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化 | 这些老照片,帮你了解80多年前的大运河
2019年2月,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将所藏华北交通株式会社(以下简称“华北交通”)在日军侵华时期拍摄的照片档案,在网上予以全部公开,名为“华北交通写真”。
华北交通主要负责基础建设,以及管理铁路、公路、运河和港湾。“华北交通写真”便是华北交通所藏用于宣传报道用的库存照片,其中有数十张大运河苏北段的照片档案,照片主要涉及运河河道、码头、水闸、桥梁、渡口、城镇等,也有少量反映沿岸人们活动的影像。这批照片能够使我们了解八十年前大运河苏北段的景观。
通过水闸的船
大运河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三部分构成,全长近3200公里,开凿至今已有2500多年,是中国古代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世界上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运河。
大运河在江苏境内从徐州到苏州,全长约700公里。民国时期,水利工程专家汪胡桢经过实地踏勘,将大运河分为六段:“平津段,起自北平之东便门,南迄天津之海河”;“津黄段,起自天津南迄黄河”;“黄淮段,起自黄河南迄淮阴”;“淮江段,起自淮阴南迄扬子江”;“镇苏段,起自镇江迄苏州之吴淞江口”;“苏杭段,起自吴淞江口南迄杭州”。
苏北运河里的流水
早在明清时期,大运河纵贯苏北地区,里下河则贯穿其腹地,因而苏北是南漕北运的必经之地。大运河苏北段主要由徐州、淮安和扬州三段运道组成,它们在整个大运河体系中的地位都十分重要。
《苏北运河里的流水》照片拍摄于1940年1月,是作为此段运道重要组成部分的“之”字形河道。这一区域因三河交汇,经常面临水患之忧,在分流与束流、防淤与控湍、蓄水与航船等方面,矛盾异常尖锐突出。
为了保证漕运畅通,治漕专家们绞尽脑汁想出许多办法。自明朝万历初年始,总理河漕潘季驯创行了“蓄清刷黄”之策,并在诸河交汇处的码头镇惠济祠旁创建“之”字形河道,迄至清代的“治河、导淮、济运”皆群萃于此。
头闸
二闸
三闸
拍摄者从不同角度对三座水闸进行了拍摄,拍摄时间均为1940年1月,水闸的形制基本相同,主要由两侧石砌燕翅以及闸口组成。燕翅由长方形青条石砌筑,进出口八字条石墙与闸身岸墙相连,一直伸向运河两岸。闸身中部设置两道插板槽,相距约2米。闸体的护堤当为在三合土基础上加铺条石。以二闸照片中站立在绞关石旁边的人们作为参照物,可以估算闸高约10米以上,闸口宽约8米。
照片中还有载人船只正在过闸的场景,船上的人们正在奋力摇撸使船前行。三闸之间各相距约三四里,由于处于众水交汇之地,上下游水位相差较大,水流湍急,船只过闸还要用绳索绞关。
拖船下水闸门的石头
水闸石板的铁楔
20世纪30年代,张煦侯记载了当时舟船过码头三闸时的情景:“盖水势束怒,航途艰险,故下闸须善为把舵,上闸又须用力绞关。当绞关时,爆屑纷飞,锣声轰发,一时岸上居民,无老无幼,悉受闸夫雇用,为之邪许,随锣声之紧慢,为用力之缓急。下闸亦不易,迎溜尤为大忌,斯时船主,或因自身无此经验,或见船中人手不齐,每多雇用积年闸夫,为之管舵。故上闸需力,下闸需用巧。”
由于从运口进入清口的水位落差较大,人们一般还会到水闸旁边的天妃庙里烧香,以祈求天妃娘娘保佑平安。1959年,废黄河(原淮河)杨庄活动坝建成后,惠济闸、通济闸、福兴闸逐渐失去作用,至1970年前后被拆除。如今,码头三闸遗址尚存,成为非常重要的水工遗产点。
苏北运河皂河镇
大运河的畅通带动了沿线众多城镇的兴起,大运河与沿岸城镇之间的关系,不仅表现在大运河对沿岸城镇形成与发展的影响,而且还体现为运河城镇对大运河体系的反向型塑作用。正如傅崇兰指出:“没有运河沿岸的城市,南北大运河的形成和发展就没有动力了。反之,没有南北大运河的畅通,运河沿岸某些城市的形成和所有运河沿岸城市的发展,都会受到极大的限制。”
一部完整的运河城镇发展史,也是运河码头的成长史。码头是市井文化繁荣之所在,成为附近城镇经济发展的支撑点。
皂河镇位于大运河西岸、今宿迁市宿豫区西部,因境内有皂河而得名。运河航道紧邻镇区,在骆马湖水域内穿行而过。皂河镇因大运河而生,清朝开凿中运河与皂河口相衔接,此地遂成为南北漕运要道,商贾往来络绎不绝。皂河镇与窑湾镇、新安镇、洋河镇,为解放前宿迁县四大名镇。
《苏北运河皂河镇》于1940年1月自北而南拍摄,房屋错落有致地临河而建,河道中舟船整齐排列成3排,大约有30多艘,另有几只船散落停泊在近岸,人们正在搬运货物。照片里的船只多为木帆船,主要依靠人力来操作,因已停泊故均收起了船帆。以机械作为动力的轮船,直到光绪二十四年(1898)才开始出现在苏北运河上,不过,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行使在运河线上的船只仍以木帆船为主,木帆船的机动化和托带化始于1958、1959年。
皂河镇码头
《皂河镇码头》拍摄于1940年1月。前景为码头上来往渡船的人们,一位肩挑柴火的农民占据画面主要部分,他正由远及近地走来。码头为块石垒砌,彰显出古朴的面貌,沿着大堤向运河延伸近20米,并逐渐降低。中景为大运河,河道非常宽阔,两只载人的舟船正驶向对岸。远景为对面河岸一片低矮的房屋。
皂河镇有御码头遗址,位于大运河的右岸,相传为乾隆皇帝下江南时的御用码头,如今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乾隆行宫的重要组成部分。乾隆行宫始建于清朝顺治年间,现保留行宫、御码头和御马路。
玻璃工厂附近渡船的民众
驶往玻璃厂和宿迁县城方向的船只
1938年11月,宿迁县城被日军侵占。因境内北部马陵山石英砂矿资源丰富,加上宿迁水路交通便捷,日本人在此建立了玻璃厂。
华北交通收藏了两张有关宿迁玻璃厂的照片,一张是玻璃厂附近登船的民众,另一张是驶往玻璃厂方向即县城方向的船只,拍摄时间均为1940年11月。
宿迁境内的石英砂矿是江苏省玻璃工业主要原料基地,早在1903年南通实业家张謇、宿迁黄以霖等人发起创办了耀徐玻璃有限公司,但因经营管理不善于1912年便宣告停办。至日军侵占宿迁后,厂内所剩设备被掠夺一空。这两张照片虽在说明处注明“玻璃厂”,但未能得见该厂的样貌。
资料来源:水利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