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过年”

 ◆ ◆

文 | 王治海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元日》,是一首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俗,敏感地摄取老百姓过春节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古往今来,中国人最看重的是过年,因为辞旧迎新恰好代表着新的一年的开始,它寄托着一种美好的愿望,也是人们对新生活的期盼,所以过年的氛围显得既隆重而又热烈。尽管如此,但在不同的时代,年味还是有所不同的。
说起过年,记得父亲曾经跟我讲过宋朝时一户人家有关过年的故事,颇为有趣,也折射出那时候贫穷人家过年的无奈与辛酸。故事的主人公叫吕蒙正,曾三任宋朝宰相。吕蒙正少年时家境贫困,与母亲相依为命,在一座破窑洞里栖身。某年年关迫近,他遵从母命,前往集市,想赊点肉回家过年。
当他来到一屠户铺门前,发现肉已卖完,肉案上仅摆放着一个煮熟的猪首。吕蒙正于是从肉案上把猪首提起,叫屠户前来过秤。那屠户见是穷困潦倒的书生吕蒙正,嬉笑一声,把手伸到他面前,傲慢道:“要现钱。”
吕蒙正答曰:“暂赊欠,年后定当奉还。”屠户听后,劈手夺过猪首,掷于肉案上,冷笑道:“没钱?穷鬼还想过年?本店概不赊账!”吕蒙正又羞又恼,当即口占一绝:“人家有年我无年,煮烂猪首要现钱。有朝一日发富了,朝朝每日当过年。”引得围观者哄堂大笑。
那年除夕,吕蒙正家里空无一物,向邻居、亲朋求借,但人们都不肯接济他。听着窗外传来阵阵鞭炮声,吕蒙正悲伤之余,写了一幅怪联: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横批:南北。
对联刚一贴出,穷朋友都来观看,先是莫名其妙,待到醒悟过来,不由得拍手称赞。原来此联的寓意是:缺衣(一)少食(十),没有“东西”。吕蒙正这幅对联构思奇妙,写出了他的凄凉生活,充分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讽刺。短短一幅对联,诉尽了世态炎凉。
孩提时候的我,和所有同龄的孩子一样,最憧憬的当然是过年了。因为过年,家里才会添置一件新衣服给你(尽管是粗棉大布),才可以吃上一顿平日难得一见的可口年夜饭;也正是因为过年,可以到黄陂县城去逛逛,到电影院去看上一场电影,或到人民剧场去观看曲艺表演节目等等。
尽管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物质极为匮乏,但每逢过年,亲戚间的走动还是比较频繁。我家的亲戚大多在汉口:叔叔家在江岸,舅舅家和姨妈家分别在六渡桥和硚口。每到过年,拜年的重任基本上落到了我头上。那个年代,乡下人到汉口拜年,无外乎是给每家送上一块糍粑,几斤手工豆丝,这些都是母亲年前就包装好了的。
那个年代,由于交通不发达,出行多有不便。记得每次到汉口拜年,母亲总是天不亮就催促起床,然后我就大包小包肩背手提,步行约十里,赶到黄陂县城汽车站,购买到横店的汽车票。
到横店下车后,又跟着其他乘客奔跑约500米,跨过数条铁轨,赶到横店火车站购买到汉口大智门站的车票。下车后,再转乘电车或公汽到亲戚家。在我的印象中,这种从黄陂县城搭乘公汽到横店,而后转乘列车到武汉的现象,似乎一直持续到岱黄高速开通运营后才宣告结束。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经济虽然有所好转,但是仍然处于计划经济时代,购买东西都要凭票,特别是到了年关,票证就更为紧俏了。
1981年,我在王家河中学任教,年关将至,上面给每位公职人员发了一定数量的春节供应票证,如猪肉、糕点、红糖、肥皂、火柴等,但分量不多,猪肉限购两斤,而这过年是远远不够的。好在学校把食堂喂养的两头肥猪屠宰了,每位教职员工分得五斤肉,也算是暂时缓解了因过年招待客人的燃眉之急。
此时,物质生活虽然比文化大革命时期提高了许多,但精神方面还远远没有满足人们的需求。1983年,中央电视台举办首届春节联欢晚会,由于电视机尚未普及,绝大多数家庭并没有看到春晚的精彩节目(其中也包括我)。那年月,一所学校,一个湾里有三两台12寸黑白电视机的家庭,那就不得了。
那时教师的工资普遍较低,每月仅几十元,而一台黑白电视机则要好几百元,要买谈何容易。直到1986年,我才买了一台武汉电视机厂生产的17寸莺歌牌黑白电视机(价格700多元)。从那时起,每一年的除夕之夜,我总坐在客厅的沙发上雷打不动地观看春晚节目,一直到转钟方罢,三十多年来,从未间断过。当然,那台莺歌牌电视机早已成为历史,彩电也更换了好几台。
八十年代中叶以后,市场开放,经济搞活,过年的气氛又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特别是汉正街小商品批发市场诞生以后,黄陂县城的小商品市场也应运而生。每当年关临近,我全家总要到黄陂县城去逛逛市场,购买一些衣物及日常生活用品。
记得黄陂县城小板桥小商品大楼尚在建设之际,那两年,从腊月二十四过小年开始,从六号门往西一直到和中医院交汇处呈丁字形状的两条街道上,马路两边全是摊位,各式各样的商品琳琅满目:有成人的服装、鞋帽、儿童的衣物、玩具、厨房用具、对联、鲜花……
街道上打年货的人群摩肩接踵,交通拥堵。推荐商品的货主、挑选货物的顾客、讨价还价的、吆喝让道的、小孩追逐嬉闹的,母亲呵斥孩童的……各种声音错落有致,此伏彼起,甚是热闹。
时间跨入到二千年,过年的味道不仅仅只限于传统习俗,更加具有诗情画意,带有浪漫色彩。春节期间,人们除了看春晚节目和走亲访友外,大多驾私家车举家外出,到本地或外地的著名景点观光旅游。通过参观风景名胜,让家人身心愉悦,思想情操得到陶冶。特别是在野外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既让孩子开拓了视野,积累了写作的第一手素材,又提高了写作能力。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随着时代的发展,我深切地感受到,过年的传统习俗不再是一成不变,每一年都在不断发展变化,赋予它新的内涵,谱写出新的篇章,如同“武汉每天都不一样”。
即便是2020年的春节,因为受疫情的影响,武汉人失去了走亲串友、外出旅游的机会,但武汉人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宅在家里,和病毒抗争,最终取得了这场旷日持久的抗疫斗争的伟大胜利。
武汉人挺过来了,武汉这座英雄的城市又焕发出了勃勃生机。相信牛年的春节,武汉人将和全国人民一道,在抗击病毒的斗争中将会做得更好,也会赋予这个春节非同寻常的意义。
本文作者王治海授权印象黄陂发布
关于作者  王治海,男,黄陂王家河人,中学高级语文教师。怡情于山水,钟情于文学创作。自号曰:甘露山人。
· END ·
有风景  有味道  有故事
印象黄陂  品味黄陂
投稿&联络:admin@mulanguli.com
喜欢是发自内心的欢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