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林:艺术慎言创新

艺术慎言创新(1)
——“粉白黛黑”通古今
刘晓林
      韩退之为文,不肯蹈袭前人言句。故其语:“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难哉!”独“粉白黛绿”四字,似有所因。《列子》、《战国策》、《大招》、《淮南子》皆有类此者,依记于下:1、“周穆王筑中天之台,……摩曼者,粉白黛黑,施芳泽具。”2、郑周之女,粉白黛黑,立于衢闽,见者以为神。3、“粉白黛黑,施芳泽具。”4、“毛嫱、西施、施芳泽、正蛾眉……粉白黛黑,笑目流眺”。为此,洪迈曰:“韩公以“黑”为“绿”,其旨则同。
       上乃《容斋随笔》卷三、十六则之大概。
       我要说什么?“粉白黛黑”通古今。 
 
       粉,白。黛,黑。反之,非粉非黛。在这一点上,就连贤达韩昌黎也不能免俗”:粉白黛绿,乍看出奇,细想出笑——事物的本质与表象的是否换了马甲的表象是无关的。形式上的“绿”,事实上的“黑”。 
       我终究要说什么?世间有些事物是恒定的,永远不会变的。比如“粉白黛黑”。比如物体由点、线、面构成……如此说来,并非不要改变,关健是弄清改变的核心是什么?粉的白,我们要改只能在属于白的范畴内作改变。如果脱离了白的范畴,我们改变会是终导致“粉”的客观存在的消失。“粉”还是不是粉?黛黑也是同理。点、线、面构成了物体,如果我们要改变,只有在点、线、面的各个内部作文章。就点、线、面本身言再伟大的改革者也是改不掉的,如果改掉则不成物体。 
 
       我终究具体要说什么?绕了如此多的口舌,我想来就此谈有关艺术(书画)的继承与创新(着重谈一下创新)。
       人类发展至今已遗留下了大量的精神遗产,比如艺术。在这一点上,中国尤具典型性:精神遗产太多。既然是遗产,必然会涉及继承。继承的不满足,促使人们开始了创新的思考和行为。有一点需要说明,遗产并非完全对与正确等价,与前面提到的某些恒定的事物是不同的。但其本身具有的诸多合理性是不容置疑的:如果不存在诸多合理性,早就消失了。由此看来,对遗产继承的原因实在是客观多于主观:具备诸多合理性的事物非绕过去不学是没道理的。(当然全学也是不切实际的:怎么学得完。)
       关于继承的问题浅谈辄止,下面转入创新的话题。
艺术慎言创新(2)
——“粉白黛黑”通古今
刘晓林
艺术界广为流传的一句话:创新是艺术的生命。果真如此吗?果真如此。问题是我们要从哪些方面创新?具备了什么条件,我们才可以创新。若此,如果让艺术家来具体作答到子、丑、寅、卯的话,最终的结局是多作语塞、支支吾吾状:创新是一定的,如何创新、创新的内容等等我怎么能说清?于是中国艺术的现状呈现了一种纷纷要求创新而不知所言何物的乍看清醒状!
 
       写到这里,我想插入一个突然冒出的“话题”:艺术形式与艺术风格的问题。
形式是什么?因形而式至。它实在是应纳入事物的表象范畴,可以近似理解为作为艺术的载体艺术品乍一看的“样子”---或工或写等抑或进一步的“大略印象”,多因“术”而然。艺术风格则是艺术形式的进一步是艺术形式的最终反映与内在呈现----此时若仅限于技法、形式的“术”已远远不够。创造艺术品的艺术家的修养、学识、技法的自然浸融甚至于艺术家的情感、创作时的瞬间状态等一系列非“术”所能达到的一切都在其中“表述”无疑----说玄点艺术风格中包含了“人性的气息”,它应是具备了DNA”的艺术品的再次转换的结果----具备相当艺术修养的人可以通过艺术风格来解读艺术品而不是艺术形式。
举例如下:徐悲鸿先生所绘钟馗却让人感到有文雅之感,齐白石先生的极其细致的“草虫”同样让我们感觉到他是在自如的“写”,凡高先生的作品无论采用什手法来绘就我们会仿佛看到他的呐喊、就要爆发的内心------八大山人、渐江、怀素、王羲之、郭熙、王蒙诸贤的作品亦复如是。为什么?在此,我再次提一个本不属玄妙却实在玄妙的观点:如果哪一天,当别人在欣赏你的作品时已经全然看不出你所采用的何种技法与形式(最基本要求)甚至已全然忘了考虑创作者采用的何种技法与形式一事,而是因你作品要表述的一切而费解而思索而震撼而缠绵而嚣张而低沉而不能自己时----你已经接近或走到了艺术的巅峰:不求而求,不知术为何物却处处时时有术,你已将你的一切思想并着整个宇宙(所绘作品)在自己内心所留下的烙印一同进入作品中却浑然不知:中规与破矩自然而生。艺术的创新在于其内涵,内涵者如我上述无形却存在与“气场”有一比。
      我们在回过头来看,对于艺术的创新而言其至关重要的基础是“术”。李可染先生常讲现代人与古人相比缺“功力”,“功力”是什么?作为大多数艺术家而言经过数十载的学习对所学画科的技法等当不为难题,难的是到位。到位是什么?到位是有效,同样的线描有的可以做到收放自如;遒劲者洒脱者不一而足,它会让人感觉到它的强大生命所在,大多则不能。同样的用墨,有的就墨分五彩甚至更多,总之可以“焕彩生发”。
      
       我常与朋友谈一个极其朴素易懂的事情:“神六”上天了,我们可以研制“神无穷大”上天。一个关键时是无论我们再怎样变花样、换材质,到头来如果不能上天或到了半空却掉下来了-----这是万万不能称其为创新的,失去功效的创新是荒唐的。艺术也是同理,你的基本功掌握、熟练运用了没有?如果没有的话,先把自己的“技”、自己的“术”打牢固。只有这样,你才具备了谈创新、实施创新的可能。
基于此,我建议大多数的艺术家先把基本的素描(摹形状物)、色彩运用(随类赋彩)、大致的美术史(包括艺术理论、艺术流派)等做到让同时代的优秀艺术家感觉还过的去了,再创新更妥些。你要把你的艺术轨迹呈现给世人才行,即使怪异的达利、毕加索等人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任何行业的“符号式人物”无不是有一系列的具体作品(不同时期)积累升华而被社会接受的结果。
   “粉白黛黑”通古今,艺术上也存在恒定的东西!国画就是国画,油画就是油画。如果把非拿着油刷绘出的作品叫做国画,那除非自己重新定义。反之,亦然。如果所绘不讲神采、不讲气韵、不讲情致,不计如何构图、不计如何设色------这样还是不要谈创新的为好:为自己、为他人!
  “粉白黛黑”通古今,如果要创新也要在白黑的“品质”上下大力气去研究,否则“粉黑黛白”----自己玩一下自己还可以。
(0)

相关推荐

  • 中国古代化妆史的起源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现今我们以无法知晓是哪一位祖先开始第一次描眉,第一次涂抹红唇. 虽然<诗经>成书的时间仍未有定论,它里面不但有丰富的史料和有关世风的内容,对于女子的化妆习惯也有一定的描绘 ...

  • 刘晓林:艺术离不开心学

    艺术离不开心学 刘晓林 我常常这样想:随着人类的发展,心学会变得越来越稀缺.时至今日,我的这一主观之见似乎在不断被证实着.我们对聪明的重视超出了智慧,对技法的重视超过了法理,对外在表象的重视超过了内在 ...

  • 刘晓林:艺术·人生·社会

    艺术·人生·社会 刘晓林         艺术是一玄妙之物,比艺术更玄妙的则是人的认识--五花八门,高低起伏.  恍惚间,九天居士积累了不算少的"艺术文字".我不受制于任何所谓的 ...

  • 刘晓林:艺术无价的可能性

    艺术无价的可能性 刘晓林 艺术无价吗?那样看什么样的艺术!那要看对谁而言!艺术无价若做泛指则定然滑稽,它是人这种具备了情感的所谓高等动物对特定环境中对特定艺术的作出的主观之论. 我的观点:在绝大多数情 ...

  • 刘晓林:与赵无极一同走近绘画艺术(8)

    与赵无极一同走近绘画(8) 赵无极   刘晓林 赵无极文:各方面能接受的都要接受,然后消化了变成自己的东西.要注意选择好的,不好的不要.先要消化,不然吃多了坏肚皮也不行,不消化就会变成抄袭,中国有些画 ...

  • 刘晓林:与赵无极一同走近绘画艺术(7)

    与赵无极一同走近绘画(7) 赵无极   刘晓林 赵无极文:一个画家总觉得有话要讲,总觉得画不完,那就变成一种需要,这是画家最重要的动力.你若觉得没张画(每张画)没有问题,就糟糕了,那就是退步.因此,画 ...

  • 刘晓林:与赵无极一同走近绘画艺术(6)

    与赵无极一同走近绘画(6) 赵无极  刘晓林 赵无极文:以前抽象画画家很多,现在淘汰了很多,每一派真正留下的没有几个.米罗那时代的画家也没有几个了.每一个派都是讲起来是一个派(事实上每一个派都是指此派 ...

  • 刘晓林:与赵无极一同走近绘画艺术(5)

    与赵无极一同走近绘画(5) 赵无极  刘晓林 赵无极文:我从来不反对人们怎么画,但至少要把关系连起来.这条线从什么地方来,到什么地方去,要有个交待,不要没有根据,没有个联系.你可以变,但要边(变)的有 ...

  • 刘晓林:与赵无极一同走近绘画艺术(4)

    与赵无极一同走近绘画(4) 赵无极 刘晓林 赵无极文:无论人体还是静物,对象提供的只是抒发胸臆的启示,只是表现感情的依据,重要的是培养独到的观察,组成自己的画面.模特儿只是一个借题,不是画它--模特儿 ...

  • 刘晓林:与赵无极一同走近绘画艺术(3)

    与赵无极一同走近绘画(3) 赵无极   刘晓林 赵无极文:画画同呼吸一样,人需要呼吸,不呼吸活不下去.绘画也要呼吸.你要把自己的感情摆进去.让画画同你一道呼吸,画画要有紧有松.到处紧--透不过气来.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