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药王孙思邈,100多岁时患了重病,...
古时,药王孙思邈,100多岁时患了重病,一病不起,眼看就要驾鹤成仙了,这天,门外来了个专治疑难杂症的游方郎中,诊完脉竟对孙思邈说:“大喜啊,老爷这是身怀六甲,马上要生孩子了!”孙思邈气得一下子跳了起来,对他破口大骂!
说起药王孙思邈,都知道他是活神仙,医术通神,他救下的人要成百上千地数,他的徒子徒孙也都是有名的国医圣手。
谁料到,这位活神仙100多岁时却得了重病,他自己根据病情开了好几服药,喝完不仅没见效,病情反而越来越重。
药王奶奶就提议:“俗话说,“医不自治”,不如我们找别人看看吧!”
药王爷却不愿意:“普天下的名医都是我教出来的,谁能给我治病啊!”
有句歌词唱得好:无敌是多么、多么寂寞!看来无论什么行当,技艺达到绝顶的人都是非常寂寞的。
药王奶奶继续劝他:“不如找你的徒弟们看看吧!你不是说“师不必贤于弟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吗?”
药王爷一听也是:自己的学生最小也50多岁了,行医这么多年肯定疑难杂症也碰见过不少,于是便同意了。
徒弟们一听老师病了,着急忙慌地从四面八方赶过来了,济济一堂,好不热闹。
徒弟们排着队挨个进了屋给师父诊脉,别看这些人平时在当地都被百姓人五人六的供着,可到了药王爷面前却一个个战战兢兢,连大气也不敢出。
徒弟们珍完脉象,一致认为师父是风寒引起的气郁不舒、思虑过度。大家你说一味药我说一味药,连剂量也斟酌讨论再三,最后讨论半天才开出了药方。
药王爷按着方子吃了三剂药,结果病不但没有起色,反而连饭也不想吃了。药王爷也觉得没有了指望,往床上一躺,就等着驾鹤成仙了。
这一天,药王爷家门来了一个游方郎中,穿着破衣烂衫,腰里系着一条草绳,手里摇着串铃铛,站在孙思邈家门口就不走,嘴里吆喝着:“专治各种疑难杂症,起死回生,药到病除!”
看门的人怕他吵到药王爷,就赶他走:“你也不打听打听这是谁家?这是药王爷孙思邈家!凭你也来看病?你这不是圣人门口卖百家姓吗?”
游方郎中不急不恼,呵呵一笑:“没有擒龙手敢闯龙宫吗?治病就得给药王爷治,给别人治不过瘾呢!”
药王奶奶听见门口吵吵嚷嚷,忙打发丫头出来看,听完情由,药王奶奶说:“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说不定人家是个不露相的真人呢,请他进来吧!”
药王奶奶把药王爷的情况跟郎中说了,郎中一听,微微一笑:“不妨事,我保他当天起床当天吃饭。”
药王奶奶忙请他进屋诊脉,可郎中却说:“我不用进屋,我用悬丝诊脉。”说完,就把捆腰的草绳子解了下来,让人把绳子的一头拴在药王爷的脚脖子上。
接着郎中煞有其事地伸出3根手指按着草绳子的一头,静心屏气诊脉,过了一会儿,忙起身向药王奶奶作揖:“恭喜老爷夫人!老爷是身怀六甲,要生孩子了!”
药王爷在里面一听到这话,气得一下子从床上坐了起来,一口浓痰狠狠吐到了地上,怒道:“什么庸医!赶紧给我轰出去!”
游方郎中却说:“不用你轰,我自己走,3天后我就等着你请我吃喜面了啊!”
郎中走后,药王爷气还没消,在地上直跳脚:“天下居然有这等庸医,还敢拿我开玩笑!”骂得口干舌燥。
药王奶奶大吃一惊:“老爷,你什么时候能下床了?”
药王很纳闷,一边喝水一边想是怎么回事,很快,肚子开始咕噜咕噜叫了,药王忙吩咐:“去厨房给我弄碗粥,饿坏了。”
几天没吃饭的药王,端起粥西里呼噜就下了肚,疑团却还未解开:“太邪乎了,我喝了这么多药都不管用,却让一个游方郎中给气好了!”
第3天,药王门前又响起了串铃声,药王经过这几天的调理,神清气爽,精神多了,忙去迎接郎中,迎头就是一礼:“多谢先生妙手回春。”
这时游方郎中也不再张狂了,忙回礼:“哪里哪里,晚辈刘河间给药王前辈请安。”
药王问起疑问,刘河间笑道:“先生偶感风寒,之所以久治不愈,吃亏在您医理高深把病情复杂化了,把所有最不好的结果都想到了,所以郁结在胸。”
古人说:“医不自治”,看来也是有道理的。看《大宅门》,白老爷子病重,没有让自家儿子给看,也是去请别家的医生。
药王微微点头,刘河间接着说:“您的学生也是您的路子,怎能做好您的病?所以我故作张狂引您生气,气动则血行,血行则病散,先生的病自然就好了。”
药王爷点头赞许:“不虑则不通,过虑则病生,您的话太有道理了。”
打那以后药王和刘河间成了忘年交,刘河间恶治孙思邈的佳话也被流传了下来。
这个故事出自《民间故事》。除了医学,任何学科都应该博众家之长,不能一家独大。有些人说:现代的医院没了仪器,就给人看不成病,一进医院不管什么病,各种大小检查先安排上。
不再“望闻问切”了,看病不再看人了,看单子看数据。不得不承认,医疗仪器带我们的好处和进步,但五千年古人留给我们的医学智慧是不是也能好好继承发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