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望|最大校企方正集团重整裁定 平安取代北大成为新控股股东
根据重整计划,在取得监管部门批准后一个月内,投资人将支付首期200亿投资款,主要优先清偿职工债权以及有财产担保的债权。
来源丨鹏友圈
作者丨何西
7月5日,建国以来最大的破产重整项目正式裁定。方正集团——这家国内最大校企的重整计划正式步入实施阶段,迎来再次改制。
鼎盛时期,方正集团坐拥3606亿元资产、年营业额1333亿,形成IT、医疗、产业金融、产城融合等业务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旗下拥有方正科技、方正控股、北大医药、北大资源、方正证券、中国高科等6家上市公司。
尽管受困于债务危机,但方正集团旗下依托于北大优质资源的医疗板块,以及在全国拥有众多营业部的方正证券等优质资产,引来了包括武汉、青岛、珠海等多地国资和优质企业角逐。2021年开年,由中国平安、珠海华发等组成的联合体,在这一竞逐中最终胜出。
在竞逐胜出后,平安集团总经理谢永林曾对腾讯新闻《潜望》坦言,“主要是看中了方正集团在信息产业、医疗产业中所积累的资源和实力。”
正步入寿险改革攻坚阶段的中国平安,凭借这次重整引入的医疗和金融资产,将进一步夯实金融、科技、医疗闭环,深挖护城河,筑高竞争壁垒。重整后的新方正集团,依靠平安所拥有的亿级客户群、综合金融与科技能力,将打破此前困扰已久的股权僵局和内部人控制的公司治理难题,融入平安生态圈。在此基础上,原债权人的利益也将得到一定的保障。
方正再改制
方正集团诞生于1986年,北京大学投资40万元注册成立了方正集团的前身——北京大学理科新技术公司。发明的“汉字信息处理与激光照排系统”的两院院士王选,奠定了方正集团的起家之业。
在此基础上,经过多年不断发展,方正集团逐步形成了IT、医疗、产业金融、产城融合等业务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旗下拥有方正科技、方正控股、北大医药、北大资源、方正证券、中国高科等6家上市公司。
2003年,方正集团以一场改制引入新的股东,随后股权架构变更为70%为北大资产管理公司持有,30%为北京招润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持有。2019年初,方正集团的控股股东北大资产管理公司曾发起诉讼,请求法院判决2003年改制时引入的新股东转让股份无效。
在股权历史遗留问题尚未解决之时,因盲目扩张,过度举债、效率较低的多元化发展导致方正集团深陷债务危机。据统计,方正集团自2017年起,共发行22只债券,证券类别涵盖中期票据、私募债、短期融资券、公司债等,其中20只已经构成实质违约。
在自救动作引入战投未能达成之后,进入2020年,方正集团被裁定进入破产重整程序。
所谓重整,是指对已经或可能发生破产原因,但又有挽救希望与价值的企业,通过对各方利害关系人的利益协调,借助法律强制进行股权、营业、资产重组与债务清理,以避免破产、获得更生的法律制度。重整制度的设置,就是在可能的情况下尽力缓解企业因破产而带来的不利影响,避免或减少职工失业,挽救企业的经济与社会价值,保护社会投资与经营,实现破产财产价值的最大化,保障债权人等利害关系人的权益。
根据重整计划,在取得监管部门批准后一个月内,投资人将支付首期200亿投资款,主要优先清偿职工债权以及有财产担保的债权。
后续根据资产交割情况,投资人分两期将剩余投资款支付到位,对普通债权进行现金清偿,预计在重整计划批准后9个月内完成。
至于“留债”、“以股抵债”的清偿,预计在重整计划批准后的3-4个月内完成,主要完成新方正集团等的设立。
后续整合是关键
真金白银参与重整只是起点,如何在业务和文化层面融合新方正集团,推动新方正集团聚焦医疗健康等核心业务发展,实现深化医疗健康产业战略布局,加快构建医疗健康生态圈、补充金融核心业务实力、提升集团经营提效和改善经营业绩,平安给出了其历史的参照坐标。
出生于改革开放最前沿深圳的中国平安,有着与生俱来的扩张气质。不管是金融领域的信托、银行,还是科技与产业领域的汽车之家与上海家化,均是通过收购而并入平安生态圈,与平安即有业务相互依托,彼此成就。
2016年6月25日,在以16亿美元从澳大利亚电信手中收购汽车之家47.4%的股权后,中国平安正式成为汽车之家最大股东。
随后,平安主导了其从汽车媒体到数据公司的转型,一度曾派驻17个项目组进入汽车之家,经过梳理和调整,提出“4+1”新发展战略,即打造“车内容、车交易、车金融、车生活”为一体的汽车生态圈,汽车之家从“基于内容的垂直领域公司”转型升级为“基于数据技术的汽车公司”。
汽车之家在转型后,逐步融入平安汽车服务生态圈,与旗下平安银行、平安产险和平安融资租赁等公司深度互动,形成协同效应。股价也从并购前的最低谷19美元,涨至最高146美元,上涨超7倍。
历经三次并购重整而来的平安银行,更是被视为平安生态融合的最成功案例。其先后通过收购地方银行福建亚洲银行、深圳市商业银行,随后再于2009年完成对深市第一股深发展银行并购,整合成为一家银行,在十余年间发展成总资产超4万亿、营收超1500亿的零售大行。
完成合并的前三年间,平安银行营收、利润等都翻了一番以上,相当于三年再造一个平安银行。2016年,平安银行从对公为主开启零售转型,依托平安集团迁徙大量优质客户资源,在降低获客成本同时,加强与子公司之间的业务交互和信息共享。
2020年,平安银行零售业务实现营业收入885.78 亿元,在全行营业收入中占比57.7%;零售业务净利润176.74 亿元,在净利润中占比61.1%。在资本市场上,平安银行获得了与招行相当的市盈率,完成从“零售黑马”到“零售新王”的转变。
但回望平安在收购深发展整合期间,曾一度被质疑用保险的思路做银行是否可行,员工是否会流失率过高,以及平安文化是否会对深发展员工造成压力等。
种种质疑之下,马明哲给平安全体B类以上干部写了一封信,指出“海纳百川、求同存异”是平安的立司之本,平安人需要以开放的态度,接受不同的理念文化、制度流程和工作方法,将双方文化融汇成平安新的经营管理文化。
平安是国内金融企业中最早大规模引进“外脑”高管的。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来自中国台湾的一批险资高管,为平安铺就了个人寿险业务的起步之路;而后,梁家驹、李源祥、姚波、吴冠新、张振堂等一批来自中国香港、新加坡的精英加入,正式确立了平安在保险业的地位,实现了与国寿、人保的三足鼎立局面。之后来自花旗韩国的总经理理查德·杰克逊,主导了平安对深发展的收购与整合。张子欣、吴岳翰、顾敏、陈心颖等一批麦肯锡核心人物的输出,开始让平安在战略、投资、企划和IT等多线条业务上,积累了实力。
医疗生态优势互补
个人客户数超2.18亿,互联网用户超5亿,新增客户3702万,其中36.0%来自集团互联网用户,客均合同数2.76个……数据背后,中国平安所拥有的综合金融与科技生态,对于新方正而言,意味着生态的协同支持、优质客户资源导流、科技赋能,带来复苏的希望。
同样地,巨资参与方正重组,整合双方旗下医疗健康资源,并与现有业务打通,形成完整、闭环的线上线下医疗生态圈,对于今后平安的意义,不亚于通过三次并购而形成的平安银行。
马明哲曾在2020年股东大会上解释医疗的重要性,“金融是平安的现在时,医疗是平安的未来时。”
医疗之所以被放在如此重要地位,正是因为其稀缺性。众多保险公司与金融同业目前普遍采用第三方采购建立起健康管理服务,面临着服务同质化问题,对保险与金融业务赋能不足。
同时,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当下,保险业在过去数十年间依靠代理人团队拉新的方式处在变革的边缘。且不论代理人体制在过去所暴露出的种种弊病,如今的客户们也不再满足于单纯的保险保障,而是在金融场景之上衍生出的更多需求。
这些需求被马明哲提炼为“有温度的保险”。即在平安的科技+医疗生态的支持下,不仅能满足客户的保险与金融需求,更能满足客户在医疗、健康、养老、生活等长期高频需求,每一位客户都将拥有各自专属的“全科医生”、“养老管家”,享受到平安的健康管理、医疗管理、慢病管理、重疾管理、养老管理等一系列服务。
在平安内部发起的第三次寿险改革中,科技与医疗成为最重要的两个抓手。简而言之,保险不只是作为财务保障,更是重要的医疗服务提供者,进而通过服务上的优势来构建新的增长引擎,穿越周期实现持续增长。
谢永林在此前的专访中也对腾讯新闻《潜望》指出,北京大学医学部研究实力很强,与平安集团的保险主业,以及未来的大医疗健康战略有较强的协同效应,“可以为客户提供有温度、有场景的金融服务。”
经历20余年探索,以保险起家的中国平安,俨然已成长为医疗健康领域巨头之一。作为与保险行业有着天然渊源连接的医疗健康行业,平安从最初扮演支付方角色的平安人寿、平安养老险、平安健康险,到扮演投资人角色的平安领航基金、平安创投等,再到平安好医生、平安医保科技这样的医疗服务提供商,以及户田研究院、平安智慧医疗这样的医疗生态企业。其在医疗健康领域相关企业达到12家,涵盖线上线下,涉及用户、政府、服务方、支付方、科技赋能等多个角色。
“医疗健康市场规模预计2019年至2030年,将从6万亿增加到16万亿元,各方需求显著。”此前在与腾讯新闻《潜望》对话中,平安联席CEO陈心颖多次强调这一数据。
如何布局16万亿元的医疗市场,平安的答案是升级医疗生态圈战略。具体来讲,将聚焦三大方向:一是横向打通,从用户端出发抓住用户流量,从支付端长臂管理机构,并赋能服务方;二是纵向打通,通过服务政府,撬动医院、医生、医药核心资源,借助科技抓手,赋能生态圈成员,建立竞争壁垒;三是与平安金融主业在获客、提升客户粘性、提高客均价值等方面产生协同价值。
在新方正的医疗板块融入平安生态后,将进一步夯实平安医疗生态中相对欠缺的线下实力,一个完整、闭环的线上线下医疗生态圈呼之欲出。
对于新方正而言,依托于庞大的平安客户数,综合金融生态与科技赋能,实现线上线下资源打通,借助北大医疗品牌并利用平安好医生线上技术线下资源拓展医联体,并通过导流和赋能提升医疗机构的服务效率,吸引流量,增厚收入。
此外,平安在医疗科技的积累,也将补足方正医疗在这一方面的短板。在《2018-2020年全球数字医疗专利TOP100》的榜单中,中国平安围绕智能辅助诊疗、患者病历管理、医学图像处理、医药管理、医院智能管理等场景,合计申请了1074件数字医疗专利,排名在飞利浦和强生公司之前,位列全球企业榜首。
“未来,平安将从政府、用户、服务方、支付方、科技等5个方面发力构建医疗生态闭环,抓住医疗健康市场巨大发展机遇,打造公司未来价值增长新引擎。”陈心颖表示,将升级耕耘20余年的平安医疗生态圈战略,撬动生态资源,建立起科技壁垒,并对金融保险主业带来赋能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