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会议后,成为我党总负责人的洛甫,为何后来基本销声匿迹了?

自清末以来,中华民族屡遭外敌侵害,人民大众生活在水火之中,那些有志之士一直在寻找民族正确的发展之路,但这条路是充满曲折坎坷的,我党的发展也是历经艰辛万难的,而万里长征是我军最为艰险的一段历程。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红军为何要长征?那是因为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造成苏区岌岌可危的势态,归根到底还是因为两个人的错误指挥,一个是博古,一个是李德,而长征初期巨大的兵员伤亡,令红军高级指战员们开始反思,最终在遵义会议上,解除两人的指挥权,而在不久后的扎西会议,洛甫成为我党最高负责人,洛甫是谁?他为何能够取代博古,今天我们就讲一讲他的事迹。

游历丰富的青年才俊

洛甫其实就是张闻天的化名,他原名张应皋,1900年生于江苏南汇,当年五四运动爆发时,他积极响应,成为最早宣传马列思想的先驱者之一。

青年时期的洛甫思想前卫,对进步理念非常推崇,而他的经历和眼界也很丰富,他曾在日美两国留学,1925年,洛甫入党后又来到苏联留学,在这里他有了一个俄文名字“伊思美洛夫”,回国后他就用“洛夫”的谐音“洛甫”当作自己的化名。

当年他与博古同为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学员,关系不一般,1931年,洛甫回国时,博古已经担任我党的总负责人,对洛甫甚为了解的博古就推荐他担任宣传部部长。

担任总负责人

起初两人在立场上是一致的,不过在中央迁往苏区,掌握中央苏区的军事指挥权后,洛甫对博古、李德渐渐有了质疑,特别是是在第五次反“围剿”打响后,他们错误的军事路线造成中央红军重大损失,洛甫几次与博古发生激烈的争执。

长征初期,中央红军经过四道封锁线,尤其是经历湘江战役后,全军已由最初的8.6万人锐减到不足3万人,即使这样,博古、李德仍不放弃军事指挥权,引起全军上下对两人的严重不满。

1934年底的一天,在黄平一处橘园中,洛甫与王稼祥进行一次深入的谈话。

王稼祥:“也不知道这次转移,目标中央究竟定在什么地方?”

洛甫:“唉,没有个目标,但是这个仗这么打下去,肯定是不行的,毛同志打仗有办法,比我们都有办法。我们是领导不了了,还是请毛同志出来吧。”

不久两人联络了几位主要红军将领和领导人,另外通知了主席,在大家的商议下,最终促成遵义会议的召开。

会议开始后,洛甫第一个站起来,指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在于博、李两人错误的军事指挥,他的态度实际上就给会议定了一个基调,随后王稼祥投出重要的一票,会议最终决定由主席取代博、李两人的军事指挥权。在不久后的扎西会议,洛甫也取代博古成为我党的总负责人。

主动让贤的洛甫后来怎么样了?

洛甫作为最高负责人,此后的成就应该更大,为何随后他的名气似乎不显,建国后也没有成为领导人之一呢?在洛甫的全力支持下,主席领导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完成长征。而洛甫在1938年主动让贤,不再担任“总负责”的职位,善于搞宣传的洛甫此后长期担任宣传部长的职位,另外他还负责《解放》周刊发行工作,为我党在宣传教育事业上做出不小的贡献。

抗战胜利后,洛甫去了东北,历任合江省书记、东北局组织部长,东北财经委副主任,建国后转入外交部门,还曾出任驻苏联大使,1954年洛甫回国后担任外交部副部长,1976年7月1日,洛甫病逝于无锡,享年76岁。

结语:

洛甫为国家和民族解放事业鞠躬尽瘁、贡献一生,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主张,为我军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1979年8月25日,在他的追悼大会,邓公亲自为他致悼词,赞颂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忠于党、忠于人民的一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