鬼、不畏人、不畏威、不畏利,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其“全性保真”学说,后来成为道教全真道清修派的基本守则。

杨子的思想虽在孟子之后影响日衰,但其思想影响并未绝迹,只不过“和光同尘”于道家及民间而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