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莲花池:兼有江南之秀的北方名园
莲池书院博物馆
金贞元年(1227年),蒙古大军攻占保州(今保定市),古莲花池的缘起,便要从保州城的风雨飘摇讲起。
枋心篆书“古莲花池”的牌楼
戏剧化的身份演变史
古莲花池起于元代,穿越明、清,纷杂中进入民国,前后近八百年间被戏剧化地付诸了不同属性。
元代都元帅张柔重建保州城,规划了城中水系,在将帅府邸近处建造四座私家园林,其中唯一留存下的一座便是古莲花池的前身——雪香园。在保州被屠城后所建造的人文景观中,始修于1227年的古莲花池在摇曳的历史中凿楔而入,成为古城保定最年老的园林瑰宝。
到了明代,雪香园的主人家势力渐衰,园子几乎无人打理,保定知府便把它接管过来,改设为供达官贵人们游冶宴饮的官府花园,并为之命名“水鉴公署”,意在以水为鉴,提醒自己“恢弘度量”“润泽苍生”。
“行宫十二景”第一景——春午坡
雍正十一年(1733年),皇帝下诏在各个省城建书院,直隶总督李卫见古莲花池“林泉幽邃,云物苍然,于士子读书为宜”,便在莲池北部划出面积相当的两块地,西边一块建书院,东边一块建使馆。到了乾隆十年(1745年),为满足皇帝西巡的驻跸需求,使馆被改建成莲池行宫。乾隆皇帝一生巡幸莲池行宫7次,共为古莲花池题诗50多首,单“行宫十二景”的第一景“春午坡”就题了五首,可见其在乾隆皇帝心中的独特地位。道光时期,皇帝下诏裁撤行宫,莲池行宫便又恢复成使馆属性。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英、法、德、意四国联军侵至保定城,在莲池纵兵大抢三天,珍贵文物被劫掠一空。古莲花池如同圆明园一样难逃被焚烧殆尽的命运,大火后,亭台楼阁尽化灰烬,只剩一座元代的石桥未被烧毁。不久后,袁世凯出任直隶总督。其时朝政腐败、财政枯竭,但袁却为了迎候从西安回銮的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而抢修莲池,并将距莲池八百米的永宁寺改建为慈禧行宫(其遗址现位于保定市第二中学校内)。行宫和古莲花池之间还打通了一条地下御道,相当于把古莲花池作为慈禧行宫的御花园。
直隶图书馆
1906年,莲池被改成了莲池公园,开始向市民开放。两年后,直隶提学史卢靖修建了直隶图书馆。它是直隶省最早建立的新式图书楼,新中国成立后曾作为河北省图书馆,被视为河北省文明进步的窗口。河北省省会迁走后,原来的藏书、古迹、善本便都交移保定市图书馆保存。
自古,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就是两派并行不悖的空间秩序,但像古莲花池这样在八百年间变换如此多种属性的园林,古今中外是非常罕见的。在时间的流逝以及无数次变革中,它被拥戴、赞美、信仰,被长时间废置、毁坏、夺抢或避讳,那些属性如泡沫般浮现又消失,我们从古莲花池的演变史中管窥时代缝隙里的无常变化。
兼有江南风貌的北方名园
1988年,我国著名园林学家陈从周在全国评选十大名园,其中七座都是长江以南的私家园林,如拙政园、上海豫园、广东清晖园、扬州个园等,另外三座就是北方的圆明园、颐和园加上古莲花池。金末元初时,它只是由一亭一塘组成的私人小苑,后来有了明代官府的“加盟”,乾隆时又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将莲池扩建划分为“行宫十二景”,达到鼎盛。经过历朝历代的不断修葺完善,古莲花池的景观兼有南方之秀与北方之雄。
古莲花池荷塘中的宛虹桥
古莲花池总面积3万平方米,每一处景别玲珑小巧而气格不俗。它的布局特色在于环水筑榭,以荷塘为核心向四周伸展,所谓“皇权至上”是大部分皇家园林的共同主题。荷塘中央一座宛虹亭,由北面的曲步桥和南面的宛虹桥沟通两岸。荷塘四周殿阁布置精巧,景观尽缀于山水之间。
“行宫十二景”之一的花南研北草堂
伴着“太古遗音”沿北岸漫步,曲径通幽,“行宫十二景”中的几处主要景别:花南研北草堂、高芬阁、奎画楼等依次分布着,每行进一段便是不同的光影意趣。
荷塘北岸的光影意趣
行至南岸,池水又以中心洲为界被分成了南北两塘,南塘相比北塘更具幽然的美感。中心洲的人工石洞——篇留洞也是“行宫十二景”之一,方观承在《莲池行宫十二景图咏·篇留洞》中描述洞内景象道:“初入甚黑,俄顷豁然。仰观天光,云根苍润,气蒸蒸如滴,疑有乳泉、芝髓出其间。”
改革开放以后,古莲花池开始陆陆续续地修缮,最近两次大修是2002—2005年和2008—2009年,现在,清代的“行宫十二景”已基本恢复了。
莲池书院——“北方文化的渊薮”
中国有四大书院:应天、岳麓、嵩阳、白鹿洞,它们都是千年延绵的唐宋书院,积厚流光,培养大量人才。而像莲池这种在雍正时期才设立的书院,到1902年全国废除书院体制,总共在历史上才存活了170多年,何以人们会对它大为推崇、称誉其为“北方文化的渊薮”呢?
园中石狮
其实,晚清时期的莲池书院非常知名,原因之一是这里的诸位硕儒名师。曾国藩的四大弟子中,张裕钊、吴汝纶两位都曾任职莲池书院院长,吴汝纶更是在任长达14年之久。书院曾培养出两名状元——乾隆时期的湖广总督毕沅,和中国清代科举省试的最后一名状元刘春霖。此外,北洋军阀代总统冯国璋、原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傅增湘、国民党元老张继等等也都是从莲池书院毕业的。
乾隆皇帝曾经赐莲池书院“绪式濂溪”匾额,现高悬于“行宫十二景”之一的万卷楼上。光绪年间,万卷楼藏书达三万卷,楼下为书院学生观书之所。楼前瓦屋三间开设学古堂,读书人络绎不绝,培养出数批文学之士,人称“北方桐城文派”。
莲池书院蜚声天下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是中国传统书院中首家招收外国留学生的。1887年,宫岛大八从日本东渡来到莲池书院学习,慕名拜张裕钊为师。当时莲池书院还设有东西学堂,东学堂教授日文,西学堂教授英文,一时间开放治学蔚然成风。
李鸿章来了之后,私心想让他的姑爷张佩纶来继位院长,以年老为由请张裕钊“告老还乡”,然而在书院学生的集体抗议和罢课下,姑爷没来成,派来了吴汝纶。吴汝纶曾在冀州和深州当知府,抓教育很有一套,在任书院院长期间他也主张吸收西方文化,而不是单纯地教授传统儒学。李鸿章作为堂堂直隶总督,连安排书院院长的个人意愿都无法实现,这也侧面反映出新学注入书院涌起的自由意志浪潮。
那些珍贵的馆藏文物
古莲花池于2001年被评为全国第五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馆藏最典型的文物便是碑刻。在古莲花池珍存着近二百通碑,是京津冀最大的碑林。因为过去没有文物管理处,莲池就同时作为一个收藏机构。在碑刻中,历史最久远的是距今1200多年的唐碑,乾隆时期由易县移存过来。此外,还存有宋刻及雅驯的元刻等。
康熙御笔擘窠《龙飞》
在春午坡东侧有廊八间,存有莲池的镇园之宝——康熙御笔擘窠《龙飞》,还有唐太宗五言律诗《秋日翠微宫》、李白五言绝句《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等等。西碑廊廊壁上镶嵌着《莲池书院法帖》刻石51方。当年直隶总督那彦成把他家藏的颜真卿、米芾等名家的墨宝摹刻成石上墙,供书院学生们临摹,故此法帖是莲池书院的遗存。东廊碑以东的宸翰院保存了道光、嘉庆、乾隆皇帝的御题诗碑,其中题给直隶总督的有七通,共十首诗。刘春霖书《重修古莲花池公园碑记》碑也竖在此院。
莲池主要的馆藏文物还有稀世珍籍——佛经《大清三藏圣教真经》,为雍正下诏雕刻,雍正十二年(1734年)至乾隆三年(1738年)编辑成书。西夏文陀罗尼经幢是馆藏一级文物,明代以后在保定出土,不仅证明了明代有西夏党项人在保定一带活动,而且比居庸关出土的西夏文石刻晚了150多年,将西夏文字使用的下限由元末延长至明中叶,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在动荡的历史节点面前,仅凭莲池的单薄之躯根本无力抵抗。那些曾经的珍宝和文物一部分被四国联军洗劫破坏,另有一部分在直奉战争期间被当时的直隶省省长曹锐掠往天津,刺绣彩绸和精美器物等走水路运了六船,就这样彻底流失。多年来,景区为了探寻莲池的完整历史,也大海捞针地从文献中查找相关记载,但目前脉络依然是断代的。莲池书院究竟有多少任院长?招收了多少期学生?这些都尚待考证。
岳麓书院历经宋、元、明、清四朝,曾七毁七建,从20世纪80年代立项到修复完毕用了30年时间。莲池书院初提恢复至今也有30年了,但几经波折还尚未恢复完成。莲池所在的街道是当地很热闹的商业街,景区入口处紧挨着一个大型数码广场,痕迹中的历史像被现代消费社会挤压似的,呈现出一种异样的局促感。希望莲池书院整体恢复那一天可以早点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