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聊斋:女尸变

《聊斋志异》第三篇故事是《尸变》,这个故事放在开篇第三的位置显得很突兀,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整个聊斋故事里面,鬼狐大都是“有情有义”的,就算是前来复仇,也必然事出有因。唯独这个故事,讲得是“女鬼”——其实是“女尸”或者“女僵尸”杀人的故事,而女僵尸为什么复仇?其中也语焉不详,显得没头没尾,那么,这篇位于全书第三篇的故事,究竟有什么深刻的内涵和深层次的隐喻呢?吉正卿试着为您解读。

首先,我们先上故事,为了阅读上的方便,直接上正卿翻译过的白话文:

阳信县有个老头,是蔡店人。村子距离县城五六里远,父子两个在路边开了个店,让过往的旅客住宿。有几个车夫,来回拉运东西,经常在他的店里借宿。

有一天傍晚,四个车夫一同前来,到这间旅店投宿,但老头的旅店已经客满。四个人想来没有其他的去处,就坚持请求住下来。

那个时候老头的一个儿媳妇刚死不久,把尸体停厝在屋子里,儿子外出买棺木去了还没回来。老头沉思了一会儿,认为摆灵床的房子很安静,想让客人们住在那里,就怕客人们不满意。客人说:“只要一片有瓦遮挡的地方,哪还能挑来挑去?”于是带领着客人穿过街巷去了。

一行人进了这座房子的明堂,只见桌子上灯火昏暗,整个屋子阴森肃穆。桌子后面就搭着帐子衣服,纸做的被子覆盖着死者。四个车夫看了看睡觉的地方,在明堂一侧的房间里有连着的床。他们四人奔波劳累,头沾枕头就打起了呼噜。

有一个客人有点迷糊,没有睡得太沉,半夜的时候,他听见床上有沙沙的有声音,急忙睁开眼睛,只见灵床前的灯火非常明亮,而那女尸已经掀开纸被子起来了!那沙沙声就是掀起纸被子的声响!

女尸下了床,慢慢走进卧室。她脸上呈淡金色,白巾裹着额头,弯腰靠近床前,挨个地吹遍了三个睡着的客人。这个客人十分恐惧,害怕会轮到自己,就悄悄地拉着被子盖住脑袋,屏住呼吸忍着吞咽等待着。(这个场景是不是很熟悉?周星驰的电影《大话西游》里面的黑山老妖就是从这段改编的。)

没过多久,女尸果然过来,也像吹其他客人一样地吹他。他因为闭气而躲过了厄运。这个幸存者感觉她已经走出房了,听见纸做的被子响,才敢探头眯着眼偷看,只见她已经像开始一样的僵硬的躺着了。

客人更加害怕了,不敢发出声音,悄悄的用脚踹其他的客人,但是他们一点动静都没有,大概已经死掉了。客人想来想去没有计策,就想穿衣服逃跑。谁知道刚起来拿起衣服,沙沙的声音又响起来了。

客人害怕,赶紧又趴下,把脑袋缩在被子里,他在被子里感觉女尸又来了,连续吹了他好几下才离开。过了一会儿,他听见灵床有响声,知道那女尸又躺下了。于是客人从被子底下伸出手来找到裤子,很快穿上裤子,赤着脚跑出去了。女尸也起来了追逐他,等到她刚离开帷帐,客人已经拨开门栓出来了。

女尸跟在他后面追,客人边跑边号叫,村里没有人答应,一片沉寂。他想要去叩店主人的门,又恐怕被追上,于是向着县城的路,极力奔跑。到了县城东郊,看见有一座寺院,他甚至听见了敲打木鱼的声音,就急忙跑过去拍打大门,道人(原文如此,不晓得兰若寺何以居住道人)很惊讶,看他举止不寻常,又衣冠不整,不敢贸然让他进去。

转眼间,女尸已经追过来了,离客人的身体只有一尺多的距离,客人更加窘迫了。门外面有一颗白杨树,合围有四五尺左右,于是客人就以树做掩护:她向右他就向左,她向左他就向右。女尸更加愤怒了,这样互相对峙,双方都很疲倦。这时候,女尸突然站立不动,客人也汗流不已喘气不上,躲在树后面。

突然!女尸纵身跃起,伸出两臂隔着树干探身扑向他。客人受惊扑倒了,女尸捉不到他,抱着树干就僵硬了。

道人偷听了很久,直到听不见声音了,这才慢慢出来。他看见客人睡在地上,点火照看发现客人昏死过去,心口还微微的有呼吸,就把他背进去,一整夜才苏醒过来。给他喝热水后问他发生了什么事,客人把当时的情形才一五一十地告诉了道人。

这时候已经曙光朦胧,道人偷偷看树上,果然看见了僵硬的女尸。他非常害怕,马上报告了县官,县官亲自来查看,让人拔开女尸的手,但是因为女尸把树干抓得很牢固拔不开。众人仔细一看,原来女尸左右四只手指,像钩子一样并排卷着,指甲都刺进树里面去了。

县官又让几个人用力拔,这才松下来。看那指头形成的树洞,就像凿出来的孔一样。县官派遣衙役到老头家打探,果然女尸不见了,其他三名客人也死了,一时间这个事情传得纷纷扬扬。

衙役告诉了老头昨晚发生的事儿,老头于是跟着他去庙门口把女尸抬回来了。客人痛哭着对县官说:“当时四个人一齐出来,现在我一个人回去,这样的情形如何能让乡亲们相信呢?”县官发给他牒文,并派人送他回去了。

蒲松龄为什么把这个故事放在第三篇呢?其中必有深意。很多人认为,这一篇《尸变》毫无意义,纯粹是记录乡村野事。真是这样吗?

一般来说,“事出非常必有妖”。大家想想看,这个故事里面有没有疑点?我们先想想,这个女人死了,她最亲的家人在干什么:她的丈夫被派去买棺材(之前没准备),老翁竟然生意照做不误,且家里客满为患,而且最关键的是,死者灵堂跟前祭奠简单,没有人守灵!

基于以上信息,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女人是横死的。因为之前没有准备棺材,而是临时指派其丈夫在其死后购买(原文有交代);其次,这个女尸生前没有子嗣,因为没有后辈给她守灵。

这样一来,就可以得出这样的信息:这个女人因为没有生育子嗣,在这个家族里没有任何地位且饱受虐待,最终横死(也有可能被虐待致死)。丈夫被派去买棺材,跟前连守灵的人都不曾有,公公竟然忙着招呼人满为患的旅店,甚至让四个陌生的男子睡在她的灵堂周围!

生前不受尊重且被折磨致死,死后依然不被在意,其灵堂这样的领地都随意被人侵犯,女尸的怨气可想而知,不尸变等什么呢?

那么,蒲松龄就是为了写一个可怜的农家妇女饱受虐待、死后被侵犯领地而尸变的故事吗?必然不是,要不然也不会放在开篇第三篇这样重要的位置了。

我们知道,蒲松龄生于明末清初,亲眼见到了大明江山落于清廷之手。目睹了山河破碎,作为一个汉人,特别是读书人,没有一点想法是不可能的,没有一点怨恨更是不可能的。他要表达心中的国仇家恨,只能通过这种“借尸还魂”的方式了。

众所周知,有清一代“文字狱”大行其道,特别是蒲松龄主要生活的康熙年间。有什么根据呢?首先我们看故事发生的地点——阳信县。阳信县有一个最知名的古代大将——汉将韩信,其县名就是因为韩信而得名,韩信是刘邦建汉的重要将领,放在这个地方,在清朝满人统治时期绝非无意为之。

其次,为什么是四个客人?而不是三个客人或者其他数量的客人呢?很简单,蒲松龄生于崇祯十三年,其一生经历了明朝的崇祯皇帝、清朝的皇太极、顺治和康熙三位皇帝,加上后金的创立者努尔哈赤,一共四位满清之主。这四个客人作为侵犯的主体,所指代的人物很明显了。三个已死,只有一个(康熙)尚存。而这个女人没有子嗣,也正好影射了大明王朝后继无人的事实。

再次,明朝灭亡的时刻,所有的官员还在拼命给自己搂钱,对于外来的侵略毫不在意,这跟老翁照样做生意不是一模一样的场景吗?这种麻木不仁,正是造成明王朝被侵略继而灭亡的原因之一。

蒲松龄巧妙地通过女尸尸变复仇的故事,把自己对侵犯者的怨恨和愤怒、对大明朝的当政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绪发泄得淋漓尽致。郭沫若为蒲氏故居题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老舍也评价过蒲氏“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可谓非常贴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