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李纨缘何与王夫人没有一句对话?曹雪芹:我是故意的
自古以来,婆媳关系一直是家庭的主要矛盾,《红楼梦》中也是如此。通观全书,主要的婆媳关系有五对儿:贾母和王夫人、邢夫人,邢夫人和王熙凤,王夫人和李纨,尤氏和秦可卿,薛姨妈和夏金桂。其中,秦可卿死的早不做赘述;薛姨妈和夏金桂的关系糟糕透顶;贾母和王夫人关系较好,和邢夫人是面子情儿;邢夫人对凤姐动辄数落,经常刁难,凤姐私下里对邢夫人也并不恭敬。这些个婆媳关系,无论好坏,都是明写。唯有王夫人和李纨,书中始终没有明言,甚至翻遍前八十回,居然找不到两人一句对话。这绝对不正常!
这对婆媳是《红楼梦》中的重要人物,日常交集远比邢夫人和凤姐多得多,而且王夫人跟贾母、邢夫人、薛姨妈、林黛玉、薛宝钗以及三春都有对话,李纨也跟这些人有大量交流,偏偏她俩之间“零互动”。是真的没话说妈?不可能!一家的婆媳,又天天在贾母跟前伺候,怎么可能没有对话;那是作者的疏忽?更不可能!《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批的是啥?改的又是啥?无非是情节设置和人物刻画。怎会疏漏掉这么关键的一环?
只有一个解释说得通:作者是故意不写。那么问题来了,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不去描写这对婆媳间的对话呢?让我们抽丝剥茧,来八卦一下:
01、春秋笔法,故意“不书”
众所周知,艺术创造,无论写作还是画画,都不可能把生活的方方面面或所有细枝末节全部纳入到作品里。关于这一点,曹公借宝钗之口发表过这样的见解:
你就照样儿往纸上一画,是必不能讨好的。这要看纸的地步远近,该多该少,分主分宾,该添的要添,该减的要减,该藏的要藏,该露的要露。这一起了稿子,再端详斟酌,方成一幅图样。
显然,这也是曹公创作《红楼梦》的原则。但王夫人与李纨之间的对话被”藏“了,却不是因为是细枝末节不重要。恰恰相反,这些对话非常重要,只是曹公故意不写。没错!就是故意不写。这个“故意”可不是曹雪芹的发明,它在先秦的《春秋》中就有,史学家给它起了个专有名词,叫“不书”。
所谓“不书”,是指对某些客观存在的事实,不去描写或不正面描写,但尽管未作描写,读者仍可以根据作者的其他描述推知那些事实的存在。“不书”的原因很多,不敢书,不能书,不屑书……譬如,宋代欧阳修编《新五代史》,就唯独没写“十国”的封爵和朝贡,表示了对“十国”的鄙夷。通常,越是“不书”,作者越会通过其他描写表明自己的褒贬态度。
于是,第二个问题来了:曹公为何”不书“?
02、“不书”是因为“不忍书”
很多红学家有个共识,就是贾宝玉身上有曹雪芹的影子,而王夫人是宝玉的母亲,李纨是宝玉的嫂嫂,她们的原型很可能与曹公本人有着深厚的亲缘关系。如果这个假设成立,那么曹公“不书”这婆媳二人的对话,本身就很能说明问题了,试问:母慈媳孝和乐融融有什么不好明写的?只有不慈不和才难以启齿。不过呢,曹公毕竟是曹公,不能明写就来暗喻。纵观全书,能够说明王李二人关系的情节还是很多的。
先说王夫人,我们发现曹公对王夫人的描写特别有意思,他经常赞美王夫人,却又不写任何事例支撑,相反,每次赞美之余都会奉上“打脸”事迹若干。
譬如:第三十回写王夫人“照金钏儿脸上就打了个嘴巴子“,骂她“下作小娼妇儿”时,称王夫人是个“宽仁慈厚的人”;第七十四回写王夫人发狠训斥晴雯时,又说她“原是天真烂漫之人,喜怒出于心臆”。但事实胜于雄辩,到了后来,王夫人指使人将“四五日水米不曾沾牙,恹恹弱息”的晴雯“从炕上拉了下来”,而且只许她带走贴身衣服,致使病重的晴雯没几天就死了。这段描写,字里行间只显示了王夫人的残酷狠辣,再也没有用她如何“宽厚”之类的话做掩饰。脂砚斋还旁批:“此亦是余旧日目睹亲闻,作者身历之现成文字,非捏造而成者。”
可见,王夫人的原型确实是作者亲近之人,而且宽厚仁慈是假,蛮横狠毒是真。
再看王夫人如何对李纨:五十一回里晴雯病了,按照规矩应该回家去住,可是宝玉舍不得,于是就让人去禀报掌管大观园事务的李纨。李纨说了个折中的法子:先吃药观察两天,好了就算了,不好仍要出去。当时晴雯听了气不过,宝玉安慰她说:“这原是她的责任,唯恐太太知道了说他不是。”还有宝玉和湘云在大观园里算计吃鹿肉那回,大伙儿都那样高兴,唯有李纨第一反应就是“大雪天的,替我做祸呢。” 动辄唯恐得咎,李纨在王夫人跟前的境遇可见一斑。
如果说上面这两件事还比较迂回,不能直接证明王夫人对李纨的不喜,那么王夫人在查抄大观园时,仅凭贾兰的奶妈长得“妖乔”就把人家赶走,还说“兰小子也大了,用不着奶子了”,就是她苛待李纨母子的实锤了。小主子成年后留下他们的奶妈本是贾府的传统,就连迎春、宝玉等贾兰的叔辈人尚且有奶妈在旁,凭什么贾兰就“用不着奶子”了?即使再天真,品味王夫人这波操作也是恶意满满。
那么,第三个问题来了,究竟是什么原因令王夫人对唯一的媳妇和孙子毫无怜爱、甚至故意打压呢?仅仅是出于品性吗?
03、所有矛盾都源于意识冲突和利益分歧
黑格尔说: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为什么王夫人看李纨不顺眼?我们从两人的出身背景和生活现实来分析一下:
李纨是国子监祭酒之女,这个职务嘛,差不多相当于今天北大、清华的校长,是典型的高阶知识分子;而且,李氏家族中男女老少“无有不诵诗读书者”,堪称书香门第。因此,李纨是出身知识分子世家的女儿,这就与王、贾两家截然不同。王、贾两家祖上都是开国功臣,武将出身,号称“贾不假,白玉为堂金做马;南海没有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不说是穷奢极欲吧,绝对是富贵逼人。而且不重视文化教育,王熙凤不识字就是证据。
由于相似的家庭环境,王夫人嫁到贾家后应该是比较适应的。但李纨就不一样了,她是秀才遇到兵啊!虽然贾家到了贾代善这一代已经在有意培养子孙科举入仕,把女儿嫁给了探花林如海,也把李纨娶进门。但家风又岂是联个姻就能改变的!清雅的李纨嫁入荣国府,面临的是怎样的环境呢?同样出身书香的黛玉替她做了回答:“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受老祖宗庇护的小姐尚且如此,死了丈夫的儿媳妇只会更加惨淡。
李纨与王夫人,由于出身背景的差异,意识冲突难以避免;又因长幼尊卑的限制,正值青春的李纨在王夫人的眼皮子底下,只好如“槁木死灰”一般地活着了。
婆婆不喜欢媳妇很常见,但连带着也不喜欢孙子,而且是唯一的孙子,就说不通了。如果王夫人对李纨的不喜仅仅来源于二人观念意识上的冲突,按说不应该牵连到贾兰。可王夫人分明对贾兰也很排斥。前八十回里,作为贾家最年幼的嫡孙,贾母和贾政都对兰哥儿表现出了喜爱和惦念,唯独王夫人没有任何表示。这究竟是为了什么呢?中秋家宴上,贾赦一句话解开了谜底:
当时宝玉和贾兰都作了诗,得了赏赐。贾环也作了一首,其中暗含“不喜读书”的意思,贾政看了不太高兴,贾赦却表示很喜欢,给了好多赏,还拍着贾环的头道:“将来这世袭的前程定跑不了你袭呢。”乍一看是句笑谈,但其实这正是贾家最敏感的问题。那个年代,爵位和皇位一样,是由嫡长子继承,贾源死后是长子贾代善袭了官,贾代善死后是贾赦袭了官。那么贾赦之后呢?
贾琏的身份书中没有明写,是嫡、是长还是庶说不清楚,如果他没有资格,那贾赦的爵位势必落到贾政一房的子孙身上。相较于贾宝玉是嫡子,贾兰这个嫡长孙应该更有资格。这一点历史上屡见不鲜,譬如朱元璋就在太子朱标死后把皇位直接传给了皇长孙朱允炆。照这个理儿,贾兰如果袭了爵位,那贾家的大权基本上就没有王夫人什么事儿了,甚至她晚年还可能要看李纨的脸色过活。是可忍孰不可忍!王夫人当然要把李纨母子看成眼中钉,百般打压了。
当然,也可能我们对于贾琏的身份推论错误,他有资格袭爵。即使是这样,贾政这一房未来也面临由谁当家的问题,这场“储位”之争注定不可避免,而王夫人和李纨必定会全力维护自己儿子的权益,矛盾不可调和。王夫人咄咄逼人,李纨也并非逆来顺受,她表面上如“槁木死灰”一般生活,成功赢得了贾母和其他贾氏族人的同情,为自己博得了“第一善德人”的赞誉,同时还攒了不少钱财傍身。在那个尊卑有别的年代,这种韬光养晦的生存策略,可能就是最有效的反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