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岁东北小伙为娶59岁老太,如今他们怎样

明朝有位明宪宗,一生独爱大自己十七岁的万贵妃,万贵妃死后,明宪宗悲痛万分,同年八月,明宪宗就因为忧伤过度而驾崩,追随自己的万贵妃而去。两人的爱情与唐朝张籍所说的“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多么的相似。

大图模式明宪宗与万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可谓是古代最出名的“母子恋”。一般我们对于妻子年纪大于丈夫的称为“姐弟恋”,然而假如妻子年纪过大,则称为“母子恋”。夫妻两人之间的年纪差一二十岁,不论是古代,还是现在,这样畸形的“母子恋”对于很多人而言,都是非常的难以接受的。但在24年前,就有一位27岁的东北小伙为了娶一位59岁的老太,选择与父母断绝关系,他们过得怎样呢?马玉琴和李玉成是东北有名的二人转演员,然而让两人在东北变得众所周知的,不是因为两人的表演技艺,而是这对夫妻两人的岁数差,妻子足足大了丈夫32岁。

大图模式马玉琴在东北的二人转界里,也是非常的有名气,年纪轻轻就已成为一名二人转演员,再加上她本身长得也非常的漂亮,在她年轻时,也有很多人追求她。而在马玉琴32岁时,同村一户李姓人家生下来一个男婴,这个男婴就是后来的李玉成。或许所有人都想不到,这个男婴会在未来娶了大自己32岁的马玉琴。二人转这项民间艺术是深受东北老百姓的喜欢,因为同村的缘故再加上马玉琴本身二人转技艺不错,因此李玉成经常能够看到马玉琴的表演,马玉琴出色的表演深深地吸引了李玉成,使得他渐渐地对二人转开始痴迷,更是发自内心的崇拜马玉琴。

大图模式而李玉成在观看了马玉琴的表演之后,回答家中在父母面前也是忍不住的夸赞,而李父在听了儿子对马玉琴的夸赞之后,还说道自己和马玉琴还是小学同学。父亲和马玉琴的小学同学关系,使得李玉成认为,这是两人之间的缘分。因此在此之后,李玉成一见到马玉琴,就舅妈舅妈的叫道,一副小迷弟的模样。对于李玉成这个小迷弟,马玉琴也是非常的喜欢,毕竟看到这个孩子对自己如此崇拜,马玉琴也觉得发自内心地开心,觉得自己的表演得到了认同。经常的在表演之余,带着小李玉成在台上玩耍。马玉琴,是真心地将李玉成当做自己的外甥来看待的。

大图模式随着年纪的逐渐增长,李玉成不再是跟在李玉琴屁股后面叫舅妈的小孩子了,渐渐地成为一名壮小伙,而马玉琴也不复当初的风情万种,逐渐成为了一位满脸皱纹的老太太。看着自己的儿子经常地跟着马玉琴外出表演,李父李母也是非常的着急,毕竟儿子已经到了结婚的年纪了,李父李母也想为儿子介绍女孩子,好让儿子安定下来。然而面对母亲的相亲介绍,李玉成总是借口工作忙等原因推脱,但这些原因都不是真的,真正推脱的原因,是因为李玉成发现,在这么多年的相处中,李玉成渐渐地发现了自己对于马玉琴这个舅妈异样的感情。

大图模式在李玉成27岁的时候,终于可以和舅妈马玉琴一起进行演出了,然而此时的马玉琴已经是59岁的年纪。在前往表演的路上,有一条小河,因为冬天河水冰凉的缘故,李玉成担心马玉琴受冷,因此每天都背着马玉琴过河。或许是因为丈夫早逝,自己生活孤单的原因,也可能是因为对于李玉成真的有感情的原因,当李玉成向她求婚的时候,两人就这样在一起了。和李父年纪一般大,年过半百的马玉琴和李玉成结了婚。可她已经年过半百,根本不可能怀孕,不能为李家传承香火,这样的婚事毫无疑问遭到了李父李母的抵制。而两人的婚事使得街坊四邻经常嘲笑李父李母,最终,一怒之下的李父将李玉成赶出了家门,而李母也因为儿子的婚事,抑郁而终。

大图模式尽管被驱逐出门,和父母断绝了关系,李玉成也没有选择放弃自己的爱情,依旧坚持着自己的选择。两人在结婚之后,尽管磕磕绊绊,也爆发过剧烈的矛盾,但最终还是坚持走了下来,如今他们经常会通过小视频向外界展现两人的幸福生活。参考资料:《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张籍 〔唐代〕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恨不 一作:何不)译文及注释

译文你明知我已经有了丈夫,还偏要送给我一对明珠。我心中感激你情意缠绵,把明珠系在我红罗短衫。我家的高楼就连着皇家的花园,我丈夫拿着长戟在皇宫里值班。虽然知道你是真心朗朗无遮掩,但我已发誓与丈夫生死共患难。归还你的双明珠我两眼泪涟涟,遗憾没有遇到你在我未嫁之前。注释节妇:能守住节操的妇女,特别是对丈夫忠贞的妻子。吟:一种诗体的名称。李司空师道:李师道,时任平卢淄青节度使。妾:古代妇女对自己的谦称,这里是诗人的自喻。缠绵:情意深厚。罗:一类丝织品,质薄、手感滑爽而透气。襦:短衣、短袄。高楼连苑起:耸立的高楼连接着园林。苑:帝王及贵族游玩和打猎的风景园林。起:矗立着。良人:旧时女人对丈夫的称呼。执戟:指守卫宫殿的门户。戟:一种古代的兵器。明光:本汉代宫殿名,这里指皇帝的宫殿。用心:动机目的。如日月:光明磊落的意思。事:服事、侍奉。拟:打算。恨不:一作“何不”。赏析《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载于《全唐诗》卷三八二。下面是国学大师、全国首批博士生导师钱仲联先生与苏州大学文学院徐永端教授对此诗的赏析。此诗通篇运用比兴手法,委婉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单看表面完全是一首抒发男女情事之言情诗,骨子里却是一首政治抒情诗,题为《节妇吟》,即用以明志。此诗似从汉乐府《陌上桑》、《羽林郎》脱胎而来,但较之前者更委婉含蓄。首二句说:这位既明知我是有夫之妇,还要对我用情,此君非守礼法之士甚明,语气中带微辞,含有谴责之意。这里的“君”,喻指藩镇李师道,“妾”是自比,十字突然而来,直接指出师道的别有用心。接下去诗句一转,说道:我虽知君不守礼法,然而又为你情意所感,忍不住亲自把君所赠之明珠系在红罗襦上。表面看,是感师道的知己;如果深一层看,话中有文章。继而又一转,说自己家的富贵气象,良人是执戟明光殿的卫士,身属中央。古典诗词,传统的以夫妇比喻君臣,这两句意谓自己是唐王朝的士大夫。紧接两句作波澜开合,感情上很矛盾,思想斗争激烈:前一句感谢对方,安慰对方;后一句斩钉截铁地申明己志,“我与丈夫誓同生死”。最后以深情语作结,一边流泪,一边还珠,言词委婉,而意志坚决。诗中所说“双明珠”是李师道用来拉拢、引诱作者为其助势的代价,也就是常人求之不得的声名地位、富贵荣华一类的东西。作者慎重考虑后委婉的拒绝了对方的要求,做到了“富贵不能淫”,像一个节妇守住了贞操一样的守住了自己的严正立场。但当时李师道是个炙手可热的藩镇高官,作者并不想得罪他、让他难堪,因此写了这首非常巧妙的双层面的诗去回拒他。此诗富有民歌风味,它的一些描写,在心理刻画中显示,写得如此细腻,熨贴,入情入理,短幅中有无限曲折,真所谓“一波三折”。此诗词浅意深,言在意外,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政治立场。全诗情理真挚,心理描写细致入微,委婉曲折而动人。除了它所表现的是君子坦荡胸怀这一因素外,其在艺术上的高妙也是促使它成为名作的重要原因。据说由于这首诗情词恳切,连李师道本人也深受感动,不再勉强。创作背景李师道是当时藩镇之一的平卢淄青节度使,又冠以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中唐以后,藩镇割据,用各种手段,勾结、拉拢文人和中央官吏。张籍韩愈大弟子,他的主张维护国家统一、反对藩镇割据分裂的立场一如其师。这首诗便是一首为拒绝李师道的收买而写的名作。

张籍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汉族,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张籍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张籍”乃谓其郡望,并引《新唐书·张籍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苏州之说而定张籍为乌江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