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值增值的青花釉里红
元代釉里红在放大镜下有时能看到极少的淡淡的绿色。而青花釉里红是指在同一器物上先用钴料和铜料绘彩,再罩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的瓷器。由于铜红和钴蓝所需要的温度不同,能同时呈现出两种不同的色调,就更加困难了。在今天的传世品中,极少有两种颜色都十分鲜艳的器皿。
在早期康熙时期,有两种颜色的釉里红色:黑暗和光明。深颜色的有凝缩感,浅颜色的有粉红到紫色。细细的线条清晰,有些清新,有些深邃。釉里红三果三鱼,可达到明代宣德时期的水平。这一时期,青花釉里红瓷主要在官窑烧制,烧制比较成功。
永宣釉里红制品制作不多,二者因制作时代接近,发色区别不太明显。由于釉层较洪武薄,发色区域较洪武窄,一般呈暗血红或暗红发色,偶有局部发铜绿或发黑现象。
明代时期,青花釉里红的制作工艺就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了,甚至已经达到了发展高峰。而宣徳年间生产的青花釉里红,多半都带有用楷书书写的“大明宣德年制”的落款。
康熙青花釉里红近年在古玩市场常有出现,仿品青花浅淡、釉里红的色泽发灰黑,呈色不稳定。与康熙青花釉里红相比,色差很大。永乐、宣德、成化的釉里红制品极其稀 少,拍卖会上基本不见。相比之下,康熙、雍正、乾隆同类制品较多,海内外拍卖会中屡有出现。由于康雍乾的制瓷工艺更加成熟,釉里红制作较明朝更为理想,但也有局部铜绿特征。康熙末期与雍正、乾隆前期制品存在一定共性,用放大镜观察,一般会发现釉里红内部有团絮状凝聚物,此特征是康末、雍、乾隆早期制品所独有的,雍正制品尤为明显,熟悉掌握此特征后,对雍乾制品的断代极其有利,可以瞬间鉴别相关制品(不要误解为不具备此特征的釉里红制品就不是该时期制品,毕竟釉里红发色多变,无法一概而论)。
清朝初期的青花釉里红云中的红发色十分稳定,颜色不仅鲜亮浓烟,而且颜色还具有深浅不一的特点,看上去十分有层次感。雍正年间青花釉里红处于发展的高峰期,当时的青花釉里红的色彩也极 具特点,青花帯有晕散的现象,而且色彩也深浅不一,釉里红只是在青瓷上轻描濙写的出现,但是就是这一抹釉里红便成了瓷器的灵魂,让瓷器散发出生命力。
釉里红之所以被称之为此名,是因为其上色材料是氧化铜,然后在瓷胎上彩绘,上釉,高温烧制,在烧制过程中,铜在釉下发出红色,故为此名。釉里红的烧制工艺难度较大,因此烧制成功率较低,可以说是十窑九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