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与我(二)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者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我们用《论语》解读《论语》,思考自在其中。弟与悌都在《论语》中出现过,弟字出现18次,悌出现4次,在这里的弟字主要指向有血缘关系的弟弟的内心恭敬,所谓的兄友弟恭,是自己对自己内在的约束,而悌更多地表示兄弟间,延伸为对长辈的外部关系。
除开孝弟等重要的字词,其句子中的者字本身也表示意义,从古意来推导,那就是聚众交流,如引申诸、煮、著、署等字都从某种程度表达这般意味,孔子以为人一聚众就需要秩序,给人设定等级其实是儒学的源头,孔子给出的治国策略,就是所谓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这个位置是不能逾越的。“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是一种逻辑溯源的能力,君子要在本源上下功夫,才能有追寻道的资格。这句话的逻辑次序是这样的,先有孝弟,从而敬畏上级,家国稳定,才有资本接近仁之道。
整段话平常如水,似是孔子叙述的味道,弟子有子不愧是孔子的接班人,《史记》记载,弟子们要追思孔子就看看有子,因为有子长得很像孔子。这句话的注释还有很多问题可以延伸的,反其道而行之,先谈形而上之道。毫无疑问,孔子追寻的道与老子所提倡的道完全不同,或许殊途同归,都想探寻社会稳定之道,但其求道的过程却大相径庭。老子是理想主义中的现实主义,而孔子却是现实主义中的理想主义,迎难而上,一意孤行,典型的有为主义者,虽然不否定孔子寻仁求道的现实性,可归根而言,没有老子天道之气象,有勉强尴尬之感。话说回来,孔子一整套人伦管制与治国方略都有法可参,有本可依,这个形而下的根本方法就是仁。在《论语》里并没有给仁定义,如同“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并非讲孝弟等同于仁,而是说达到仁的某种方法,或者是说仁的本质。
据学者考证,仁字中的“二”字为“上”字的异化,甲骨文的“上”字是一横上面加一点,极像现代的“二”字,不管理据是否充分,都给了人新的思考方向。仁是指阶级社会里的上等人,有职有权的精英,所以现在果仁一词还保留精华之意。“仁者爱人“是说社会的上等人、精英分子要去爱护老百姓,照顾弱势群体,这般来解释仁,使得孔子的仁学更加地有力度,更加地立体了。孔子一生的学问都在践行着,具备很强的行动力,那个时代要有几千人的私学规模是个了不得的大事,相当于一个有信仰、有目标、有执行力、有影响力的政治团体。孔子是入世的,是激进的,也是现世的。从而他的思想学说一定是对现实有指导意义的,学说的影响力也是非常的具象的,就如此句注释,方法都告诉了你,对父母孝顺,对兄长敬爱,可以保障家国的安全,进而形成仁的氛围,孝与弟都含有等级次序的含义,这也是孔子理想的社会秩序的雏形,凡事从身边,从家庭做起,或许孔子的道就是如何把家国治理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