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朐朐山
古县名 [Qu county]。秦置。在今江苏省连云港市西南锦屏山侧。梁于其地置招远县。东魏又改招远县为朐县。海州古城南门称为"朐阳门",今有朐阳门广场于焉。
朐qú山前面加上临朐两字,是为了区别另一个朐山。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南锦屏山,古名朐山。双峰如削,形似马耳,故又名马耳峰。秦于山侧置朐县,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立石于此,以为秦东门。南朝宋废为朐山城,齐为东莞、琅邪二郡治所。梁于其地置招远县。东魏武定七年(549年)又改梁招远县为朐县,北周建德六年(577年)改为朐山县,并置朐山郡。隋开皇初废郡,明洪武初废县。汉时置有铁官。
二干多年前的临朐人到江苏创建了连云港市,把现在的锦屏山命名为朐山,并在此立朐山村,后建朐县、朐山县,再后来更名为海州县。朐县及朐山县、海州、连运港,大致上如同潍县、潍城、潍坊的关糸。几经历史变迁,朐山村犹在,只是现在的朐山特指朐山村相邻的一座山为朐山,也称朐山头,此处的朐山同临朐城东的朐山还颇为相似。临朐朐山,一名覆釜山。在今山东临朐县东南二里。《水经·巨洋水注》:巨洋水 “径临朐县故城东,……应劭曰:临朐,山名也,故县氏之”。朐山形成年代应该早有考据定论,不去深究。朐山形成于火山,由玄武岩构成,是不争的事实。
有人在朐山捡到了蓝宝石,也不足为奇。朐山的资料中有“朐山皆黑石, 石缝中杂生草木。”这样一句话,不知是出于何处,这里所说的黑石就是玄武岩,有资料称朐山玄武岩为新生代玄武岩,不知如何划分。在玄武岩形成过程中,火山爆发,炽热的玄武质熔岩喷出,随其着地前固结程度的差异,形成不同形状的火山弹:纺锤形火山弹、麻花形火山弹、不规则状火山弹,以及牛粪状、饼状、草帽状或蛇形和扁平状溅落熔岩团,组成了一幅幅难以读懂的图案。
一、问题的产生
海州城南,有大小九座独立的山体,总称锦屏山,古代却是叫做朐山。海州,如今是一个区,古代却是一个县,叫朐县,也曾叫朐山县。这几乎是一个普通的常识,稍有点年纪的连云港市人,差不多无人不知,无需作任何探讨。
然而,海洋出版社出版的《连云港群山概览》云:“朐山得名于秦代设立之朐县。”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中“朐山”条解:“即连云港市西南的锦屏山。”“秦于山侧置朐县。北周改名朐山县,皆因此山得名。”是山得名于县?还是县得名于山?令人莫解。其实它和“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没有什么争执的必要。问题是为什么要以“朐”来作山名,作县名,是因为其像“朐”?近“朐”?“朐”到底是什么?
二、抓关键,弄清历史真象
《太平环宇记》称:秦始皇东巡至朐山。《乐史》称:“此时已有朐山之名。”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东巡有四次,其中第三次“立石东海朐界中,以为秦东门”是在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此时秦始皇统一中国已经九年。统一时,“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当时全国为三十六郡,海州属薛郡的朐县,秦始皇东巡时,不仅已有朐山之名,朐县之名亦已有之。朐山、朐县的得名,都在秦统一中国的几年,孰先孰后,无法说清,亦无需说清楚。
“朐”是什么东西,查《辞海》,知“朐”是弯曲的肉脯,《辞海》把”朐”解为屈曲的干肉,说法不一,实际却同。用“弯的干肉”来作山名、县名,是为什么?我们继续求助于《辞源》。《辞源》又说“屈中曰朐”,屈,曲也。中,胸也,这那是古意。“屈中”,《管子·侈靡》中讲得很清楚:胸弯曲。古少吴氏族有一支派,一个个都有佝偻之形,胸部微曲,世称句人。“句”古读“くx”通朐,他们居住在山东省青州市正南地方。那儿有一座山:人们把它叫做“朐山”,山下有条河,人们把它叫做“朐水”,这山和河,都不甚大,一般辞书都未收,致使世人多不知。战国时,这里就属齐国的朐邑,汉时置临朐县,属齐郡,县城临朐山而名。(《辞源》临朐条解)此种说法,尽情尽理,临朐县,至今尚存,目前属山东省维坊。
古代的朐人,原始叫“句人”,句人为更好地生活,成群西下,由临朐而到东平县一带,即梁山泊四周,那儿本来居住着叫“须”的民族,他们也是少吴的后裔。他们相互结合在一起,建立一个“须句”国,也叫“句须”国,级别属于子爵。当时爵位有五等,“公、侯、伯、子、男”,“子”是一个很低的爵位,可见这“句须”国是很小的了。这个“句须”国在鲁僖公二十一年,为邾国所灭。次年僖公伐邾取“句须”,并入鲁国,《左传》上有详细的记载。
到春秋后期,“句须”国亡,朐(句)人南逃,到海州住下,今天的锦屏山前后,都为朐人所占有。到秦统一中国时,把它名为“朐”县是十分自然的,朐县的山,自然叫做朐山,孰先孰后,迫问无任何意义。
“句须”国亡后,其国土秦时名为须句县,汉改为须昌县。五代时改为须城,而今叫东平。朐人南下时,须人则多西迁河南,故河南省曾有须水县(在荣阳东)须江县。须人西迁后,更成群南迁。浙江的须溪、江西的须口,都是其历史痕迹。朐人迁海州后,衣食有著,故一直没有动,所以全国各地很少看到朐人活动的轨迹。
朐山、朐县,其命名都是因为住在山下,县内的人为朐人。到北周建德六年(557年),把朐县改为朐山县,那确因县内有朐山之故。
朐县古城,并非今天的海州城,而是在海州孔望山的西南。那儿现在还可以看到古城的遗址。到宋时,魏胜攻下海州,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将城扩大,才把白虎山围在其中。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把城址西移。永乐间,砌以砖石,把东南的大片土地都置在城外。城有四门,南门曰“朐阳门”,尽管当时已叫海州,但明显留有朐山、朐县的痕迹。朐阳,正说明古城在山南,如今山南的古城没有了,朐阳门也不在了,可海州区内有一个朐阳乡,孔望山南还有一个“朐山头”。它向人们昭示:海州古为朐县,锦屏山古称朐山,至于山东临朐县的朐山、朐水,因其大小,不是专门从事研究的人,谁也不去提它。
朐山, 又名覆釜山,海拔160米,位于临朐城东一里许,隔弥河与城相望。相传在北山脚下,有"弥水澄清通地底"之景观,为县内旧八景之一,今已无存。
康熙《临朐县志》谓朐山"上有神祠、步云台、文笔峰,旧有高明堂,朐山书院,今废。山上有市场,一岁两举。"所谓市场实为庙会。乾隆元年(1736)在朐山东山峰建奎星楼,高筑座台,木质结构,顶为垅瓦,八角翘首,飞檐流丹。同时于西山峰建文昌阁, 地基高筑,石基镌"云台"2字。咸丰年间,捻军曾将清朝博多勒噶亲王僧格林沁围困于此。1934年重修魁星楼、文昌阁。1947年,临朐战役,山顶建筑尽毁于炮火。
朐山皆黑石, 石缝中杂生草木。民国时期,城里的学生每逢3月12日,到山上植树造"中山林"。建国后,青年学生、干部、职工多次在朐山义务植树,今柏树、刺槐、苹果已覆盖成荫。山前建立烈士陵园,革命烈士纪念碑巍然矗立;革命烈士纪念堂肃穆庄严;烈士墓地,翠柏掩映。1985年,在山顶建成电视转播台,电视塔高耸入云。 朐山西侧,曲径可通山巅;东坡,公路盘旋至顶。每当晨曦初露,常有干部职工登山锻炼,观赏晨景;日暮黄昏,工余饭后,登山游憩,别有快意。
朐山不高,然独立成峰于平川之上。登峰可揽半壁朐境。俯视四野,大地如锦;极目远眺,群峰竞秀。若逢雨驾西风,弥河腾浪,望之心惊神栗,至若云开天晴,弥水如练,天地辽阔清丽,令人心旷神怡。 弥河大桥横跨河上,雄伟壮观,桥上车流不息,行人接踵。鸟瞰全城,楼房街道尽收眼底。入夜,城西山影隐约,夜空繁星闪烁,与城区万家灯火相映,山城夜色神秘而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