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茶圣之路”收官:真正的好茶,都需要追根溯源

物道君语:

今天,是四月的最后一天,也是【物道】与【物道茶事】静一“重走茶圣之路”第一季的收官之日。

从三月的莺飞草长,到四月的人间芳菲,我们沿着茶圣陆羽的步伐,翻越崇山峻岭,在四十多天里,跨越五个省,走了九万多公里路。

风也,雨也,回首来时路,心中有无数感慨,唯借此文,与各位爱茶的你,分享一二。

出发伊始,有朋友问我们:“为什么要重走茶圣之路?在地理环境早已变迁的当下,寻山品水是否还具有意义?”

在今天这个中国茶文化越来越兴盛的时代,有人钻研日本茶道的仪式,有人品鉴茶汤的滋味,有人博采众长自创茶道,而我们相信,想要寻找一杯真正的好茶,需要追根溯源,需要回到这片树叶生长的地方,回到中国人最初热爱它的那个时代。

于是,沿着茶圣陆羽走过的路,我们开启了这一段寻山、品水、赏器、吃茶之旅。我们有感动,有惊喜,亦有思考。

沧海桑田,斗转星移,茶圣陆羽追求的水、茶、器、仪式是否依旧适用于当下?在今天,究竟什么样的茶才是一杯好茶?作为中国人,我们应当如何喝好手中这杯茶呢?

有人说,每个爱茶的人,一生要走一次茶山。

曾在烟雨朦胧的清晨,沿着泥路到狮峰龙井寻找这个春天最鲜的滋味。

曾头戴斗笠,身披蓑衣,走过漫山遍野的油菜花田,在径山深处问茶寻味。

还越过一道道山关,穿过茂盛竹海,走到顾渚山深处,寻味茶圣陆羽最爱的顾渚紫笋。

有时,路不并好走,天气也不甚如意,有些悻悻然时,总会想起茶圣陆羽当年也身披纱巾短褐,脚着麻鞋,一个人走在这条孤独的路上。这个路程,我们不过花了四十多天,但他花了四年。

千年的时光,如白驹过隙,但他走过的茶山,依然还是不言不语的好风景,让人流连忘返,渴望在山气日夕间,再靠近一点点先贤的智慧。

常言道:“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

陆羽也对泡茶的水,极其重视。被誉为中国“品茶论水第一人”的他,将泡茶的水分为“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山水,即为山泉水,并评出了天下二十名泉,也为我们这次旅程中的重要目的地。

在“天下第一泉”庐山康王谷谷帘泉,泉水在怪石丛中转辗琢磨,甘冷清澈。我们在溪石边上,起碳煮水,泡上一壶庐山云雾茶,快意江湖。

“天下第二泉”则是惠山寺石泉。唐朝之后,九龙十三泉被相继挖掘,但今天,大多数泉水都已枯竭,茶香也不复存在,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

在蕲春兰溪,我们寻到了“天下第三泉”。在山石幽绝处,一缕清泉飞瀑而下。这里的山泉水很有种活性,能让茶的滋味更加绽放,彰显茶的本味。

我们亦更加肯定一件事:水为茶之源,好水才有好茶。

对待茶器,茶圣陆羽最看重的是两种,一是他做的风炉,一是茶碗。

他偏爱越窑,说“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

在武汉的“茶隐山房”,主理人胡云福拿出他收藏的邢窑茶碗,来自唐朝国库大盈库的藏品,手感温润。在绍兴的越国文化博物馆,与孙馆长一同寻觅秘色釉的含蓄典雅。

茶圣陆羽亲手做的风炉,其三足鼎立,刻了三行字:“坎上巽下离于中”、“体均五行去百疾”、“圣唐灭胡明年铸”。第一句,是煮茶之法。第二句,是喝茶之益。第三句,是茶事兴盛之由,乃国泰民安。

炉上亦开有三窗,刻了六个字:“伊公羹,陆氏茶”。将自己的茶比作商朝开国名臣的煮羹,是他的志向:以茶入世,匡扶天下。

这只风炉融汇了陆羽的一生:“身为佛家,心是儒家,行乃道家。”

赏器,既是知人,亦是照己。

古人云:“平生于物元无取,消受山中水一杯。”中国人喝茶,当在山水之间。

在南京的栖霞寺,我们与近闲法师在唐代千佛岩的石崖上品茶,追忆当年茶圣陆羽的采茶之旅,“旧知山寺路,时宿野人家。借问王孙草,何时泛碗花。”

在扬州的大明寺,明月夜下,平山堂外,竹风清朗,这里曾是宋代文人的“网红打卡点”,在那里,我们举办了一场宋代点茶雅集。

在天下禅宗祖庭五祖寺,我们在樱花树下,挂上茶圣陆羽的画像,摆好《金刚经》,支起炭火小炉,在花落之前,静待茶客的到来。

无论是唐代的煎茶法,还是宋朝的点茶法,或是安般(念bo)茶道,喝茶的时候,都是与自己真实相待的时刻。

在茶圣陆羽的第二故乡湖州,有一座皎然塔。我们抵达时,旁边有一株桃树,正值盛放期,花开灼灼,与山中的青松、翠竹遥相辉映。

那天,静一伫立许久,谈起了当年陆羽与友人们煎茶品诗的逸事,尤其是才女李季兰的相伴,恰如此刻的桃花与松竹。“茶圣陆羽一生流离颠沛,寻茶问水,若是无皎然、颜真卿、李季兰(一半)对饮,人间断然不出“茶圣”,春茶又有何用?”

喝茶,不仅是一个人的清欢,更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往来观照。

在今天,喝茶的方式已变迁,地貌水文也不复往昔,但是茶圣陆羽追求的茶之精神,依然熠熠于当下。

我们珍惜不舍的,是那杯好喝的茶,更是那些岁月与情意。

对每个人来说,何为好茶,心中各有千秋。我们也在这一次的行走中发现,这个时代还拥有许多未被发现、未被认知的好茶,这亦成为我们决定继续出发的理由。

“重走茶圣之路”第一季是追根溯源,

是梦回盛唐,沿着陆羽的路,回归茶的本味。

那么第二季,我们愿为一杯好茶翻山越岭,

走到云南的古茶山,

寻觅属于中国人的好茶。

因为我们深信,

山一程,水一程,

爱茶的人终究会相逢。

文字与图片为物道原创,未经允许不许转载。

(0)

相关推荐

  • 走进老茶镇

    老茶镇企业集团,是一家集茶叶种植.精湛制作和标配生产,以及市场营销.文化传播于一体的茶叶饮品产业链集团化高标准运营企业.秉承坚持"每一片好茶都来自原产地":以"自产福鼎白 ...

  • 茶文化知识问答(二)

    7.提出了 "廉.美.和.敬"的是中国茶学家(  B  ) A千利休        B庄晚芳        C林荆南        D程启坤 8.潮汕工夫茶必备的"四宝& ...

  • 大漠敦煌|“重走古商路”108公里戈壁徒步挑战赛圆满收官~~

    有人说:徒步不是单纯的旅行,而是一种修行,修的是一颗心,走的是一条路. i世界联手中沙户外敦煌徒步戈壁挑战赛圆满落幕.4天3夜108km的路线,每一天都是不同的景点,每一天徒步旅行的意义都不一样,在这 ...

  • 云课堂 | 重走创立之路 传承党的精神

    云课堂 | 重走创立之路 传承党的精神

  • 5G:重走4G之路?

    2年,3.5亿. 这是国内5G发展两年后交出的答卷. 悄然间,5G元年已过2年有余,期间,中国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5G移动网络,成为5G时代的探路者. 但分歧也随踵而至. 无合适应用支持,C端用户感知 ...

  • 浙江大学:重走西迁路 重温光荣史

    在20世纪30年代末,当中国工农红军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之际,又一支由竺可桢校长领导的中国知识分子队伍也进行了一次艰苦卓绝的长征.浙江大学从1937年到1940年前后内迁四次,历程2600余公里.其出发 ...

  • 【社会实践】重走西迁路,实现浙大梦——浙江大学建工学院赴“两边两路”贵州小分队社会实践活动

    8月16日上午,贵州小分队抵达遵义市湄潭县永兴镇找寻浙大西迁旧址,重回西迁之路. 抗日战争爆发后,竺老校长带领着浙大学子完成了一次举世瞩目的"文军长征",最终的办学地点就设在贵州青 ...

  • 重走西迁路,寻根求是魂 | 浙大人的初心

    编者按:1937年8月,日寇进攻上海,逼近杭州.9月,抗战烽火中的浙江大学在校长竺可桢的率领下被迫举校西迁办学,横穿浙江.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6省,行程2600多公里,历时两年半,最终将校址迁 ...

  • 贵州湄潭——浙大人重走西迁路纪行,旅游攻略

    点击查看大图 "在重庆与贵阳之间一个叫遵义的小城市里,可以找到浙江大学,是中国最好的四所大学之一--遵义之东75公里为湄潭,是浙江大学科学活动的中心,在湄潭可以看到科学研究活动一派繁忙紧张的 ...

  • 重走西迁路 永续故乡缘

    抗战期间,浙江大学举校西迁,从1937年11月起,先后经浙.赣.湘.粤.桂.黔等六省,行程近2600多公里,于1940年初到达遵义.在遵义.湄潭等地办学七年,1946年秋回迁杭州.七年的相濡以沫.患难 ...

  • 他花5年的时间重走三毛之路,最后出书评价:三毛与荷西都是骗子

    引言 胡适本名为胡嗣穈,胡适长兄看完<天演论>,以书中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为依据,替嗣穈改名,初为胡适之,后又改为胡适.三毛,原名为陈懋,也叫陈平,因少女时期,被张 ...