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投资每天做什么?
基于大类资产配置和宏观的投资其实没有必要每天看,每天说,但人总是闲不下来,想要证明自己的存在感,所以往往走入两个极端。
1.放弃这段时间,有很多朋友说职业投资后很闲,每天没啥事干。整天钓鱼养娃逛菜市场。
2. 还有些朋友沉迷于交易,但年底一算可能主要收益还是资产配置带来的,交易往往是负贡献。
我个人对上述两种情况都不太认可,原因是:
1.太闲的职业投资说明投资方法太少,诚然这并不会导致收益率的下降,但往往会导致投资收益逻辑的单一性,即主要收益来源基于特定的一种或几种投资策略。这样的策略在有效的时候往往可以贡献较好的超额收益,但一旦失效就可能遇到“失去饭碗”的恐慌。好比分级A谢幕后很多集思录er涌入可转债,在今年年初的亏损时痛不欲生被迫割肉而失去了后续盈利的机会。本质上就是没做好准备,对投资机会和品种的不了解导致了整体收益的夏普比下降。
2. 除非像熊猫这样总结出交易规律从而盈利的朋友,否则交易更多是作为股市里打发闲暇时间的一个游戏,为你提供更多的是娱乐而非收益。(我刚开始投资的时候,整天看着K线图心惊肉跳,每天就像坐过山车一样,在此期间交易的确很爽)但往往这样未经回测确认有效的非系统性交易,带来的是价值减损。
我的应对是:拓展多个低相关性策略。
我研究选股、研究行业、研究宏观及大类资产配置,研究可转债、研究套利,研究择时、研究期货,等等等等。我每天忙得不可开交,甚至经常熬夜研究。为什么?主要是缘于以下的公式:
低相关性策略=低相关性品种*低相关性策略*低相关性逻辑
举个例子,假设我的能力圈为5个收益策略:
(1)股票择时因子1=股票*择时*择时逻辑1
(2)股票择时因子2=股票*择时*择时逻辑2
(3)股票择股策略1=股票*择股*择股逻辑1(业绩驱动)
(4)股票择股策略2=股票*择股*择股逻辑2(分析师预期)
(5)可转债下修=可转债*择券*下修逻辑
(1)vs(2)的相关性因为逻辑不同而相对较低,但两者同属于择时因子,同受beta这个系统性风险影响。
(3)vs(4)和(1)vs(2)的逻辑类似,两者相关性不同,但同受业绩因子(市场是否看业绩呈现涨跌)影响
但(1)&(2)和(3)&(4)这两者如果并行,则虽然其底层资产都是股票,而由于策略收益维度的不同,导致其收益相关性大幅减弱,进而可以有效提升整体收益策略的夏普比率。
再扩展品种到(5)可转债等等,相关性进一步下降,因而在自身能力水平保持恒定的情况下,可以获取更高的收益回撤比。
回头看上面的公式,每一个维度拓展了收益的一个可能性,而他们之间的相关性又并非线性,那样我就可以不断获益。同时,某一个维度策略的失效对我的损害(分级a没了,小市值策略失效了etc.)微乎其微。
因此,我在不断地通过研究拓展自己能力圈中的维度。比如也许有一天,可以把大小盘策略从现在的事件驱动策略扩展成每日有观点的策略。
也许这就是为何我每天都觉得时间不够用的原因。永远有太多的维度等待我去研究,然后成为我的能力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