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貌人称代词“您”字随想

原文地址:礼貌人称代词“您”字随想作者:

“您”字随想

丁启阵


图片来自网络,与本文无关

有句俗话叫做:礼多人不怪。其实,这句俗话并不严谨。因为也有一些跟这句俗话相龃龉的俗话、雅语: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礼下于人必有所求,繁文缛礼,先礼后兵,诸如此类。不久前,一位研究古代汉语语法的女同事跟我抱怨:

“我爱人称呼我父母一律用'您’,我听着总觉得别扭。”

“多有礼貌的女婿啊,你别扭什么?”我有点好奇。

“我家乡称呼对方就用'你’,不说'您’。”她家乡是哈尔滨那旮沓的。

“他这是按照北京话、普通话的语言规范说的,无论是入乡随俗还是遵守国家'使用普通话’的语言法律,都没有问题呀。”

“问题就出在这里。”

“愿闻其详。”

“在家里,大家交谈都用口语体,他总这么规范,这么文绉绉的,显得他特别有文化修养,而我们都是俗人粗人似的。仔细体会,这里边还有居高临下的优越感,还有嘲讽的意味。”

“我怀疑你是在运用'凡尔赛’语言艺术。实际上是说:瞧!我夫婿多么有文化,有修养,多么尊敬我的父母,感觉到我在家里的大王地位了吧。”

话虽那么说,但我相信她所抱怨的,也有真实的成分。语体不合,难免给人见外、生分的感觉。礼貌用语,的确要讲究环境、语境、对象等,榫卯对接,严丝合缝,交际才流畅,相处才愉快。

作为古汉语语法专家,女同事对“您”字的态度和感情跟生活在北京胡同里的大爷大妈们肯定是不一样的。北京大爷大妈们会觉得“您”字透着亲切,饱含敬意,因此对南方人不论长幼尊卑,开口闭口都是“你”,非常有意见,认为南方人简直是来自蛮荒之地的野人,一点儿礼貌也没有——“南蛮”这个词可能就是这么来的。

女同事知道,这个“您”字既不高贵,也不单纯,它来自“你们”,古代白话文学里也有写做“恁”的,原本并不含敬意。“(崔杼)杀牲对神道说誓,说您众人有不知俺两家同心的,著他便死。”“则待看山明水秀,不恋您市朝中物穰人稠。”“我从来斩钉截铁常居一,不似恁沾花惹草没掂三。”其中的“您”“恁”,都只是普普通通的“你”。敬意是后来才衍生出来、附着上去的,而且带有浓厚的市井气息。一部文学名著《红楼梦》,除了芳官应宝钗提议唱的一支曲子词里出现过几个“您”字,其他地方一个也没有。看吧,没有“您”字,荣国府大观园里才子佳人们嘴里不说一个“您”字,照样过着诗意优雅的生活。谁能说林黛玉、贾宝玉是粗男俗女!若论表示敬意,“子”、“足下”、“左右”、“陛下”、“殿下”、“阁下”等才历史悠久,见于竹帛,用于庙堂,才身份尊贵,才高、大、上!

作为“南蛮”之一,我也颇有同感,与人说话交际时也有这方面的踟躇,困惑。明显比我“长尊”的人,用“您”心甘情愿,明显比我“幼卑”的人,用“你”理所当然,都可以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但是,人生天地间,按照人以群分物以类聚的规律,我们日常所交接之人更多的是“长幼尊卑”大体相当的,模糊地带,有如踩跷跷板,孰重孰轻,会有截然不同的结果,就费思量了。谨小慎微、循规蹈矩之人,豪迈奔放、不拘小节之人,敬、慢选择都不会成问题。问题是,大多数人的性情是介于二者之间的,凡事总习惯于权衡一番,利弊得失,定夺不易。

每每想起杜诗《醉时歌》,困守愁城、处于人生低谷迷茫时期的诗人,说跟比自己年长18岁、被李隆基誉为“诗书画三绝”的郑虔饮酒之后,“忘形到尔汝,痛饮真吾师”,难免心生歆羡:在充满礼数讲究的人世间,有一位可以对坐痛饮、不拘礼节的忘年朋友,不失为一件幸事、快事。

北京话的“您”字,这个敬意、谦恭、优越、嘲讽等相互矛盾的含义在内部微妙共处的第二人称代词,这个全国多数人民并不熟习的敬称,它的现状能够维持多久,是一个有趣的语言学课题。                             2021-01-13

转载  谁不撩人新浪博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