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砭法|痧症探究——治痧专著读书笔记(一)
导读
在砭友群,每天都会有人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虽然经常有人问,也有人答,但是大家终究还会莫衷一是,各执己见。比如刮痧后为什么不能艾灸?为什么要辟谷?饮食上面该注意些什么?刮痧后是停药还是继续吃?等等。笔者研读了历史上的两本治痧专著,今摘录其中的相关论述以飨砭友,前车之鉴后车之师,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前人的临床经验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参考和借鉴,也在我们今后的刮痧实践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清康熙14年,时逢痧胀流行猖獗,罕有识者,方书不载。名医束手,病死惨状,目不忍睹。医家奇人郭志邃遍阅仲景、东垣、丹溪之论,广收秘验,博采众长,并结合临床心得,著《痧胀玉衡》一书,载痧症百余种,对痧症分门别类,辨证论治。当今砭爷李道政老师称此书为治痧著作中的扛鼎之作。
此后又十一年,即康熙25年,江苏毗陵(今常州市)人王凯,得深山野人林森面授痧书,综合古今文献,详列72种变症,述《痧症全书》行之于世。该书校注郑祖荣说:'斯是前贤王凯先生临症心得,治痧律条,不得辄犯,学治者尤宜谨记。'
砭法起源于旧石器时代,是古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种中医外治法,用以治疗“痧”一类的疾病。据文献记载,最早用砭给人治病的是伏羲,后来有孙思邈、扁鹊、砭道人。
虽然古代的砭法作为主流医疗方式已经失传两千年了,但是砭道人所著《砭经》的问世,再次确认《内经》中关于砭法为中医殿堂中一门独立医术的观点。砭法(包括刮痧,拍痧,揪痧,吮痧和刺络法等)后来流落为民间的一种治疗手段,由于具有操作简单、方便、廉价、安全、有效等优势,在很多偏远地区依然代代相传,沿用不废。
砭法的发展虽然历尽坎坷,但是痧症,作为疾病的表现方式,它随着人类的诞生而发生,并将与人类的存在相始相终。
痧症
shazheng
狭义的痧症,是指因外感厉气所致的病症。现代对“痧”的定义为:感受时令不正之气,或秽浊邪毒及饮食不洁所引起的一种季节性病证,又称痧气、痧胀。临床上以突然头晕,头痛,脘腹胀闷绞痛,欲吐不吐,欲泻不泻,四肢挛急,甚至昏厥,唇甲青紫,或于肘窝、腘窝、颈前两旁出现青紫痧筋为特征。常见于夏暑季节,其他季节也偶有发病。
《痧胀玉衡·痧有实而无虚辨》曰:“痧者,天地间之厉气也。入于气分,则毒中于气而作肿作胀。入于血分,则毒中于血而为蓄为瘀。凡遇食积、痰火、气血即因之阻滯,结聚而不散,此痧之所以可畏也。”
随着后人不断地研究实践,痧症的范围已不仅仅是古人所定义的外感。广义的痧症,为古代痧症之变症。痧症在中医临床中是一种常见病,故有“百病皆可发痧”之说。
李道政老师经过30年临床对痧症的孜孜探求,其独创的李氏砭法(虎符铜砭刮痧),在继承发扬古砭法的基础上,师古而不泥古,结合脊柱中心错位疾病理论,围绕一个“通”字做文章,不仅把治痧运用到各种病症上,同时把治痧的效果推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性高度。
在李氏砭法(虎符铜砭刮痧)治疗过程中,如何配合日常的保健,让刮痧后的疗效达到最好?这是一个复杂且非常值得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很多人认为刮痧是泻,艾灸是补。刮痧后泻得多了要用艾灸去补一补。《痧胀玉衡》中明确了“治痧宜清不宜温,宜消不宜补”的原则。
《痧胀玉衡·痧有实而无虚辨》:“至如人有杂病,兼犯痧症,是为杂病变端……夫惟人之实者犯之,固即以有余治之,而虚者犯之,亦当以有余治之。盖其有余者,非有余于本原,乃有余于痧毒也。论者以为人之实者,固可以有余治之,而人之虚者,以有余治之,则益虚其虚矣,而不知非然也。夫人有痧毒,如家之遇贼寇也,人有虚实如家之有厚薄也,假若贼寇操戈已入于室内矣,而乃以家之资财之薄也,其贼寇可不驱而出之乎!吾见家有贼寇,必先驱之为是。人有痧毒,亦无不先驱之为是也,故痧发无论虚实,驱毒在所当先,温补必于收后,此痧之所以有实而无虚也。”
《痧症全书·痧无补法第二》:“痧者,厉气也……最忌热汤热酒。不论犯者虚实,皆以有余治,绝无补法。”
李道政老师治痧30余年,临床也发现刮痧后用温补的方法比如艾灸,热疗等结果适得其反,因为刮痧造气,层层推入,瘀堵的脉道已经打通,内在的邪毒被引到肌肤表面,此时如果用艾灸或者热疗等方法混治,因其热量的向里向内,与痧毒的走向正好相反,恐造成出表的痧毒掉头反攻,直入脏腑,或结成痧块而成顽症。
李老师是这样解释补泻之说的:“所谓补泻,也是泻其邪气,补其正气,也是讲平衡,治病就是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以通为治,以通为补,以通为泻,以通为健。手段有补泻,目的只有一个,是为了通。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有些人瘀滞太厉害,他的血没有活力,就像一潭死水,这种人就会生病。我们刮痧是让他整个人气血流动起来,死水变成活水,死气变成活气。气无形,主功能;血有形,主形质。一动阳气上去了,生命力就回来了,这就叫功能,我们刮痧完全从调动功能入手来解决生命活力问题。”
李老师认为穴位本身有穴性,有的穴位是补,有些穴位是泻,因此补泻跟配穴有关,配穴配好了,就是一边泻一边补,最后就是平补平泻。李老师强调申脉、照海是补一身之正气,而且使用磨的方法(磨的方法本身属补法),所以不存在泻过头的问题,刮到最后一定是平补平泻。
《痧胀玉衡·痧后禁忌》:“痧症略松,胸中觉饿,设或骤进饮食,即复痧胀,立可变重,是必忍耐一二日为则,乃可万全。”
《痧胀玉衡·治痧当绝其根》:“痧之为害,治之虽愈,若一有未除,即复肆毒,又遍周身。如在表者已刮,在中者已放,而在内者少有未消,一吃米饭或热汤、热酒,痧毒即复,由内而攻表,遂遍周身。”
《痧胀玉衡·痧有放刮不尽辨》:“盖痧者,热毒也。或误饮熱汤,则青筋紫筋反隐而不现。即略现青筋紫筋而放之,其毒血亦不流;并刮痧亦不出,热汤为之害也。此当急饮冷水而解之,然后可再放而血流,再刮而痧出。或又有痧毒方发,而为食物积滞所阻,食积与痧毒凝滞于中,即放之不尽,刮之不出者,食物积滞之为害也。”
《痧胀玉衡》
《痧胀玉衡》的时代虽然已经离我们而去,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也发生了改变,人类的进化让现代人的体质有别于先人,刮痧后不辟谷未必会加重病情甚或丧命,但现代人生活在物质极其丰富的年代,大都属于饮食过量,所以定时断食一天,让身体五脏六腑休息一下,就像生产线上的机器设备也要定期停工保养一样,对身体是有益无弊的。
李氏砭法强调的是:如果一次刮了整个后背就需要辟谷,而只刮手脚或其他局部等地方就无须辟谷。这是因为人体背部的督脉和膀胱经控制着全身的脏腑功能,刮拭背部后调动了全身的气血,经脉处于多气多血的状态冲击病灶,身体的能量全力以赴用在自愈的溶痧中。此时如果吃了东西,身体的能量需要去运化这些食物,身体的运行状态也发生了改变,如此对于溶痧没有帮助,反恐外排的痧毒形成结块,影响治痧的疗效和结果。所以整体刮痧调理后,辟谷一天是十分必要的,一天辟谷的意义也在于让身体调整到最佳状态,今后能更好地吃饭。
“饮食护理,医者馀事,犹兵者之需给养,理或同然。”饮食调理的得当到位对痧症的治疗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痧症全书·饮食第十二》:“痧气壅满胸膈,甚者十日、五日,不饮食亦无妨。惟俟痧气尽,然后与之。初退觉饿、设骤进饮食,立能变重。必忍耐一二日,乃可万全。痧后多戒荤腥数日,庶无屡发之患。……期间饮食,最要斟酌,宜忌不可不审也。”
---食忌:
· 生姜痧所大忌,勿作药引。圆眼大枣俱忌作引。
· 辣酱 花胡椒 烟茶 火 酒 醋 面 索粉 面筋 糯米 团粽 猪羊肉鸡鱼 葱蒜 芥菜 瓜茄 水红菱 糖食 桃 梅 李 杏。
· 发痧若饮粥汤,热汤热酒,轻者必重,重者必危。
· 吃米食诸物,恐结成痧块,日久变出他疾,难于救疗。
· 忌用热汤洗澡,愈将毒气赶入腹内。
---食宜:
· 黑砂糖活瘀血,解痧毒。凡瘀血作痛者,得此则安。
· 食盐解痧毒定痛。用之吐去新食。
· 芋艿治痧热解毒。有痧患者,生食之甘美。
· 芦粟汤 萝卜子汤 芦柴根汤 荸荠 百合 藕 西瓜。
待痛止后知饿,方可吃饭。汤、清水、米粥、米糊汤亦宜少用,且须冷吃。不然则复发。陈大麦熬粥为妙。
《痧胀玉衡》后记中提到:' 更见禅僧痧胀,愈后不复再发,以无荤腥故也。自今而后,凡遇痧患得愈者,当知所戒,即无屡发之患。'可见治痧后饮食选择的重要性。
作者简介:王琪,道生32期李氏砭法杭州班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