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与卡夫卡的相遇

  天津师范大学

  余华是以先锋派作家的姿态出现在中国当代文坛上的,这种先锋性质的写作并不是横空出世,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国外作家的影响。在余华最初的创作中,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给予他很大的启发,他迷恋于川端康成对于细部的描述,可是此后他又一度陷入困境。在这时余华遇到了卡夫卡,是他将余华从困顿当中解救出来,诚如余华自己说的:“在我即将沦为文学迷信的殉葬品时,卡夫卡在川端康成的屠刀下拯救了我。我把这理解成命运的一次恩赐。”[1]笔者主要从两个方面,一是极简主义的叙事风格,二是真实与异化的写作特点,来探讨一下卡夫卡之于余华的深远影响。

  一、极简主义的叙事风格

  中国当代作家群里要说在国际上被谈论最多的两位作家,当属莫言和余华,可以说他们两个是较多产生“国际影响”的作家。西方一直强调的是对人性的关注,认为这是文学中最应该具备的特质,而余华很好的做到这一点。 “他通过对历史的’简化’而使'中国人民的经验’世界化了——他把这些本来很'民族化’的经验抽去了其具体的时间和历史背景,并由于背景的抽离而具有了接近于'永恒的形式’的意味,从而将其有效地形式化和’哲学化’了。[2]他把小说的内容以及叙事结构和形式都做了简化,就像是化学实验里的提纯、萃取一样,把文本简化到一种极致,却不简单、肤浅,这让不管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都极容易进入文本,而且最终得到一种哲学的启示,就像卡夫卡一样。

  细看两个人的文本,你会发现两人似乎都在进行“减法”的活动,就拿《活着》和《城堡》来看,《活着》完全可以概括为,福贵这个赌徒从一个富家子弟、家产万贯的恶少最后输到一无所有、身边的亲人相继离开,直到剩下自己一人的凄惨故事。抽离到中间的生离死别、痛苦难过,最后还原出一个最古老和最朴素的经验原型——一个人输得有多惨,赌博在这里已然超越了道德的范畴,给我们展示了更为深刻的内容。福贵用自己的生命在跟命运顽强地作斗争,从富有到贫穷再到完全剥夺,从小人慢慢成长直至最后的死亡,这是一个由“原罪”到“赎罪”的过程,完全符合西方人的阅读心理。在来看看卡夫卡的《城堡》,故事是更为简单,一个外乡来的土地测量员K受命赴城堡实施工作,不料却受阻于城堡大门外,于是K就同城堡当局不断地就能否进入城堡一直在商讨,来来回回很多次,每次都以失败告终。可是在这极简主义的背后,却潜藏着复杂的深意。城堡里腐朽、颓败的生活就像是那个时代的缩影,每个人都以城堡为敬仰对象,甚至不惜沦为其奴隶而存活。而初来乍到的K却顽强地与命运做着殊死的斗争,但是结果却不尽如人意,让人不禁想起那些希腊的悲剧英雄来,更为不幸的是K永远也无法像英雄们一样高昂着头颅勇敢地走向死亡,而是最终在孤独与寂寞中消磨一生,这不是一个人的脆弱和无助,而是那个时代所赋予人的一种精神气质,是那种巨大的外在力量将人压垮,把梦想碾碎,卡夫卡不乐观却也不悲观,他看到了现实一种,但却没有让自己沉沦于此,而是像一个英雄一样,坚持着自己的尊严、原则、底线,勇敢地与命运做着完美的斗争。

  二、真实与异化的写作特点

  谈到文学的真实,大家自然而然地就会想到是写作者对世界、生活切实的感悟,但是随着历史境遇、社会环境的改变,文学的真实也发生着巨大的裂变。在卡夫卡看来,生活的本质就是荒诞的,世界本来就是非理性的,小说的任务并不是去描摹那个凌乱、混乱的世界,而是挖掘潜藏于梦幻中的生存真相。细节的真实是卡夫卡被公认的一个叙事特征,但是他却绝不相信那种传统的写实手法,相反他总是将现实极度扭曲、把叙事充挤在想象边缘的幻觉里,使得读者在无限接近现实的一刹那又恍然发觉原来一切只是一场梦,因为他深信,只有人的内心世界才更加接近事实的真相。余华完全认同于卡夫卡对于“真实”概念的理解,就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到《现实一种》为止,我有关真实的思考只是对常识的怀疑。也就是说,当我不再相信有关现实生活的常识时,这种怀疑便导致我对另一部分真实地重视,从而直接诱发了我有关混乱和暴力的想法。”[3]

  两人文学的共同追求都是反叛传统的文学模式,以一种异化的形式和荒诞的主题来表达自己对于真实地理解。在现实里我们绝对想不到人怎么会变成昆虫,但是在卡夫卡的《变形记》里,一切都成为可能,格里高利在不堪现实生活的重负之下,一觉醒来竟就变成了甲壳虫,现实的荒谬并没有让我们啼笑皆非,而是充满着巨大的无奈与心酸,卡夫卡将人异化,揭露了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下非人的生活状态。在余华的作品里,经常会有血腥、暴力的场面,他一反之前文学世界里的温情脉脉和梨花带雨,而是将暴力最大化。在《一九八六年》里描写了一位热衷于各种刑罚的历史老师在文革中倍受折磨,多年后成了一个疯子后又返回家乡,在春天的街头向人民展示中国历史上得各种刑罚,用锯子割鼻子,用石头砸自己的阳具,余华用疯子的生命为我们呈现历史的真实与不幸,把那些被人们所刻意遗忘的“记忆”又再次唤回。

  两人除了在艺术技巧上有相似之处外,在思想观念、审美情趣等方面也有着诸多的共鸣,余华曾说:“在我想象力日渐枯竭的时候,卡夫卡解放了我,卡夫卡让我学到了写作的精髓。”[4]余华在借鉴了卡夫卡的写作风格的同时,又融入自己对于中国现实的认识和理解,成为20世纪80年代”先锋文学”的领军人物,影响了中国当代一个时期的创作风格。

  注释:

  [1]余华:《虚伪作品》,《余华作品集》第二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页。

  [2]张清华《文学的减法》,《南方文坛》2002年第4期。

  [3]余华《虚伪的作品》,《余华作品集》第二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81页。

  [4]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余华随笔选》,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第 91页.

(0)

相关推荐

  • 每日荐书20210703

    每天推荐一本属于今天的书 <城堡>:奥地利作家弗兰兹·卡夫卡最具特色.最重要的长篇小说,被誉为"卡夫卡的<浮士德>".土地测量员K受命赴某城上任,不料却受阻 ...

  • 余华《文城》:我们终将放弃对一个作家永远保持先锋的期待 | 新批评

    余华总是一位令人期待的小说家.尽管新世纪以来的两部长篇小说<兄弟>和<第七天>毁誉参半,引发了巨大争议,但读者和文学界对他仍报以极大的热情与期待,<文城>刚一出版, ...

  • 荒诞又疯狂!奥逊·威尔斯和卡夫卡的天作之合!

    电影供销社平台 专为中老年打造 公众号 前言 自电影诞生之日起,就拍摄了许多改编自小说的电影,小说为电影提供了扎实的文本支撑,所以电影往往也是精品中的精品.今天分享会要为大家介绍的这部电影也是改编自小 ...

  • 读完卡夫卡,在人群里继续沉默而孤独

    有谁能拒绝卡夫卡呢? 这位魅力无穷的作家,110多年来征服了无数的中外读者和作家. 加缪盛赞,他的全部艺术,在于吸引读者一读再读. 莫言感叹,能把小说写得如此像梦的,大概只有卡夫卡一人. 欧美各种权威 ...

  • 卡夫卡的作品已是人类记忆的一部分|博尔赫斯

    ∞<最后的对话Ⅰ>,2018En Dialogo I博尔赫斯×费拉里 著 陈东飚 译新经典文化|新星出版社卡夫卡的作品已是人类记忆的一部分<"卡夫卡可能是人类记忆的一部分& ...

  • 卡夫卡:艺术对艺术家是一种痛苦

    雅诺施:"晚上您一定很累." 卡夫卡:"我是累,但也幸福.没有什么东西比这种纯洁的.摸得着的.到处有用的手工艺更美好的东西了.除了木匠铺,我在农村和花圃也工作过.那些工作 ...

  • 【卡夫卡变虫记】

    内容简介 一天早上,小男孩卡夫卡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棕紫色的超级大甲虫.但是没人注意到他变形了--他的父母.他的小妹妹.他的老师--除了他最好的朋友迈克尔,谁都没注意到.迈克尔想让卡夫卡变回小 ...

  • 卡夫卡:谦卑必须是彻底而持久的

    生命开端的两个任务:不断缩小你的圈子和再三检查你自己是否躲在你的圈子之外的什么地方.生的快乐不是生命本身的,而是我们向更高生活境界上升前的恐惧:生的痛苦不是生命本身的,而是那种恐惧引起的我们的自我折磨 ...

  • 卡夫卡丨作为一个囚徒终其一生, 这满可以成为一个生活目标

    断想 他在任何情况下都没有充足的准备,但从来不能因此而责备自己.因为,在这每时每刻都烦人地要求有准备的生活中,哪里又有时间准备呢?但即使有时间,在知道任务之前,又何从准备呢?换句话说,连是否能够完成一 ...

  • 卡夫卡 | 心脏是一座有两间卧室的房子,一间住着痛苦,另一间住着欢乐

    断想(译者:叶廷芳.黎奇) 在卡西内利的橱窗前,有两个孩子在东游西逛,一个大约六岁的男孩,一个七岁的女孩,穿得很多,正在谈论着上帝和罪孽.我在他们身后站了下来.这姑娘,也许是天主教徒,认为只有欺骗上帝 ...

  • 卡夫卡:《普罗米修斯》

    卡夫卡:<普罗米修斯>    关于普罗米修斯有四种传说.    根据第一种传说的说法,由于他将神出卖给人,因而被锁在高加索山上,神还派出兀 鹰,啄食他那时刻在长的肝脏.    根据第二种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